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德新工科教育发展对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的启示

2019-03-18钱晨张冰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供应链

钱晨 张冰

内容摘要:“新工科”这一概念自2016年提出以来,受到了多方的积极响应;随着全球贸易体系进一步完善,对供应链管理方面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大。德国作为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同时也是工科教育方面的先行者,有很多值得研究的方面。本文从中德新工科教育模式展开,结合国内在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上的改革,探索两者在贸易国际化和教育标准本土化等方面的联系,了解“新工科”人才培养与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人才需求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中德教育 新工科 供应链 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而提出的工程教育改革方

向。其内涵是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多元化、创新型的卓越人才。2017年2月,在复旦大学达成的“新工科复旦共识”中,对新时期工程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新工科建设与发展路径选择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规划和研究,同时新工科建设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合作,扩大人才培养的企业对接。

供应链从广义而言就是由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中间渠道商之间形成的网络。一般来说,供应链的各个节点是由不同企业和公司共同构成,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同一企业或者统一体系构成的网络,比如说石油行业和矿业,这些很多是国家的命脉行业,内部流转的安全系数相对较高。在全球供应链管理服务市场中,供应链的内涵还包括企业的内部运营、企业的跨国服务、供应链管理衍生等更多业务流程。

本文从“新工科”内涵出发,解析中德新工科教育模式的特点,同时结合国内在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上的改革,探索两者在贸易国际化和教育标准本土化等方面的联系,了解“新工科”人才培养与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人才需求之间的联系。

二.“新工科”教育模式的特点与供应链管理的释义

“新工科”教育模式和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概念上有所区别。该教育模式更为强调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培养对象的创新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目标是培养成卓越工程人才。同时,“新工科”教育还强调了创新创业、跨学科融合、批判性思维、全球视野、终身学习、沟通与协商等核心素养。德国作为“工业4.0”概念的提出者,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展开了新一轮的探索。德国的教育目标更注重实际效用,一方面要为企业培养掌握坚实理论基础的研发人员,另一方面还有兼顾具备实际解决问题能力,这也是未来工程师的雏形。从目标上看,“新工科建设”提出的培养目标更宏观、更具全面性和前瞻性,它涵盖了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实践性等特点。

供应链的概念最早来源于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提出的“经济链”,后经由哈佛商学院的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發展成为“价值链”,最终演变为“供应链”。“供应链”的定义为:“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它是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模式。”完整的供应链环节应包括:第一,供应商,也就是供应原材料或零配件的供应商;第二,制造商,负责加工厂或装配的单位;第三,分销商,一般是指代理商或批发商;第四,零售商,主要包括百货商店、专卖店、超市、卖场、便利店以及杂货店,当然还有消费者。

三.“新工科”教育模式与供应链管理之间的关系分析

“新工科”教育模式非常注重教学方式和教育技术的创新联系。该模式以网络环境为基础,采用了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作为支撑手段,利用探究式、参与式教学突显了人才培养方式上的互动性和个性化特色。而在供应链管理中,各节点之间的网络化管理也是关键内容,而且其关键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优化。

在专业认证与行业标准方面,“新工科”教育模式与供应链管理之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教育部于2006年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试点工作,之后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更标志着中国工程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真正融入世界。德国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启动则更早,设有专门的工科专业认证机构ASIIN(the Accreditation of Bachelors and Masters Study Programs in Engineering, Informatics,Natural Sciences and Mathematics, 简称 ASIIN),它是德国对工科、信息与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和数学学科学士和硕士教育项目的认证机构,并在2003年获得华盛顿协议预备组织资格。“新工科”正是借助这些宏观上的发展机遇,应运而生。而供应链管理方面,世界通用的“ISO①”标准和德国特有的“DIN”②体系,对于供应链这一流通中的关键性环节都有着严格的定义和管理。正是这两种不同体系的结合,使得供应链管理方面更为严密和标准化;同时,也给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从上述比较不难看出,“新工科”教育模式与供应链管理之间有着诸多契合点和高度相关性和兼容性。无论是“新工科”建设还是供应链管理,都要求人才的知识体系具备应用型、跨学科复合型、突显特色型等优势。高校和对接企业需求和学科专业实际,动态调整和优化专业集群内部体系。这就使专业集群具备学科性和产业性两大特征。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育方面,可以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它是以产品的研发、运维和废弃的整个周期为载体,将学习对接工业生产实践。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双元性,这种基于真实工作情境的实践联系使得实践应用不会出现脱节。

四.中德新工科教育发展对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的启示

我国工程教育在经历了“质量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新创业改革”等举措,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多样性欠缺;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对学生创新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重视不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度不高。同样在众多中德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中,培养目标未落到实处、课程实施缺乏多元化;未突显跨文化特色;实践与创新环节薄弱;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和广泛等不足也日益显现。

“新工科”建设要注重开放性与国际化。“新工科”建设要求立足本国、放眼国际,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标准,办出中国特色。在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将“中国理念”“中国标准”向世界推广,力求在“国际理念”、“国际标准”中留下中国烙印,扩大我国在世界高等教育中的话语权。中德高校合作办学的应用型院校,在注重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更是明确把“培养有国际化背景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目标。

无论是“新工科”建设还是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立足本国,在认同中国国情、历史与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与对外开放,博采众长,吸收内化,探索出更适合“本国水土”的应用型、行业特色型工科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

综上所述,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中德合作办学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借鉴和吸收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人才培养经验,结合本区域行业发展特点,推进中德合作办学向纵深发展,将应用型、实践型的特色辐射到“新工科”建设中来。而“新工科”建设所倡导的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协调布局,共享资源又将对优化合作办学模式起到相当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尹浩亮主编.新时期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与实践探索[A].郑州大学出版社.2016:第93-97页.

[2]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年3月:第1-6页.

[3]徐璟玮,龚诗昆,付莹莹:德瑞应用型教育模式对中德合作办学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年9月:第129-131頁.

[4]赵文平.德国工程教育“学习工厂”模式评介[J].比较教育研究,2017.6:第28-34页.

[5]徐璟玮,杨承三,付莹莹:智能制造与“工业4.0”背景下对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浅见[J].改革与开放,2017年8月:第111-113页.

[6]O. Sahin, R. S. Siems, R. A. Stewart, Michael G. Porter. Paradigm shift to enhanced water supply planning through augmented grids, scarcity pricing and adaptive factory water: A system dynamics approach.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 Volume 75, January 2016, pp.348-361.

[7]Fu Jia, Yu Gong, Steve Brown. Multi-tier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e role of supply chain leadershi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In press, corrected proof, Available online 21 July 2018.

注 释

①国际标准化组织,英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简称ISO.

②德国标准化学会,德文:Deutsches Institut für Normung e.V.,简称DIN.

基金资助:本文受上海理工大学2018年度教师教学发展研究重点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FTD18012Z)。

(作者介绍:钱晨,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有限公司经济师;张冰(通讯作者),上海理工大学中德国际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供应链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