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编本初中语文习题探:认知神经科学启示

2019-03-18杨莹韦冬余陈凤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课后习题部编本初中语文

杨莹 韦冬余 陈凤

内容摘要:练习系统又称为“作业系统”,它有效连接了课前、课中、课后三条教学时间点,帮助学生进行知能的转化或固化,也是教师备课并落实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后习题相较于之前人教版与苏教版的课后习题而言,有如下特点:问题编排层次上更有渐进性,体现教学“梯度”;学生主体地位更凸显:结论暗示性提问方式减少;重视语文知识的教学,立足教学目标,指向明确;有利于学生知识迁移;课本中的价值观导向更正确。

关键词:部编本 初中语文 课后习题

一.练习系统概念及其作用

练习系统又称为“作业系统”,与选文系统、助读系统、导读系统、活动系统共同组成一本完整的语文教材。练习系统主要是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提升语文能力的思考与练习的方案或问题。练习系统在语文教材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有效连接了课前、课中、课后三条教学时间点,帮助学生进行知能的转化或固化;另一方面,练习系统是教师备课的重要依据,很大程度上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有效的参考,帮助教师落实课程目标,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因此,在教材编制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于练习系统的编排。顾黄初先生曾把语文练习的设计比作“构筑思维和操作的演练场”,这个比喻指出了练习系统在整个语文教材中的地位,即巩固知识,提升思维。顾黄初先生根据作业的作用,将作业分为了三类:记忆性作业、理解性作业、应用性作业。在编制教材的过程中,这三类作业缺一不可,三者相互补充,互相渗透。一般语文教材的练习系统包括:课后习题、作文练习、综合性学习多个方面。本文将从课后习题的角度来分析部编本初中语文练习系统。

二.部编本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特点

(一)问题编排层次上更有渐进性,体现教学“梯度”

顾黄初先生曾说:“作业系统的安排,其内容和要求都要注意阶梯,注意递进。”[1]许多教材往往仅仅关注语文的“人文性”特点,选文按照主题单元的体例来编纂,课后习题则是以选文为中心来设计,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梯度”,使得学生的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求知”,选取了5篇议论性的文章,围绕求知展开,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特点。但从课后习题的安排上看,每篇课文的习题都更加偏重课文主题本身,忽略了课文与课文之间的知识点的逐步深入。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课文为例,共有3道课后习题,第一题要求学生探讨如何“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第二题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说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第三题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主旨写一篇片段作文。三道题目都是围绕课文“格物致知”的主题展开,学生仅仅关注课文本身,课文与课文之间缺少联系。

新编部编本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有所改进。以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其单元导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单元主题的介绍,一部分是对该单元知识点掌握的要求。选取了4篇课文,其中教读课文2篇,自读课文2篇。课文与课文之间体现了教材的递进性。以两篇教读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和《怀疑与学问》为例,前一篇课文的课后习题主要从微观入手,围绕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方法展开,后一篇课文则是从宏观入手,探讨议论文的论证结构。这样一前一后,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条理清晰,更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

(二)学生主体地位更凸显:结论暗示性提问方式减少

叶圣陶曾说:“于课文之关键处,含蓄处,苟能做适当指点,不为详尽讲说,而惟启迪其思考,于学生最有实益”。[2]练习题需要具有启发性,但启发不是限制,练习题可以起到点拨学生的作用,但过多的提示便不利于学生思维拓展。

在一些教材中,课后习题的提问方式往往带有一些暗示性的结论,让学生直接带着结论去想答案。比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中的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第二道课后习题,先是陈述莫泊桑的小说多么的有特色,再去问课文某处细节的构思有什么好处。这就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在了一个点,告诉学生这样构思一定是好的,课文这样写一定是对的,只有优点,没有缺点,课文的每一处都不必删、不必换。这样的提问方式,会使得学生在做类似练习时,思维受到束缚,不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针对这个问题,部编本教材有所改进。同样是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的课文,其第二道课后习题是结合小说和自己的理解,讨论于勒是一个怎样的人。简短的提问中没有给学生任何带有结论暗示的提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多方面分析于勒的性格。练习题的提问方式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向,在设计时要关注到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给学生的“头脑”以更多的自由。

(三)重视语文知识的教学,立足教学目标,指向明确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点。教材的编纂过程中,不能忽略对系统的语文知识的编排,在练习题的安排上,应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各个学段的培养要求,合理设置。

在人教版的教材中,课后习题往往以活动探究为主,要求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讨论,最后的答案也是开放性的,并不设置标准的答案。比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敬业与乐业》的课后习题一共有4题,其中第一题的前半部分是分析课文结构,第1题的后半题以及第2、3、4题都是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讨论的开放式题型。此类题型可以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还有思考的能力,但是,过多的设置此类题型而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也不符合语文教学的初衷。语文作业“要突出学习重点,落实学习重点”,“唯有与学习的关键内容有关的联系,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3]。因此,语文课后练习题的设置要具有目的性,指向要明确。

新编部编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它将原来的“研讨与练习”分解为“思考探究”与“积累拓展”两个部分。“思考探究”部分主要是针对语文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积累拓展”部分则是关注到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同样以《敬业与乐业》为例,课后习题一共有5道,前三题被划入“思考探究”部分,主要是针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论点论据展开提问,夯实学生对议论性文章的把握;后两题属于“积累拓展”部分,主要是以课文作为基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写作或讨论。

(四)有利于学生知识迁移

部编版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注重课文与课文、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而课后习题又是以课文为基础编纂的,是一个既受课文影响,又相对独立的系统。因此,课后习题的编制注重了学生知识的迁移,有助于学生头脑中知识网络的形成和思维的发展。

知识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是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结构之上进行的。一般而言,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横向迁移是当学生所学的新知识与原有认知处于同一级别时,原有知识对新知识所产生的影响。比如,在部编版语文教材初中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敬业与乐业》的课后习题第一题要求学生说出作者的论点,并分析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的论述;同一單元中《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课后习题也有相同的题目。学生通过前一篇课文的学习,掌握了提炼文章观点的方法,形成了完整的提炼观点的经验结构,在学后一篇课文时,学生把在之前一篇课文的学习中形成的经验结构迁移到这一篇课文中,从而进一步的加深对这类知识的应用,巩固理解。纵向迁移是指学生所学的新知识与原有认知不处于同一个级别层次,但二者之间又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递进关系时,原有知识对现有知识的影响。仍然以《敬业与乐业》为例,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说出作者论点;而同本教材的第五单元的课文《怀疑与学问》则要求学生树立文章的论证结构。简单的“说出论点”和“梳理文章结构”这两者存在着逻辑上的递进关系,学生先学会了如何找出文章论点,再利用已形成的相关经验解决如何梳理文章结构。

(五)课本中的价值观导向更正确

不论是以往的人教版、苏教版教材还是新编的部编本教材,其中所传达的价值观都是积极向上的。但会在一些细节上存在着缺憾,可能会在无形中带给学生影响。比如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一篇中,课后习题第四题:“课文中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怎么看。”这个问题是通过观点的对立,让学生探讨不同职业的价值高低问题。但是,前后两个观点放在一起后,会给学生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即“政治家”是“元帅”,“木匠”是士兵,也就是说,题目本身就带有着将职业分为三六九等的歧视意味。

部编本教材在同一道题目中,删去了引用的拿破仑的话,这样就避免了带有歧视的意味的心理暗示,把“政治家”和“木匠”两个职位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去探讨,真正做到了职业平等,更有利于学生正确健康价值观念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09(236)

[2]转引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07(108)

[3]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09(237)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2017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1139)阶段性研究成果。另外“本研究得到扬州大学‘青蓝工程资助。”

(作者介绍:杨莹,扬州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韦冬余(通讯作者),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陈凤,扬州大学文学院科研秘书)

猜你喜欢

课后习题部编本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妙笔生花,写出传统节日的味道来——“部编本”语文教材三下习作3作文指导
“部编本”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处理初探
初中数学课后习题设计问题分析
以“课后习题”为抓手,有效突破语文“文本解读”的重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