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联想 生动写景

2019-03-18胡凯玲

考试周刊 2019年22期
关键词:有机结合写作教学阅读教学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要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阅读能为习作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

关键词:写作教学;阅读教学;有机结合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其中,环境描写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学生掌握写景作文要素的好素材。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最优化的语言训练素材。让“写”的活动进入阅读课堂,将读、学、写贯穿到阅读教学中去,必能促进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写景方法,但对于联想这个概念还不熟悉,也不能很好地融合比喻、拟人、直接引用等修辞手法进行生动写景。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引导,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教学目标】

学生能抓住景物特点,展开合理想象,写一处景色。

【教学流程】

一、 词语导入,整体感知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三顾茅庐》,学习其中一处写景片段,学会巧用联想的方法,生动写景。同学们,这些词语你一定还记得,我们一起读一读。

教师出示词语: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潺潺、茂密、青翠欲滴、秀丽宜人。

2. 指名读。

3. 教师不做任何指导,看谁能把这些词语快速背下来?

4. 根据背诵情况指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背诵。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更有目的性。记忆优美的写景词语,不仅实现积累,更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归类记忆这一高效方法。)

二、 例文剖析,领悟写法

1. 话说,刘备两次去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是都没有见到他。冬去春来,刘备准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你看,刘备兄弟三人来到了哪儿?他们看到了什么?

2. 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本第43页第三小节中描写隆中景色的句子。想一想:刘备兄弟三人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从景物的哪些方面写出景物特点的?

3. 先自己画出相关词语,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问题的设计是有梯度的,由景物到景物特点,再到具体哪方面的特点,这样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帮助学生深入文本内核,探寻作者的写景方法。)

交流图表:

景物特点哪个方面

山冈蜿蜒起伏形态

松林疏疏朗朗数量

竹林青翠欲滴颜色

溪流潺潺声音

教师小节:同学们,你们看,简单的两句描写,作者却分别从形态、数量、颜色、声音几个方面写出了隆中景物的特点,用词准确、描写优美,让我们仿佛就看到了那里的美景。你能读出这优美的景物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齐读。

教师:齐读可不是自己的美,请一位同学试一试。

教师:美的描写读起来自然也是美的,咱们一起读。

教师:同学们读得真美,老师忍不住要多看一眼这隆中的景色。此时此刻,假如,你也随刘备三人来到了隆中,你首先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学生:山冈。

教师:接着你会看到松林、溪流、竹林这些景物都位于哪里呀?

学生:冈前。

教师:那你告诉老师,你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隆中景物的?

学生:由远及近。

教师小节:你看,作者写景不仅写出景物某方面的特点,而且还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就使文章更加有条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步步追问,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运用了由远及近的写景顺序,这样入情入境,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习得作者的表达顺序。)

三、 触类旁通,深化理解

1. 同学们,下面我们看这一句描写山冈形态的句子。

出示两个句子。

句1: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

句2: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2. 引导学生对比思考:你更喜欢哪句话?

学生发现:用上比喻句,更能感受到山冈蜿蜒起伏的气势。

3. 小结:山冈上没有卧龙,卧龙是由山冈这个实实在在的景物引起的联想。实实在在的景物加上自己的联想,会使文章更充实,更生动。

4. 出示运用联想修辞手法的句子。

思考:这个句子描写的景物是什么?哪个地方是作者自己的联想?这个联想是由景物哪方面的特点引起的?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果去掉联想会怎样?

(回答样式:作者运用 修辞手法,从 方面联想,如果去掉 这句联想,就 。)

出示句1: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

出示句2: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

出示句3:太阳一出,地里的庄稼便抹上了一层金子般的颜色。

出示句4:看到油菜花盛开,蝴蝶飞舞的景象,我不禁想起了杨万里的名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5. 小结:同学们,无论作者是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还是直接引用诗句,其实这些都是作者的联想。所以我们在写景的时候,如果能从景物的形态、数量、颜色、声音等几个方面,加上自己的联想,那你的文章会更加生动。当然也不能忘了要按一定顺序描写,这样才更加有条理。

(设计意图:通过对素材的整合,教师把学生已经掌握的比喻、拟人、直接引用等手法归纳到新学到的联想概念中,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已有的写景知识,形成知识系统。)

四、 魔法训练,学以致用

1. 出示《小池塘》短文。让学生完成填充。

2. 学生默读,充分发挥想象,自主完成。

小池塘

我来到 ,放眼望去,只见满池的荷叶 。

荷花苞鼓鼓的,很饱满, 。

荷叶上的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晶莹剔透 , 。

几只紅蜻蜓落在刚露出水面的尖尖的荷叶上 , 。

3. 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给学生提供短文,留白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联想,补写短文。学生拾级而上,逐步内化对写景方法的掌握,提升写作能力。)

课堂总结:同学们,如何运用联想的方法生动写景,很有学问。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钻研,大家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有更大的提高。

作者简介:

胡凯玲,中小学二级教师,江苏省徐州市,徐州市徐庄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有机结合写作教学阅读教学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浅析广西高速公路景观绿化与原生态环境恢复的有机结合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