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降本增效视角的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思路及策略
2019-03-18王建发
王建发
摘 要:物流产业作为一项复合型服务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支撑性产业,对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影响意义。因此,传统物流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化物流业势在必行。本文遵从我国“十三五”规划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从物流业降本增效角度入手,重点分析了我国物流业降本增效具体措施及发展成果,根据实际发展状况找出制约我国物流业转型要素,并从微观视角企业发展角度及宏观视角体系制度建设提出了发展现代化物流产业的思路与实现路径。
关键词:流通产业;现代物流;降本增效;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物流产业降本增效任务开展时间不足三年,无论是在宏观的政策制定,还是微观企业发展都处于探索阶段。因此,需要中央政府及各部委与各地方物流企业同时发力,双管齐下,共同建设一个完善的物流产业降本增效体系,进而推动我国现代化物流产业发展。
一、物流产业降本增效内涵及意义
(一)物流产业降本增效内涵
物流产业作为一种整合了物流资源的复合型及聚合性产业,有序的将物流运输、物流仓储、产品加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融为一体,突破了单个产业发展壁垒,实现了“1+1>2”的产业融合目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已然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及战略性产业。因此,推进物流产业降本增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提升整个经济的高效运行,即通过降低流通领域的成本,减少企业成本负担,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高昂的成本问题寻求突破口。因此,物流产业降本增效内涵应当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解决当前我国企业库存积压导致运作成本不断增高、降级效益不断下降等问题。通过物流产业的成本减低以解决社会经济主体各运营环节的费用高支出压力,保持经济产业链的高效流动性,从根本上提升社会经济主体的运作效率和盈利能力;另一方面是加快转变我国经济生产方式,创新经济经营模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由过去的追求经济数量转变成追求经济质量,更好的推动经济发展。
(二)物流产业降本增效意义
首先,物流产业降本增效不仅仅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同时也是我国物流产业及物流企业减少运营成本,减少资本压力的迫切需求。当前,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迅猛,市场规模迅速增长,社会物流总规模由2008年的89.9万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252.8万亿元,年均规模增长率达到16.3%,发展态势良好。然而,从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质量角度来看,我国物流产业虽然发展速度迅猛,但是市场规模的增长完全依靠固定资产及可变要素的投入,如大量的人力勞动和资本及大量的物流设备基础设施投入。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达到12.1万亿元,同比增长9.2%,达到历史新高。物流成本的增速高于物流市场规模增长速度及GDP的现价增长。其中,物流运输费用达到6.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提升7.6%;保管费用为3.9万亿元,较去年同期提升5.4%;管理费用为1.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提升2.7%。物流产业费用与GDP的比值为14.6%,该统计变量数值高出物流发达国家近一倍,表明我国物流产业发展极度不合理,迫切需要物流产业降本增效,提升企业收益率;其次,物流产业降本增效是推动我国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举措。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由过去追求经济数量转变为追求经济质量。因此,物流产业发展模式必须实现转变,由过去高投入、高排放、高耗能、低产出、低效益、低技术的发展方式逐渐转变成集信息化、集约化、网络化和标准化为一体的现代物流发展方式,以解决当前约束物流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矛盾。目前,从我国物流产业的现实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物流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与服务能力仍然不足,仓储效率、运输技术仍处于较低水平,物流组织形式及现代化物流技术应用仍然不足,显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开展物流产业降本增效,减少物流企业资金压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我国物流产业降本增效具体措施及发展成果
(一)物流产业降本增效具体措施
第一,进一步加大力度简政放权与减税降费,全力推动物流产业降本增效工作。虽然我国自2012年起,物流成本与GDP比率实现“五连降”,但是受到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与人口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物流总成本仍然要高于世界发达国家8%左右及新兴经济体11%左右,物流产业的“高成本、低效率”问题仍然突出。对此,一方面,政府部门从降低物流企业经营成本角度出发,进一步简政放权与减税降费。如:“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31日之间对物流企业承租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实行半价土地使用税”、“简化物流分支企业手续流程”、“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等措施;另一方面,各地省市地区结合自身地理条件与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制定物流产业降本增效发展规划,将各地区的物流资源聚合,与国家物流网络资源实现对接”。既能服务全省,又能服务国外的物流体系。
第二,物流行业协会积极推动政策落实,鼓励物流企业技术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升级等方式探索物流降本增效新渠道。例如:2016年物流产业协会针对我国“营改增”后物流企业税负不降反增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解决;2017年行业协会听取了当前物流企业成本降低难题和政策诉求,并向上级单位积极反馈;2017年3月年沈阳物流行业协会围绕“物流企业如何降本增效”召开研讨会,完善了社会物流行业统计体系并建立了新的行业标准;2018年9月海南省物流协会召开了“物流企业转型升级降本增效”会议,提出了推动海南省物流产业转型升级计划并出台了《海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颁发》为符合条件的物流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第三,国家各机关部门对物流产业降本增效进行全面部署,纷纷出台利好政策助推物流产业降本增效。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降成本列入2016年国家五项工作重点之后,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财政部、民航局等部门针对交通道路、多式联运、商贸物流等领域提出发展规划,初步构建起我国物流产业降本增效的基本框架。
(二)我国物流产业降本增效发展成果
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以及中央政府和各行政部门大力落实物流业降本增效的政策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迅猛,物流业降本增效取得了良好成绩,物流成本逐渐趋于平稳、物流费用不断下降、物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具体而言:首先,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网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工业及批发和零售业的物流成本同比增长4.1%,虽然较去年有所增长,但是保持较低增长率,总体来看物流成本仍然呈现总体回落态势。其中,运输成本、管理成本、保管成本、配送加工成本、仓储成本与保险成本表现为小规模增长,而货物损耗成本及利息成本为负增长其次,物流运作效率稳步提升,但是行业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在物流费率方面,2017年我国工业企业物流费率为8.4%,较去年下降0.2%,批发与零售企业物流费率为7.2%,较去年下降0.1%,近年来企业物流费率持续下降。然而,从行业分类角度来看,工业、批发及零售业之间的物流费率差别较大,工业企业物流费率远高于其它产业物流费率;最后,物流业结构不断调整,物流业整体经济效益不断攀升。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物流企业纷纷转型,通过互联网技术优势改变物流企业运行模式,提高物流运作效率,使单一的物流服务模式逐渐朝向产业融合及产业链发展模式逐渐转变。物流景气指数的持续走高充分体现出我国物流业发展态势良好。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物流景气指数显示,2018年我国物流景气指数一直保持在50%以上,表现出物流经济扩张特征。其中,新订单指数虽然有所回落,但是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设备利用率指数小幅度增高,同样也保持在增长区间。固定资产指数不断回升,表明物流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从业人员指数不断增加,表明物流行业就业形式稳定。
三、我国物流产业降本增效制约因素及发展困境
(一)地域分割严重,管理体制缺陷
第一,由于物流产业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因此物流产业的分割性特征导致我国物流产业运营成本高居不下。例如,同属于一个物流企业的运输车辆在开展物流运输及配送环节要面临大量的過路费与过桥费。统计数据表明,物流企业的过桥费用与过路费用目前已经占据整个物流企业运输环节成本的30%以上,已然成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负担;第二,我国物流产业管理部门主体较多,管理分散不利于统一制定政策及执行政策。从已经出台的有关物流产业降本增效政策来看,可以制定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管理物流产业发展的机关单位存在十几个,包括:发改委、交通部、商务部、民航局等。并且各主体之间存在信息孤岛问题,信息数据及相关资料无法在众多主管部门之间流通。此外,我国物流企业在开展物流业务时,不仅需要到众多管理部门注册,同时物流执照还需要按照区域进行办理,进一步增加物流企业的运行成本;第三,物流产业进入机制阻碍较大,物流产业缺乏创新能力。当前,我国物流企业主要通过公路、航空及铁路三种形式完成物流运输及物流配送等服务。但是三种模式都存在较大的进入问题,极大的影响了物流业的降本增效效果与物流业的创新能力。例如,公路作为我国主要的物流运输与配送方式,虽然市场化程度较高,但是目前仍没有建立一个统一和规范的市场准入标准,无法规范物流业发展。而物流企业要发展航空运输及配送时,要受到行政审批机制的约束,导致物流企业难以进入。而我国铁路目前仍处在行政垄断格局,民营资本更是难以进入。
(二)现代化技术不足,产业融合度低
第一,我国物流产业的信息化建设不足,根据智研咨询所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物流市场深度调查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6月,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足40%,而全面开展信息化运营的现代物流企业更是不足10%。而信息化建设的不足将导致物流产业链上下游信息阻滞,难以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不利于物流企业降低成本;第二,由于缺乏资金导致先进的物流设备和技术难以普及,目前只能在国内几个较大的物流企业进行推广,仅有少数大型物流企业的物流自动化建设得到提升,大部分中小型物流企业仍以传统物流运作方式运营,机械设备以半机械化为主。第三,物流产业发展相对独立,与其相关的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低,导致我国物流产业系统性的降本增效成果难以显现。例如,将物流产业融入加工、包装、信息服务等环节,不仅可以发挥其规模经济优势,有效的降低成本,同时也可以提升物流企业的服务及产品附加值,真正实现物流产业的降本增效。然而,长久以来,我国物流企业都不重视与外部产业的融合,只专注于基础性功能服务,因此无法进一步推动我国物流产业的降本增效发展成果。
(三)车辆运输监管苛刻,行业竞争压力增加
当前,我国物流企业的配送工具普遍采用公路运输,而有关配送工具运输的监管与限制致使物流企业成本难以控制,具体而言:其一,国家重点“治超”政策导致物流企业运输成本显著提升。物流企业为了应对国家治理运输车辆超重问题,不得不使用更多的车辆进行运送。同时,车辆返回时由于运输车辆较多,运输车辆空跑问题时有发生;其二,城市配送限制导致物流企业配送效率降低。某些城市对三轮车、电瓶车的禁止也导致物流企业配送问题频发。以苏宁物流为例,北京市政府只对苏宁物流配备200个运输车辆牌照,而北京地区的苏宁物流自营车辆就已经达到500辆,显然满足不了企业发展需求。对于配送工具的限制,使得许多物流企业采用了原始的自行车配送,严重影响企业的配送效率;其三,国家对物流企业的配送工具进行了严格限速规定。例如,对快递三轮车的配送速度限制为十五千米每小时,这显然满足不了物流企业的服务需求。此外,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物流企业在最后一公里配送环节的成本压制已经达到极限,物流服务价格已经触底,物流企业几乎没有盈利空间。
四、促进我国物流产业降本增效的发展策略及路径
(一)开展运营模式创新
随着我国互联网网络的快速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企业更倾向于使用互联网渠道进行购物与消费。因此,物流企业所承担的物流业务更多的是来自互联网电商。而互联网电商的物流服务需求具有明显的少、小、散的特征,因此导致物流企业常常不能实现物流运输工具满载运输,造成物流资源浪费,增加物流企业成本。因此,从市场服务需求角度来看,物流企业开展零担物流是必然趋势。而从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及降低成本的角度来看,通过建设物流联盟的形式是最优选择。即联合各区域内的物流企业,建设全国性的物流企业联盟,通过资源互换、优势互补的方式弥补物流企业高昂的运输成本。例如,某地区的物流企业无法达到发货标准,而为了向消费者保证服务质量,物流企业可以将承运商品借助其它满足发货标准的物流企业运输工具,从而完成物流运输服务。此外,物流企业开展“逆向物流”服务与运营模式也是大势所趋。根据2018年普华永道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逆向物流服务市场需求规模为一万亿元左右,市场规模较高,发展前景明朗。因此,建议物流企业仍然采用组建物流联盟的形式开展“逆向物流”服务。一方面,适应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趋势,即承运越来越多的电商产品;另一方面,减少物流运输工具的空载率,进一步降低物流企业运营成本。在技术发展方面,结合互联网发展趋势,加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及智能设备的方式,融合线上与线下业务,提高物流仓储、配送等环节的运作效率。此外,积极拥抱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互联网技术,全力建设智能仓储基地。在管理方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物流企业仓储管理模式进行优化,通过建设云服务平台的方式打通数据孤岛问题,开展高效率的智能化物流管理。在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建议物流企业采用循环渐进方式,从重点运输服务部门及管理部门入手,待物流企业支撑性部门信息化建设完成后,再向其它“辅助型”部门拓展建设。
(二)加强物流产业“降本增效”体系建设
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物流成本的高低是国民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表现,也是决定国家实体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央、各地政府及各部委应当重视物流体系建设及加强物流产业相关机制的建设。在体系建设方面,重点建设物流产业的信息互联体系,加强物流企业之间信息沟通,破除信息壁垒问题。例如,通过政策引导方式,鼓励物流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对于某些技术难题,政府可以提供技术支持。此外,为解决物流企业在转型发展阶段的资金压力,还应当加强物流企业融资体系建设。具体融资渠道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鼓励银行降低转型物流企业的融资标准或者制定针对物流企业转型的金融产品,以较低的利率为物流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另一种是通过减税、免税的形式为物流企业提供间接融资。在相关降本增效制度建设方面,首先要为物流企业向现代化物流转型提供标准和依据,即确立物流产业发展标准化。尤其是要将物流产业中涉及基础性及安全性等环节上升到国家标准。对于物流业务操作环节及相关规范等内容可以相对宽松,以行业标准为主,消除地方性标准,实现全国统一的物流发展标准;其次,简化物流产业相关资格审查程序,通过物流产业准入与退出机制确保物流产业公平化发展。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继续缩减物流产业的行政审批流程,剔除不必要的资格审查。建议物流企业的进入与退出资质审查由物流行业协会负责,一方面物流行业协会熟知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可以更加科学的引导物流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物流企业及相关行政审批部门的资源浪费,解决成本。此外,物流產业监管部门应当转变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率,建立公平有序的物流市场竞争机制。
参考文献:
[1]张立国,我国物流业转型升级研究综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1):125-128.
[2]王佐.论物流企业转型升级[J].中国流通经济,2014(2):34-40.
[3]徐松,张艳艳.应将跨境电商建成“中国制造”出口的新通道[J].经济纵横,2015(2):26-30.
[4]柯丽敏,王怀周.跨境电商基础、策略与实战[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5]王成金,张梦天.中国物流企业的布局特征与形成机制[J].地理科学进展,2014(1):134-144.
[6]辜胜阻,方浪,李睿.我国物流产业升级的对策思考[J].经济纵横,2014(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