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9-03-18王勇强

考试周刊 2019年22期
关键词:质疑语文课堂思维能力

摘 要: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心理过程,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关键词:语文课堂;思维能力;情境;质疑

思维能力在各种能力中居于核心地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深入思考,才能提升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對于这一点,笔者一直在教学中注意探索,现在来谈谈自己的教学感想。

一、 巧设教学情境,激发思维

要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首先要把问题提出来,引导他们去探求、追寻解决问题的欲望。语文课堂教学中,抓住教材中的关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想象,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积极思考。例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为了提升学生说的能力,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再以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侮,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件事为中心,创设一个对话情境,让一个学生扮演中国妇女,其他学生扮演围观的中国人,自己扮演那个中国巡警。表演开始了,“中国妇女”上前哭诉:“我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求求你,给我做主,把这个洋人抓起来吧!”我厉声呵斥:“什么?你胡说些什么?这是洋人的地盘,你竟敢在这儿撒野!滚开!”这样,学生们似乎置身于课文描写的情境中,他们情不自禁地进入了想象的世界。这时,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展开讨论:那个洋人会说些什么?围观的中国人会怎么说,怎么做?周恩来看到这一切有什么反应?后来他立下了什么志向?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们积极发言。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深刻领会了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原因。

抓住课文特点,激发学生身临其境地融入文中描写情景,进而了解人物的情感和行为,并表达出来。不但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及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但通过思考可以解决的问题,也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例如,教学《学会看病》一课时,可以提出问题:儿子生病了,当过医生的妈妈不但不给他看病,还要求儿子自己上医院看病。有人说这位妈妈一点儿也不爱儿子。你怎么看?为什么这样看?有的学生说“不爱”,有的学生说“爱”,他们纷纷从文中找“证据”进行“论证”。结果得出:妈妈让病中的儿子独自看病,是为了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这是一种尽责的爱!

二、 培养质疑能力,发展思维

学生在学习中会质疑,也是一种思维能力的体现。

学生在思考问题上缺乏独立性。我常常让学生读完课文后提出不懂的问题,他们往往不知道提什么问题。我先从小处着手,让学生针对字、词、句或一小节反复读,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因为要求低,学生就有了信心。于是我进一步引导他们再把课文读几遍,想想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文章的表现形式,作者的表达方法等等。这样,学生的思路开阔了,问题也多了。有时,他们提出的问题会偏离课文,但我不否定他们,耐心地引导、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在预习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有个学生突然说:“这个台湾青年真傻,为什么要捐出自己的骨髓?这样,自己的身体不是受到损害了吗?”听他这么一说,其他学生也纷表示质疑。我并不马上否定他们,而是要他们回去查找关于白血病、捐骨髓的资料,第二节课再让他们交流找来的资料,学生明白了捐献骨髓对身体是没有害处的。

三、 引导求异,促进创造性思维

任何创造、发明都离不开独特的有创造性的思维。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我让他们构造自己的语句,努力表达自己有创造性的见解。例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第二段时,我设问:“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蟋蟀是怎样不肯随遇而安的?学生一下子就回答出了第一个问题,对于第二个问题,我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回答,接着我又问:“从蟋蟀的不肯随遇而安,你还会想到什么?一位学生回答我觉得蟋蟀像有些人一样,不满足眼前的环境,要努力去改变。”我为这位学生的独特发言大力表扬,鼓励其他学生也要积极主动深入思考,从不同角度去探索。

思维能力的形成是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因而,要有意思地设计一些练习来提高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练习:如果把课文里的事拍成电影,你是导演,你设想一下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展开了讨论。他们设计了多种开头,如:已康复的小钱在公园晨练为开头(倒叙);以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青年热情相拥为开头;以在余震中摇晃,那位青年仍镇定地在床上为开头,突出青年的品质;以阳光灿烂,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为开头,通过对比,表现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他们提出的影片结尾的情景也是多种多样。这类练习,使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要重视课内训练,还要注意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各种图书,形成广阔的思路。例如,学习了《颐和园》一课以后,学生非常向往祖国的大好河山,我引导学生从课内外搜集资料。学生兴致很高,纷纷从《鸟的天堂》《雅鲁藏布大峡谷》《长城》《秦兵马俑》等课文中搜集资料,又从网上、地理、历史方面的杂志以及介绍各地名胜古迹的书籍上找来了很多资料。我让他们交流各自找到的资料,并分小组制作手抄报,并要求他们内容尽量不要重复。这项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是提升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我们必须创造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

王勇强,福建省漳州市,龙山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质疑语文课堂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培养思维能力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