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019-03-18王文成
王文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归宿,把阅读还给阅读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放飞思维、张扬个性,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
一、激疑巧问,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有思考才会有疑问,有疑问就会有探索,有探索就会有创新,善于质疑问难,是创造性阅读的具体体现,也是必然要求。可见设疑是诱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1)布疑要适时。一堂课怎样开头,揭示课题,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开课布疑、设置“悬念”,使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处于“激发”状态,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如学生读完《小音乐家扬科》后,我的提问是:“如果小扬科生活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他的结局会是怎样呢?”学生作答后,再发问:为什么小扬科生活在他那时代的结局和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结局会不同呢?这样诱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把感情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课中若能恰当设疑,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不衰,听起课来精力集中,并能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主动地寻找答案。课尾“暂别”时设下新的疑问,激发学生类似“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心理欲望,培养学生“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自发的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开拓意识。
(2)设问要巧妙。设问的“巧”,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设问“妙”,才能使学生在主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收到寓教于问的效果。如教《南辕北辙》,为了深化寓意,我从调动学生积极性这个角度出发,提出:“现在我们来帮助这个坐车人,怎样才可以到达楚国?”此时,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通过谈看法进一步明确了寓意,达到预期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3)发难要灵活。发难即反问。灵活反问,有助于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思考、自己解决。如我教《郑人买履》一课时,组织学生讨论:这个郑人错在哪里?一个学生回答:“他错在不相信自己的脚,没有买到鞋。”这样理解很浅显,没有暴露问题的本质。于是继续同样的发问,另一个学生回答:“他错在只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知变通,最终没有买到鞋。”继续追问:“这说明什么?”学生就明白了:这个人就错在做事墨守成规,相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揭示了问题的本质。
二、张扬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魏书生说过“世界上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有一百种做法。”如果学生只会按一种固定方式或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也就无法创新。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应是多元化的、开放性的。在传授学法时,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述出来,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烈火烧身时,教师问学生打算怎样学习这一部分课文,结果发现学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说:“边看插图,边读课文,用插图来帮助理解。”有的说:“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体会。”有的说:“边读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教师便可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生立刻忙碌起来,有的有滋有味地读;有的埋头圈、点、写;有的与小组同学小交流。通过阅读过程中空间的拓展,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了,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三、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要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教师要在阅读过程中落实“对话”的理念,就必须更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理解词句,培养语感,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让阅读过程成为学生快乐的精神体验的过程。诸如小组讨论、中心发言、执起争议都是交流讨论的好形式。如教《田忌赛马》,为了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我板出一道思考题:假如齐威王和田忌再一次比赛,假如你是齐威王,你能赢田忌吗?课堂上立即出现议论纷纷、思潮滚滚的场面。学生们各抒己见,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取得一致的看法:只要随机应变地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是可以反败为胜的。通过这一方法,让学生做到“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获得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看成被灌输的对象,装知识的口袋,而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精神,从小培养学生阅读的创造思维能力,以适应新時代科学知识迅速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