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体育课密度新视角

2019-03-18张根荣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摘要】研究密度的价值并非密度的本身,而是要通过体育课密度的研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课堂技能习得效率,有效发展学生体能,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论文通过对体育课练习密度的深思考,引出效密度、边密度和区域密度的新认识以及效密度、边密度与运动量密度之关联,并简要例析效、边密度、区域密度的课堂实用,旨在进一步丰富对体育课密度的理解,对核心素养背景下体育课密度的设定和运动负荷的安排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效密度 边密度 区域密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229-02

1.体育课密度新认识

1.1 运动量密度

本文将体育课中学生活动产生的密度界定为运动量密度,可以理解为学生在课堂中所有“动”的练习时间(不包括教师讲解、示范、小结等的时间)占整课时间的比值。其测量方式同体育课一般密度的测定,是从上课开始到下课为止,以一堂课实际用的时间为准,把课中各项活动的时间全部记录在登记表并及时进行整理统计分析,看各项活动所占的比重是否合理。

1.2效密度

为了更好的理解密度,本文将纯练习密度界定为高效密度,简称效密度。是指在一个单位时间内纯粹参与主内容学练的时间,即直接参与主内容的身体活动、技术掌握、技能运用、体能发展等练习所耗的时间比值,不包括合理的休息、教师的讲解、必要的队伍调动等时间。效密度的测定:先确定一个测定的学生,从课的开始到结束,按照课的各个环节,把测定的时间、练习的内容和测定的学生在课中做练习的时间全部统计在练习时间测定表上,进行统计与分析。

1.3边密度

在运动量密度中除了效密度外的密度界定为边密度。其含义是指在一单位时间内学生在主内容练习间歇或练习转换进行组织调动时所耗的时间。这里所描述的间歇性活动练习主要指教师讲解或评价时学生做一些非主关联的间歇性活动,如老师讲解传球,学生做原地运球或单腿平衡等练习。

1.4 运动量密度、效密度、边密度三者关系

运动量密度=效密度+边密度

1.5 区域密度

本论文中界定为密度在体育课准备部分、基础部分以及结束部分的比例分布。每个区域密度也可根据需要划分为区域内各教学环节的密度比例分布,暂拟定为结构密度。

2.效密度、边密度、区域密度的体育课应用价值

通过简要例析,说明效密度、边密度以及区域密度在新时代体育教学实用性及其对课堂效果的影响。为于便于分析说明,设定为一堂体育课时间为45分钟,采用三段式教学:准备部分10分钟、基本部分30分钟、结束部分5分钟。

2.1效密度、边密度例析

如表1所示:

教学案例一:A模式的课堂,效密度为75%,边密度为25%。进一步分析,A模式课堂的高效学习相对集中,有27分钟练习时间专注于运动能力的提升。队伍调动、恢复性练习等时间较短,学生学练高效呈现紧凑型。

教学案例二:B模式课堂,效密度为42%,边密度为58%。分析发现,B模式课堂中高效学习时间较少,有21分钟集中于运动能力的提升练习,相对的队伍调动、恢复性练习等时间较多,學生学练呈现疏散型。

在同样的运动量密度下,两种模式体育课呈现了不同的效果,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也不尽相同,在授课过程中,我们提倡更多的练习时间能够关注到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关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运动能力,体育实践课堂在关注运动量密度的同时,要着重关注效密度,注重效密度对于课堂节奏的调控作用。

2.2 区域密度例析

区域密度是指体育课准备部分、基础部分、结束部分的密度比例分配。通过合理的调控体育课堂上各区段的练习密度,旨在让体育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

如表2所示,预设一节课的各区域的时间分布为准备部分10分钟,活动时间为6分钟,密度为13.3%;基本部分30分钟,活动时间为27分钟,密度为60%;结束部分活动时间为3分钟,密度为6.7%。在此基础之上,又将基本部分为5分钟复习、14分钟学习、8分钟拓展三部分,其密度分别为11.1%、31.1%、17.8%,划分的意图在于我们在进行课的设计时不单纯的通过设置各区间时间角度考虑,要将更多的练习密度向基本部分靠拢,而将基本部分教学结构优化,有利于对主教材学练的节奏把控,更有效发展学生运动能力。

运用区域密度进行课的设计时,还要考虑课的类型、授课对象、授课内容等因素的影响,合理的区域密度安排能让我们更好的掌控课的节奏,从而高效的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3区域效密度例析

通过效密度、边密度课堂占有比例的探索,我们提出在关注体育课练习密度的同时,更加重视效密度的分配比;通过区域密度的新视角,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通过时间来设计教学环节,能更有效的专注教学节奏。而对于整堂课效密度的管理值得深思。我们考虑将效密度与区域密度结合的角度切入,效密度的管理采用三段式区域效密度,即分为准备部分效密度、基本部分效密度、结束部分效密度。

如表3所示,预设同样的效密度分配比例,效密度比例在各区段的分配不一,也能使课堂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用效果亦不同。对比三个案例,案例一与案例二、三的区别在于主学习内容高效学习时间不同,案例一更有效的进行了主内容的学练,对于运动知识、技能及其应用有了较针对性的练习,而案例二、案例三教学主次把握不够明确。对比案例二与案例三,基本部分的效密度安排相当,但案例二将更多的效密度放在结束部分,案例三更多将效密度放在准备部分,造成课的主要学练内容和次要学练内容不够明确。

综上所述,关注三段式区域效密度,提示我们在关注效密度的同时,要更侧重结构效密度,注重主教材、主内容的学练时间。

3.体育课密度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3.1体育课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把控好“两度”的问题是提升学生运动能力的需要

处理好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的关系,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运动强度越大,相对应的运动密度越小,运动强度越小,对应的运动密度越大,这样来能保证体育课上的运动负荷,才能提高学生身体机能。

3.2关注效密度和边密度,把握课堂节奏

效密度、边密度相辅相成,运动量密度相同的前提下,效密度越大,教学实效性越强,整个课堂节奏把控也就越好。

3.3关注区域密度,把控课堂流畅性

区域密度的提出,是对密度的新认识,就三段式教学而言,合理且具有针对性设计各区域密度,可以提高课堂流畅性,让课堂看起来很顺畅。

3.4关注结构效密度,调控教学主次,突出学生的技能运用,保证学生体能发展

结构效密度的提出,让我们把焦点聚焦于主内容学习时间,研究密度归根结底是为了关注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强化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课堂习得率,将更多的时间关注在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上面来。

参考文献:

[1]田水岳.对体育课练习密度的再认识[J].中国学校体育,2016(03):35-36.

作者简介:

张根荣(1966-),男,汉族,江苏苏州人,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教育学学士学位,主要从事与研究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