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剧《檀香刑》:西式歌剧融合中国精神

2019-03-18冯刚

综艺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檀香莫言歌剧

冯刚

一曲茂腔,融入华丽的歌剧舞台,讲述一段跨越百年时光的传奇故事。2018年12月4日—5日,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同名小说的歌剧《檀香刑》在国家大剧院唱响。由中国本土文学作品改编,将极具山东地方特色的故事剧情与当地地方戏和曲艺形式融入歌剧当中,成为《檀香刑》最大的创新特色,也为发源于西方的歌剧表演注入了东方活力。

歌剧《檀香刑》由莫言和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李云涛教授共同编剧,李云涛作曲,陈蔚担任导演,历时6年打造而成,也是莫言诸多优秀文学作品首度被改编为歌剧。全剧演员以山东艺术学院在校师生为主要力量,尝试在商业化歌剧表演市场下,摸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境遇的发展之路。

中国歌剧的民族化表达

歌剧《檀香刑》的创作开始于2011年,经过6年的创作,于2017年6月在山东省会大剧院歌剧厅举行首演,目前已在全国各地举行17场公演,观众人数近2万人。

作品以歌剧为主要载体,通过琴书艺人形成的双重叙事结构,将具有地域特色的山东琴书作为歌剧的主线贯穿其中,同时引用地方戏曲“茂腔”素材,与歌剧中的咏叹调、宣叙调、对唱、重唱、合唱等技法相结合,使民间文化与西洋歌剧形式融汇在一起。这种方式不但能够使观众迅速了解剧情,同时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影响着观众,使观众能置身于齐鲁文化氛围当中。

李云涛表示,将民族化的素材与西洋歌剧典范形式相结合,有很多需要解决的技术细节,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赋予西洋歌剧形式传统审美的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创作歌剧。创作过程中主要难点有两个,一是对西洋歌剧思维的把握和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内涵的解读均要足够精准;二是需要有流畅的创造性转化,使作品既具有西洋歌剧的形式和崇高之美,又具有中国文化的“精气神”。

原作小说作者莫言也是这台歌剧的编剧之一,并一直关注着歌剧《檀香刑》的修改和演出情况。在观看了国家大剧院的演出后,他再次对修改后的提升版表示了认可。莫言认为,歌剧和话剧都是十年磨一剑的艺术,它们永远处在提高的过程中。“歌剧是音乐、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体,拥有影视剧无法替代的要素。和影视剧相比,舞台艺术最优越之处在于可以在表演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莫言表示,登陆国家大剧院前,歌剧《檀香刑》又增加了几个新的唱段,补上了一些“缝隙”,让内容更加完善。

文学作品改编需考虑自身属性

作为影视业的老朋友,莫言曾有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其中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红高粱》最为观众熟知。而在李云涛看来,“虽然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适合被改编成歌剧,但《檀香刑》具备这样的潜质。”

李云涛将《檀香刑》蕴含的精神内核和创新内容归纳为“两核一创”。“两核”即两个精神核心,第一是爱国主义精神核心,体现在高密民众誓死抵抗外辱,保卫家园等方面;第二是英雄主义精神核心,体现在茂腔戏班班主孙丙为了抵御侵略,唤起民众的觉醒而献出自己的生命等方面。所谓“一创”,就是一个最大的创新点:歌剧的民族性不是呈现在歌剧的表层,如引入民族唱法和民族乐器,而是生动地呈现在文化和审美等深层结构中。“从观众反响和专业评论来看,歌剧《檀香刑》在这些方面的探索是成功的。”

李云涛说:“莫言老师在小说的后记里提及,小说《檀香刑》其实表现的就是两种声音,一种是火车的声音,一种是高密地方戏茂腔。”与莫言同为高密人的李云涛对这个发生在自己家乡的故事格外有感触,“改编起来很顺畅,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对于原作小说中对多种古老刑罚的描述,李云涛选择了更为含蓄的表达,有的也直接做出了舍弃。歌剧版以突显作品中的民族精神和艺术价值为主要创作方向,这也让《檀香刑》将代表西方文化精髓的歌剧与中国传统文化成功融合,并赋予歌剧一种当代中国精神。

校园“歌剧”创演的难与易

《檀香刑》在改编、排练和公演过程中,都被打上了深刻的“山艺”烙印。从主创之一的李云涛,到剧中主要角色及群众演员,团队中多达200余人来自山东艺术学院,共同演绎这段发生在高密大地的国仇家恨。在国内,由各地音乐学院担纲歌剧创演的案例并不鲜见,以中央音乐学院为代表的国内音乐高等院校均进行过独立的歌剧创作实验。

即便如此,目前活跃在歌剧舞台的作品依然以《唐璜》《浮士德》《卡门》《图兰朵》《茶花女》等传统西方作品为主。中国歌剧则主要以《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等作品最为知名。新歌剧多以实验性内容为主,无法形成较为牢固的商業链条,自然很难持续发展。

作品以歌剧为主要载体,将具有地域特色的山东琴书作为主线,同时引用地方戏曲‘茂腔素材,使民间文化与西洋歌剧形式融汇在一起。

在歌剧《檀香刑》创演过程中,李云涛能够明显感觉到团队在舞台表演、舞美、灯光化妆、道具、舞台监督以及歌剧运用与推广等环节上的经验差距。同时,在演出过程中,场地、人员、交通等方面的投入,对于以学校为创演主力的表演团队而言,也存在不小的限制。不过,经过为期半年的排练到17场演出的成功,《檀香刑》也为山东艺术学院带来诸多惊喜。

参演师生将《檀香刑》的表演视为一次难得的艺术实践良机,相关学科的老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进行表演练习,获得在实地表演环境中的指导机会,将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学生也拥有了和国际、国内知名歌唱家同台表演的机会,能够跟随具有丰富舞台表演经验的前辈进行为期数日的排练和表演,这些经历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具有很大帮助。

目前,山东艺术学院已经成功取得相关演出资质,也拥有了更大的创作自由度。李云涛表示,团队目前正计划将歌剧《檀香刑》向海外推广,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尽绵薄之力。下一步,团队将继续寻找合适的剧本,创作被老百姓喜爱的、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歌剧作品。

那些“新”戏剧

《林徽因》

类型:歌剧    首演:2017年

導演:田沁鑫、王婷婷    编剧:庄一

作曲:金培达   主演:陈小朵、高鹏等

创作团队:中国歌剧舞剧院

歌剧《林徽因》是国家文化艺术基金支持的项目,呈现了林徽因大半生中的多个重要人生节点,塑造了梁思成、徐志摩等一众知识分子群像。歌剧在舞美设计中巧妙运用大型旋转舞台,配合灯光、多媒体元素,实现多种空间转换效果,展现故事情节上的时间变化,并通过多媒体和灯光的配合,营造出写意的中国建筑之美,将林徽因和建筑学之间的关联与舞台元素相结合,使舞美和内容之间形成巧妙呼应。

《死水边的美人鱼》

类型:话剧     首演:2015年

导演:孟京辉   创作团队:孟京辉工作室

作为孟京辉导演创作的沉浸式话剧作品,《死水边的美人鱼》创作灵感来源于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马格里特和德尔沃的画作。讲述男主人公和一对姐妹之间的感情纠葛和矛盾,在一次宴会上最终爆发的故事。作品共有49条情节支线,其中部分重要情节线会重复上演。分散的线索随着剧情发展彼此交织,形成多线叙事。该剧打破传统话剧收看模式,由观众选择跟随剧中某位演员参与到剧情中,和演员进行直接互动,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要素之一。

《三体》

类型:话剧       首演:2016年

监制:刘慈欣  导演:刘方

视觉总监:张笑帆

编剧:顾奕        舞美:王瑜

《三体》由Lotus Lee未来戏剧根据同名小说进行舞台剧开发。作品结合了3D Mapping、纱幕成像、视听特效、VR、无人机等元素,以此为观众展现原作小说中震撼的宇宙场景。该剧已经在全国30座城市进行巡演,先后获得第28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改编文艺作品奖、2017华语戏剧盛典最佳创新剧目等奖项。

猜你喜欢

檀香莫言歌剧
过去的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缥缈檀香拂面青
檀香之爱
檀香
莫言与鸟叔的关系
檀香走蹿既活血又防病
歌剧
童话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