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寓言教学的实效性策略

2019-03-18陈瑞霞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寓言实例策略

陈瑞霞

内容摘要:寓言的结构基本相同的,以精悍的故事揭示深刻的人生道理,读来生动有趣、令人深思。寓言是经过时间洗礼的文化产物,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补充对应的文言原文,让学生在教材文本和寓言原文的交互对照中,感受两种不同言语风格的特点,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寓言 教学 策略 实例

寓言是一种隐含着讽喻意义的简短的故事,有比较强的夸张性和讽喻性。其讽喻的意义,便是寓言给人的教训。这是寓言独特的表达方式,学生要用审美鉴赏的眼光去学习寓言。

一.结构相同感受形式美。寓言的结构基本相同的,以精悍的故事揭示深刻的人生道理,读来生动有趣、令人深思。如教学《伊索寓言》时,最后得出结论:故事+道理,体现了小故事大道理。可以说,寓言的最终目的在于提炼经验、总结教训,阅读寓言可以明晰道理,丰富人生智慧,具有鲜明的唤醒价值。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受到小故事大道理的形式之美。

二.篇幅短小感受精。寓言大多篇幅短小,語言质朴洗练精彩,被称为富有教育性的“小”故事。寓言有类型化的动物角色,除了强化其故事性,重要的是避免用累赘的性格描写去突出角色特征。如我国古代的一则题为《山鸡自爱》的修养寓言:“山鸡自爱其色,终日映水,目眩则溺死。”寓言仅有15个字,却十分精彩地塑造了一个自我欣赏者的形象,还生动地写出了因自我陶醉最终致死的结局。语言精练,“字不得删”,尤为鲜明地显示了寓言内容的精粹美。

三.手法多样感受奇幻美。寓言故事的魅力在于其以明了简洁的故事承载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之所以能够形成这种效益,与寓言艺术化的表现手法息息相关。首先,寓言的主人公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者是被人格化的世界万物,它采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的表现手法,通过一个个隐含劝喻或讽刺性的趣味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深受儿童的喜爱。如《伊索寓言》的拟人、象征的手法,《螳螂捕蝉》比喻、象征的手法,等等。寓言故事借古喻今、以小见大、由此及彼,形成了深入浅出的表达效果,就能使离奇怪诞,带有绚丽、浪漫的奇幻之美跃然纸上。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培养孩子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在文本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四.文白对照,指向文化传承与理解。寓言是经过时间洗礼的文化产物,寓言故事大多可以找到文字记载的源头。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补充对应的文言原文,让学生在教材文本和寓言原文的交互对照中,感受两种不同言语风格的特点,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有效发展。如教学《螳螂捕蝉》时,教师出示这则寓言的部分古文:“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请学生结合课文,说说这几句是什么意思。如此文白比照或古今对比的阅读,为学生从另一个视角感悟故事、明晰道理提供了资源,也让教材成为了学生以另一种方式学习寓言的支点。这种切实有效的语言运用,为学生提供了接触文言词汇的机遇,为之后文言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文白对照最直接、最明显地彰显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要素,使学生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开阔了文化视野和形成了文化自觉的意识。

五.引导学生在故事叙述中初步感受哲学思想。寓言王国是一个充满情趣、幽默、勇气、智慧和丰富想象力的地方,它把大自然的一切事物赋予了人类最广泛的情感和基本的善恶观。在我们嘲笑故事里丑角的滑稽时,不知不觉地感受到生活的真理。教学过程中,我尝试把一些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借用到哲学教学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狐狸与蝉》——蝉在大树上鸣唱,狐狸想吃掉它,便想出了一个诡计。它站在树下,极力地赞美蝉那美妙的歌声,并诱骗蝉飞下来让它看一看是什么样的动物才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蝉识破了它的诡计,便摘了一片树叶抛下去。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抓住它。蝉说:“你以为我会飞下去,那就错了,自从我看见狐狸的粪便里有蝉的翅膀后,我就时刻警惕狐狸。”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付出艰辛的劳动,善于观察,善于总结,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理性认识,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

注:本文系甘肃省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实效性研究》(课题立项编号:BY[2018]G03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汉家岔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寓言实例策略
时装寓言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Passage Four
完形填空Ⅱ
完形填空Ⅰ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