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2019-03-18池哲丰

考试周刊 2019年22期
关键词:数学语言数学思维小学

摘 要: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直接体现,数学语言的发展,能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基础知识包含着很多需要用数学语言表述的素材,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问题,有助于学生明确问题的实质,把握问题的内在联系,理清解题思路,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语言;有效;数学思维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直接体现,数学语言的发展,能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在长期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坚持规范数学语言的训练,将培养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有效地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

一、 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基础知识

知识的形成一般按“形成表象——语言内化——抽象概括”的程序进行。数学基础知识包含着很多需要用数学语言表述的素材。我们作为教师要精心准备,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数学的定义、定理、定律、法则、规则等数学基础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基本训练。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学生不容易注意到它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而往往关注它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因此,我在组织学生讨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之前,先让学生从学过的相关图形中找出平行线;然后,试说什么样的图形称之为“平行四边形”;在此基础上,给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作平行四边形。”进而,让学生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也都是平行四边形。使学生既学会用数学语言科学、严密地表述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又加深了学生对这一定义的理解。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先让学生通过事例认识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再进一步引导他们用数学符号“(a+b)×c=a×c+b×c”来表示这个运算定律。使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这三种数学语言相互表述,既有利于学生记忆、理解,又便于学生运用。

二、 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将口头语言提炼为数学语言

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意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问题,有助于学生明确问题的实质,把握问题的内在联系,理清解题思路,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先让学生画任意大小的圆并画出半径和直径,让学生在画、观察、比较等活动中,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圆规两脚之间的长度不变。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圆规两脚之间的长度就是半径,从而得出同一个圆中直径都相等、半径都相等。教学中注重将口头语言提炼为数学语言,也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圆的本质体征。

三、 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问题和问题的解法

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述数学问题,能使学生正确理清解题思路,进而解决问题。在解决应用题时,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思考要求的是什么问题,需知道哪些条件,这些条件中哪些是已知,哪些又是未知,要先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等。当然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条件入手或从某一重点句子讲起来分析问题。但无论哪种方法,教师应先示范,语言不要一字不差,但思路要给,要有一个模仿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训练来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逐步达到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

例如:求解“盒子中有45立方厘米的水,结成冰后,冰的体积约为50立方厘米。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了百分之几?”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我先引导学生分析“增加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理解冰的体积比水多的部分是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明确两种解题思路:第一种,(50-45)÷45,这是先求出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的数量,再求出增加的部分是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第二种,50÷45≈111%,111%-100%=11%。这是先求出冰的体积是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再把水的体积看作1,用减法求出增加百分之几。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述数学问题和解题思路,可以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在说理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

数学课程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用数学语言表述,不仅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可以检验学生思维是否清晰、准确、完整、有条理。

如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计算20+40时,学生可能用类比的方法算出结果。这时要求学生口述算理:“根据2+4=6,2个十加4个十等于6个十,也就是20+40等于60。”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2/7+4/7时,也可以说:因为2+4=6,所以2个1/7加4个1/7等于6个1/7,就是2/7+4/7=6/7。事实上,2+4=6中,每个数的后面都可以带上相同的计数单位或计量单位。2+4=6是抽象的,所以它可以用于不同的场合。这就是数学的抽象性决定了它应用的广泛性。这样的训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数学语言,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 利用课末的小结,让学生运用概括的数学语言表达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让学生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找出重点,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一时教师进行总结: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的是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这是百分数的一类题型。我们要注意的是,增加和减少是相对于哪个量而言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标准量。做这类题的关键就是要分清哪个是标准量,同学们思考一下怎么找标准量呢?学生回答:我发现一般是“比”字后面的那个是标准量。教师指出:一般来说,问题中“比”字后面的那个是标准量,但是有很多时候,这个“比”字并不出现,比如“电饭煲的价格降低了百分之几”。那么这种题目怎么确定它的标准量呢?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将问题补充完整,就是“电饭煲现在的价格比原来的价格降低了百分之几”。这样就可以让同学们多思考,开动脑筋,在具体问题中发现不同的方法,总结规律。

我们一线教师必须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設计具体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学语言交流能力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数学语言交流能力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紧紧抓住学生语言表达这根主线,必将带来收获的喜悦。

作者简介:

池哲丰,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第二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数学语言数学思维小学
培养和提高小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探索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