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观”与乡村治理
2019-03-18高隽娴
高隽娴
【摘要】在乡村社会中,“面子”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在乡村秩序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乡村治理中,我们应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面子观”,将个人面子的争取与公共秩序的构建相结合,充分发挥面子在乡村中的“通货”作用,使乡村社会井然有序,并充满人情味。
【关键词】乡村社会 “面子观” 乡村治理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制度的规范与资源的注入,更需要乡村社会自身建立起合理的运行机制。而这种内在秩序的形成与乡村社会的结构变化、文化发展以及农民的心理变迁密切相关。“面子”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在维持乡村运行秩序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梳理研究乡村社会中的“面子观”,提炼其蕴含的社会信用、文化价值观中的合理部分,用于乡村社会的褒贬机制和评价机制构建,可有效调动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并自觉维护乡村运行秩序,对推进社会治理水平提升大有裨益。
乡村社会的“面子观”可分为外显型、人际型和依附型
农村更加注重面子,皆因农村总体上仍是熟人社会,对于农民来讲,“做一个有面子的人”才能在乡村社会立足,这里的面子包括慷慨大方、乐于助人、精明强干、能说会道,甚至子女成才,只有这样才能融入乡村社会,进而体现个体的社会价值。如果不遵守公序良俗,让人背后指指点点,就会很丢脸。丢脸就是丢人,丢人就失去了作为社会人的生存根基。在乡村社会中,“面子观”一方面评价着某个人、某个家族是否有面子;另一方面也能够激励村民形成积极的情感导向,通过维护面子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中国农村也在急剧转型,村庄社会秩序的维系机制也在重构之中。即使不少村社或“村改居”集体组织施行了社区股份制的集体经济改革,“面子观”作为维系乡村社会运行的重要纽带,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村落、不同家族、不同村民的“面子观”的研究,可将乡村社会的“面子观”归纳为三个类型:
第一,外显型面子,即通过外在因素来获得村民的正向评价,如财富、权力,甚至漂亮的妆容、得体的衣着等,这些直观可见的条件能够让一个人更有面子。在一些乡村,村主任、村支书家里如果有大事发生,如婚丧嫁娶、盖房搬迁、子女升学等,都会得到其他村民的广泛支持。但是这种外显型面子容易引发攀比心理,导致一些人为了“挣面子”陷入了“打肿脸充胖子”的困境中,出现“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行为。
第二,人际型面子,即人际关系互动中获得的评价与认可。自古以来,中国是人情社会,关系是维系社会运行的主要因素,而人际型面子就是在关系的构建中形成的。乡村社会关系是一种资源,拥有人际型面子的人即使不是财富或者权力的拥有者,也能够获得广泛的支持,若某位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和氣待人、乐于助人,那么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其他人自然也会伸出援手。由此可见,这种“面子观”让个体脱离了外在因素的限制,更加强调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能动J生。
第三,依附型面子,即个体由于遵循社会规范而获得的认可。乡村社会的构建是长期而稳定的,将自己融入村集体中,不在某一时刻、某一件事上“挣面子”,而是更加重视对集体规范的维护与完善,这才能使人拥有长久的“面子”。在依附型面子中,公共利益是个人面子的标识物,维护乡村制度与秩序则是面子的生成机制。个人能动性在面子生成中体现的不是对稀缺资源的竞争,而是对乡村整体发展的推动,因此,拥有依附型面子的人,不仅个人行为会获得肯定,其家庭、家族、亲友都可以从中获利。依附型“面子观”会引导人的思想与行为趋于一致,进而对乡村治理作出贡献。
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面子观”,促进乡村治理
在一些乡村中,某户村民要砌墙、盖房子、打包谷等,能否得到其他村民的无偿帮助是体现个人、家庭是否有面子的关键。“帮工”的人越多,说明这户村民的人缘越好,其在乡村社会中的根基就越牢固。当然,要想获得“好人缘”这户村民则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这种投入并非全是物质上的,还包括关系构建层面,即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雪中送炭,这样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才能够得到回报。由此可见,在乡村社会中,“给面子”是一种互惠行为,每一个村民心中都有一个“面子账本”,其中记录着他人给自己的面子,自己给别人的面子,以及不同情况下面子价值的高低等。所以,一定意义上,可将面子看成乡村社会中的一种特殊的“通货”。
在乡村社会中,村民的“面子账本”往往与人情挂钩。在过去乡村社会贫瘠、闭塞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帮扶才能够生存,大到生产农具,小到柴米油盐,都需要相互沟通、借用。其中最明显的是“礼份子”,其出现的根源来源于社会中的互惠行为,当然这种互惠中蕴涵的人情,并不需要当事人马上偿还,其兑现的过程也不会过于斤斤计较,这也是乡村社会中充满人情味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在互惠中得以建立并巩固,而整个乡村社会也在相互给面子的基础上得以有序运行。
在乡村治理中,面子作为一种特殊的“通货”,其管理与引导也就变得十分重要。既然面子的存储与兑现均存在信用特征,那么其利用过程也就可以参照货币进行分析,例如某个村民可以通过长期的人脉积累,增加“面子储备”,提高自己的信用等级,甚至将其传递给下一代。当然面子作为一种“通货”也存在“膨胀”与“紧缩”的情况,即当乡村社会过于强求面子,人们的面子账户中的价值过多,甚至超出了正常的生产、生活需要,会使得一些人出现“打肿脸充胖子”的尴尬,并影响乡村社会秩序;与之相反,如果陷入“面子储备”不足的状态,村民之间都保持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行事作风,缺乏互帮互助的情感,甚至在投机心理的推动下“透支”面子,这会造成乡村中人情冷漠,甚至导致乡村自治难以为继。而根据这一类比分析,在乡村社会中应引导村民在公共空间、公共生活中形成面子的判断标准,并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与赞同,这样才能避免面子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无论是从“通货”的角度讲,还是从人情层面分析,面子在乡村社会褒贬机制构建方面的作用都是显著的。“面子储备”丰厚的人,能从村庄社会中获得很高的声望评价和更多的互助合作,其生产、生活也会更加便利,进而形成对周围人的一种正向激励;相反,“面子储备”贫乏的人,会受到大家的排斥,甚至将与之交往当做一种“没面子”的行为,而周围人也会从其行为中获得经验教训。这种由“面子”衍生出的无形的价值评价和褒贬制度,不仅能从宏观角度规范乡村治理,而且能影响农民生活的细节,甚至超越公共制度,渗透到私人领域,让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衣食住行等都受其约束,正向的面子思想会潜移默化地促进村民遵守乡村社会规范,提高整体自律水平。
总之,在乡村治理中,我们应深入分析当前乡村社会“面子观”的类型,根据乡村社会正常运行的需要,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面子观”,将个人面子的争取与公共秩序的构建相结合,充分发挥面子在乡村中的“通货”作用,让乡村社会既能够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时也充满人情味。
责编/陈楠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