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领域的国家课程标准校本化分解
2019-03-18张金
张金
【摘要】基于对国家课程标准的解读以及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分析,对小学语文国家课程标准“综合性学习”领域进行分解,以形成每个学期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即校本化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课程标准 分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014-02
一、解读课标,抓重点
仔细研读《课标》中的“综合性学习”领域的每个学段目标,我们不难发现在每个学段中,都围绕着“问题”“观察”“资料”“表达”“活动”“合作”这六个方面进行表述的。因此,我们以这六个关键词为抓手,对学段目标进行重新归类整理,列出了重点目标:结合问题,仔细观察。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有目的的搜集资料,书面和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和想法,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学写活动计划,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学会合作。对所策划的主题活动进行共同讨论和分析,进行活动总结专题演讲。
二、厘清规律,细分解
仔细分析这六个重点,我们也能看出每个学段的目标与内容都是依次递升的趋势。根据这上述规律,再对六个重点目标通过添加行为条件、分解行为动词、添加表现程度等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分解,以“问题重点”为例:在第一学段(1-2年级)“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通过添加行为条件“在教师的引导下”、添加表现程度“初步”等,形成了一年级上学期的重点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产生疑问,初步能将问题问清楚。”
以此类推,第二学段(3-4年级)为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第三学段(5-6年级)则是解决学习和生活相关问题。对学段目标进行进一步细化分解后,学期重点目标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感兴趣程度、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到自主解决问题以及表现程度由初步的知识到实践等方面呈依次递升的趋势。
三、内容匹配,定目标
1.梳理教材
以鲁教版为例,十个学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共计54次:对其进行研究,发现综合性学习内容的编排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出现次数上:从第一学段的“不明确”到第三学段“一大一小”,是由少到多,由不明确到明确。
(2)呈现方式上:从第一学段的课后建议到第三学段的“集中安排”是由分散到集中。从第二学段开始每次综合性学习都会依据单元主题在精读课文后布置,明确了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和内容,最后还要在语文园地中的“展示台”交流。这样呈现的目的是把课内外结合起来,把动脑、动手结合起来,使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内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3)学习时间上: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是从课外到课内外一体化。
因此,综合性学习内容编排的整体趋势是由轻到重,由易到难。这也是符合课标设计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
2.学期重点目标与学期内容、方法技能进行匹配
我们将每学期的六个重点目标与每个学期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及要求进行匹配融合,形成校本化目标。
3.目标叙写
我们将重点目标、具体内容和学习技能、方法融合到一起,按照“学评教一致性目标叙写”的方法进行叙写,就成了“综合性学习”校本化目标的其中一条:运用搜索“关键词”的方法从网络、书籍、报刊等资源平台上搜集图片、名言、古诗、故事、作品、事例等信息。
按照同样的思路,再对“问题”“观察”等其他五个方面进行融合,就形成了四年级下学期“综合性学习”的校本化目标:
(1)能在读书或学习中对人文社科、人际交往等方面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概括文章大意”“提炼文章主线”“抓主要信息”等语文能力解决问题。
(2)尝试运用搜索“关键词”的方法从网络、书籍、报刊等资源平台上搜集图片、名言、古诗、故事、作品、事例等信息。
(3)通過参与“感受读书乐趣”“勿忘国耻”“遨游汉字”等主题活动以及学习《童年的发现》《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进行有序的、有目地的观察人物品质及景物特点,感受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4)能运用照片、图表、影像、PPT、作品等资料进行讲解和展示学习成果。
(5)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读书沙龙”、“猜字谜”“书法展”等有趣的语文活动,并且通过活动激发读书乐趣,体会汉字的乐趣等。
(6)在“感受读书乐趣”“遨游汉字”的专题性综合学习活动中,能通过小组合作确定内容,制定计划,完成汇报。
分解后的校本化目标与课程标准相比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比如:在指向层次上由学段到学期,在知识体系上由笼统到细致,在技能要求从没有到具体,但是目标的宗旨和本质并没有改变。所以,“综合性学习”校本化目标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是能落地目标,为综合性学习的有效落实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内容及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