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事,表真情
2019-03-18徐永梅
徐永梅
【摘要】习作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习作来自生活,得贴近生活,展现生活。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习作与生活相得益彰。
【关键词】选实事 说实话 表真情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093-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可见习作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习作来自生活,得贴近生活,展现生活。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习作与生活相得益彰。我引导学生着重从选材、语言表达和情感抒发三个方面进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选实事
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正如叶圣陶所说“作文这件事永远离不了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1.1关注生活
写作源于生活。小学生平时老是觉得生活中的事情都太小了,没什么可以写进作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生活缺乏认识,不留心观察。想让学生发现“生活”这个素材库,教师就得启发、引导学生平时留心关注生活,注意积累素材。
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作文训练“节日习俗”,学生对这一习作要求感到头疼,觉得这是“无米之炊”。在交流过程中,有的学生说“元宵节吃元宵”、“除夕包饺子”、“重阳节登高插茱萸”。这些传统习俗都是他乡的,都是陌生的,都不是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这很难写具体,更别说写出真情实感了。此时,我先肯定学生的见闻,再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的实际生活,启发他们回忆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学生找到了自己熟悉的“米”,打开了话匣子,熟悉的生活实践不仅是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还能让学生的真情实感在习作中自然流露。
1.2投身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然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浅,收集的生活素材也非常有限。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到社区义务写春联,到乡下体验农活,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等等。教师有意识的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主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争取更多的生活经历过程和机会,让“井底之蛙”跳出井口,见识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开拓社会生活实践新视野,让习作内容更丰富,更真实。
2.说实话
作文是学生对生活的表达。学生作文中的语言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礎之上,离开了儿童的生活实际,往往会使学生的习作落入胡编乱造或套用别人文章的境地,以至于“口说心非”,漏洞百出。
为了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课标》关于写作目标的要求),我倡导学生作文语言表达生活化,让他们怎么说就怎么写,让他们对写作不存在恐惧心理,让他们做到写作就是把想说的话写下来,是很简单的一件事而乐于写,敢于写。在对学生习作的批改中,再有意识地对作文语言进行指导,慢慢地,学生在爱上写作的同时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如,一学生这样写自己课上想发言而又不敢的紧张心情:“那天,老师教因数与倍数。前一天晚上,我早早地预习了一遍。我想发言,可我还是很紧张,不敢举手。”经过指导启发后,改成了:“那天,老师教因数与倍数。前一天晚上,我早早地预习了一遍。平时我总是低着头,可那天,我竟然想主动发言。胆怯的我虽然胸有成竹,但这还是迈不出那一步。我的手如千斤巨石举都举不起来。”
小作者的生活和情感是真实的,教师只要引导结合生活体验,让表达贴近生活,习作也就生动了。
3.表真情
《课标》对写作的阶段目标作了定位:第一学段“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二学段“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三学段“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感情真实”。这些目标都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说实话,表真情。
然而,许多教师的写作教学观念依然落后,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不知不觉地引导学生说假话。如,对春天的描写,有的学生明明不喜欢春天,认为春天细雨蒙蒙,上学很不方便,又阴又冷的天气常使人感冒;可老师硬要把学生带入百花盛开、万物复苏的生机里去热爱春天。这严重扭转了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又如,让学生写眼中、心中的医生,教师意在要求学生对医生救死扶伤进行赞美;可个别学生写的是亲眼目睹的医生收红包前后的态度变化。教师发现了这一状况,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并在习作中体现出来,还应适时指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的习作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产生了正能量的情感。
总之,教师要把习作教学与生活紧紧捆绑,让习作源于生活,展现生活,做到写实事,抒发真情。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注:文中《课标》指《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