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019-03-18马兴绪
马兴绪
【摘要】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德育工作,教学生怎样做人、如何做事。但现实的学校德育工作假、大、空,不接地气。为了把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那么学校必须用真心、出真招,真正体现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学校 德育工作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087-01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充分体现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方向,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然而目前会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不良思潮逐渐涌现,用“多元价值”来否定“一元价值”的现象日趋公开化,个别学生身上表现出的自由散漫、不懂长幼孝悌、不关心集体、欺负弱小、没有同情心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如此种种无不警示我们: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常抓不懈,增强它的实效性。
一、提高认识,突出德育首要地位
长期以来,我们虽然讲德育优先,可结果呢?并不理想。没有引起家长、老师以及社会的高度重视。一是家长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只要求孩子“一心只读升学书,两眼只看分数线”;二是过去个别老师片面强调“考重点”、“进名牌”,只要求学生“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根”;三是社會只关心学校每年升学率,不关心学校全方位育人。以上现象均是对教书育人的曲解。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话对现在教育仍具有启发性和借鉴作用,他诠释了德育工作的真谛。所以我们必须提高认识,更新理念。必须将固化的教育模式转变为灵活的教育模式,封闭型的教育环境转变为开放型的教育环境,重“智”轻“德”转变为德育为首“五育”并重,德育工作单一渠道转变为德育渗透多途径;他律转变为自律。确立新的人才评价观和学校质量评估体系,探索以爱心、耐心、尊重、赏识的育人新方法,真正突出德育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
二、坚持德育工作“三贴近”的原则
1.贴近学生需要。德育只有贴近学生的自我需要,才会是有实效的德育,因此,德育务必接近学生的个体体验,融入到他们的个体认知水平去。教师应主动地接近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和留守学生,了解并掌握他们的家庭状况、优点长处、缺点短板、爱好个性等,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给予关爱和帮助,形成亲和力、凝聚力。
2.贴近学生生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生活即教育”的观点。现实的学校德育工作很大的一个误区就是“假、大、空”,如果离开了学生真实的生活那么这样的德育就只能是假德育。因此,我们在进行德育工作时,必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德育的素材和契机。如发现学生在吸烟时,不要空洞地说教,而是给学生讲吸烟对身体的危害性:吸烟时烟雾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烟雾中的微粒被吸附在肺叶上,久而久之,肺孔会被堵塞,人的呼吸就非常困难,最终会危及自身的生命,那么学生就不会再抽烟了。
3.贴近学生心灵。德育的本质是精神和心灵的碰撞。要想引领精神成长,则必须触碰心灵而引发感动,这才是真正有魅力且有效的德育。教师的语言幽默又风趣、着装得体又大方、态度和蔼又亲切、学识扎实又渊博,这些犹如和煦的阳光照射到学生的心坎上,他们就会感到温暖、轻松、愉悦,学生对教师就会产生信任感、亲近感,即“亲其师、信其道”。
三、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重师德、铸师魂,精心打造德育教育的“排头兵”, 毕竟灵魂需要灵魂来塑造,才干需要才干来培养。一是选拔一批道德品质好,业务能力强,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老师担任班主任。二是搞好班主任队伍培训,可以召开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也可以举办德育工作研讨会,还可以派出学习深造,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全方位、树榜样,积极构建德育教育的良好氛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科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了教师是学生的楷模,这种影响将贯穿于受教育者的始终,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规范的言行去影响、感染学生。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教师也会有缺点、失误和不足之处,做错了事,知错就改,勇于自责,也能给学生以生动的实实在在的教育。
四、加强德育工作的阵地建设
1.美化校园环境,陶冶情操。 有道是“环境育人”。把学校有限的空间加以净化、美化、优化、文化,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积极的熏陶和促进作用。美化校园环境,一是设置绿化景点,种花、栽草、植树,让“每一株花草都会微笑”。二是设置文化墙,张贴校训和名言警句,刊载《中小学生守则》等,让“每一堵墙都会说话”。三是美化楼道,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及手工制作,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艺术的熏陶。四是设置宣传橱窗,展示学校的办学成果,名教师、名学生照片,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2.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拟定出具体可行的德育目标,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有针对性地、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中丰富的德育素材,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情感。
3.开展第二课堂,寓德育于各种活动之中。根据青少年的特点,把德育渗透于各种实践活动中。一是开展校内活动。如坚持升降国旗,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设立模拟法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举行拨河、演讲等各种比赛,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成就感;给贫困家庭的学生及受灾地区捐款,培养学生的慈善意识;建立卫生监督岗,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开展评比活动,如评比“礼貌小天使” 、 “每周一星”等,形成学生行为规范意识。二是开展共建活动,请老红军来校进行“学将军风范,做红军传人”的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牢记过去,展望未来,报效祖国;请相关部门的领导来校为学生作国情、县情的报告,提振学生的精气神。三是建立校外德育基地,花坛中长不出参天大树,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举办野外生存体验活动,培养他们集体主义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带领学生到红色基地和名胜古迹,感受先烈们浴血奋战和祖国的秀美山川,培养他们不忘历史和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愫。
五、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
德育工作单靠老师和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和社会共同配合教育,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必须首先做到。如要求孩子不撒谎,家长首先要诚信;如要求孩子不说脏话,家长理应语言规范。社会对孩子的冲击也非常大,每一位社会成员及社会大环境或多或少地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每一位社会公民都要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给青少年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愉悦的生活、学习氛围。相关主管部门应对网吧、酒吧、迪吧、歌厅、舞厅、电子游戏厅等娱乐场所进行规范以及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整治,禁止未成年人涉入不宜进入的活动场所。街道居委会及村社也应担负起宣传教育工作,建立社区学生活动场所,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
总之,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学校德育工作坚持常抓不懈、与时俱进,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积极因素,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创建和谐型校园,谱写德育工作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教育学》
[2]《心理学》
[3]《中国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