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落脉穴村为例探讨保持语言活力的途径

2019-03-18周天天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彝族途径

周天天

内容摘要:贵州省盘县淤泥河乡落脉穴村彝语使用具有全民性,母语代际间的传承良好,村内对母语有较高的认同。主要成因是民族聚居的分布格局,民族内部的认同,彝语教育普及等。其中彝语教育的兴起是该地区彝语活力度保持良好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落脉穴村 彝族 彝语活力 途径

落脉穴村是一个彝族聚居的自然村。从行政管辖上看,隶属于贵州省盘县淤泥河乡,位于淤泥河乡东部,距乡政府驻地2公里,总国土面积10.29平方公里。

落脉穴村共有586户,1677人。淤泥河乡除有彝族和汉族人口外,还居住有少量的白族,布依族和哈尼族。但对于落脉穴村来说,百分之九十九的村民皆为彝族,全村人口均会彝语,且在日常语言生活和节日活动中,彝语都是通用语,很少使用汉语普通话。彝语语言活力旺盛。

本文基于田野调查的所得的第一手资料,从落脉穴村彝语使用现状、语言生活特点、保持彝语活力成因等几个方面,对落脉穴村语言生活进行描写,分析该村彝语活力保持良好的因素以及针对如何保持语言活力提出自己的看法,为少数民族母语活态保护提供个案参考。

一.落脉穴村彝语使用现状

根据调查,落脉穴村上到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下到几岁十几岁的孩童、青壮年都会彝语并且熟练使用彝语,日常交流不存在问题。根据400词词汇的测试,老年和壮年人对彝语的熟悉程度为优秀,20几岁的年轻人可能因为在外读书,缺少劳作经验,对一些农具的彝语说法稍有生疏,其他词汇掌握程度基本与父辈祖辈无异。虽然十几岁的少年有很多词汇不熟悉,但并不能说他们与上述年龄段的人有实质性的差异,只是他们还在学习彝语的过程中。可见,绝大多数落脉村村民能够熟练使用彝语的事实显示落脉穴村彝语活力旺盛,代际传承良好,彝语使用的代际变迁不明显。下面将从语言使用场合、兼用语情况、母语态度三个方面对彝语使用现状进行分析。

1.落脉穴村彝语在不同场合的语言使用状况

从交际对象来看,落脉穴村人长辈对晚辈、晚辈对长辈以及同辈之间100%使用彝语,毫无例外。对于非本族人或陌生人,他们会根据对方的语言情况选择使用什么语言,大部分会选择贵州方言进行交流。落脉穴村人在家里几乎都使用母语彝语进行交际,没有出现代际断裂。

落脉穴村人不仅在家里、寨子里全都使用彝语,在乡政府、集贸市场、医院等公共场所也都使用彝语。学生在学校,除了课上使用汉语普通话之外,课后都会使用彝语交流。

而在每年过年过节之时,由于从外地过来体验民族风情的游客较多,落脉穴村在这时会同时使用彝语、贵州方言和汉语普通话。但总的来说彝语是落脉穴村以及临近彝族村寨的强势语言。

2.落脉穴村兼用语状况

汉语是我国各民族的通用语,它包括普通话和各地的汉语方言。

据了解,在落脉穴村,所有的村民都会说汉语方言(贵州盘县方言),包括老年人,但他们平时都很少说汉语方言,都用彝语交流。只有個别外来人口说汉语方言。

对于普通话,只要会说地方方言的村民基本都会说普通话,但除了接受过多年汉语普通话教育的年轻人说得标准之外,像父辈那一代,所说的普通话不够标准,属于盘普话,但他们能听懂,也能进行交流。年纪再大一些,如祖辈一带,一般不会说普通话了。所以就更不会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了。

全村彝族的母语都是彝语,以贵州盘县方言为第二语言。可以说,大部分落脉穴村人是“隐形”的双语人,他们都会彝语、汉语方言和汉语普通话,但是在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中,使用汉语方言的场合很少,都是以彝语为主。只有在特定的场合之下,才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语言进行沟通交流。

也可以看出,他们普遍有较强的双语意识,一方面他们认为彝语是本民族的语言,应该不断地传承下去,另一方面,拥有较强的汉语交际能力,才能走到哪里都可以与人沟通,两者互补,相互促进。

3.落脉穴村母语态度

根据自己的调查,100%的落脉穴村人认为最好听、最亲切的语言是彝语,最能代表自己的语言也是彝语。在问到自己子女应该掌握何种语言、优先学习何种语言之时,即使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都会选择本民族语言彝语,很愿意送子女去民汉双语学校就读,可见落脉穴村彝族对自己的母语具有深厚的民族感情。同时,村民对不说母语的本族人持包容的态度,也不反感他族人用彝语说话。一些年轻人甚至会主动了解彝族文化,问他们相关问题时,更是侃侃而谈。

当然,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普及下,一些年轻人受汉语的影响,听汉语歌,收看汉语类节目。在问到哪种语言最有用时,中年人和青年人都会选择汉语普通话。可能大家觉得彝语是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知觉中习得的,习得彝语是一件自然且容易的事情。而普通话是国家的通用语,不会普通话无法跟外人交流,生活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也是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情况。但落脉穴村一大可贵之处就是村民在逐渐强调汉语学习的同时,丝毫没有忽视彝语教育。这是比较特殊,也是值得关注的地方。

二.落脉穴村语言生活的特点

从上文的描写我们认为落脉穴村的语言生活有如下的特点:

1.落脉穴村彝语使用的代际变化不明显,全村基本呈现人人会彝语,人人说彝语的状态。不同代际的彝族人都一致将母语作为自己的第一语言,可见母语在该村彝族的语言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语言地位。

2.虽有兼用语存在,但兼用语和彝语之间是良好的互补关系,不存在竞争关系。各自有着明确的使用场合。彝语仍然是落脉穴村的强势语言,在大部分场合起着关键的交际作用。兼用语只是在极少的情况下使用。

三.落脉穴村保持彝语活力的成因

1.民族聚居

落脉穴村是一个彝族聚居村,除了一些从外族嫁过来的外来人员之外,百分之九十九都为彝族,因此,受民族高度聚居的影响,本村彝族从会说话开始就自然而然接触彝语并学习彝语,除了外来人口,其余的彝族都熟练使用彝语,是村民平时交流的主要工具。

2.语言态度—对本民族的高度认同感

在语言态度调查部分,我们可以知道:几乎所有的村民都会选择彝语作为最有代表性的语言。落脉穴村村民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彝语已经不仅仅是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身为彝族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维系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

3.落脉穴村彝族文化保存相当完好

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互相作用。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理解语言也离不开了解文化。可见文化对语言传播和保护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调查中我们得知,落脉穴村的彝族文化保存相当完好。火把节,彝族最具代表性的节日,在落脉穴村依然兴盛,是村民除春节之外庆祝最隆重的节日。在火把节期间,村民会斗鸡、斗牛、斗羊,进行荡秋千活动(民间有一种说法,打秋千不会生病,秋千荡的越高,人的身体越健康)。以前村民会点着火把,围着村寨转圈,驱赶不祥之物。现在庆祝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庆祝内容没有减少。村民们会在专门的活动场所进行点火把仪式,一起跳达体舞。

彝族山歌在各个年龄段的村民中的普及度和传承度良好,老年人最喜欢唱山歌,二十几岁正在上学的年轻人会唱的也较多,只是出门打工的村民会的较少。可以看出即使是年轻人对传统民族歌曲很感兴趣,愿意跟着老人们学习。其中,淤泥河乡的山歌最为出名,已经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上述分析可见,落脉穴村文化丰富多样,且保存良好,在族内的传承程度也是可喜的。其对保持彝语活力起着重要作用。

4.政府对彝语教育的重视

彝语教育是落脉穴村没有出现语言使用代际断裂的关键原因,也是落脉穴村语言生活的一大亮点。淤泥河乡政府在大力普及汉语教育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彝语教育。村中的90后那一批年轻人并没有接受彝语教育,但2014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之下,彝语走进校园,从小学阶段开始抓起。专门的彝语课本《彝汉语文》也已经被编写出版并投入使用,属于当地的内部资料。所以村子里所有年龄段的村民彝语使用代际变化不明显,不存在彝语的断层,反而呈现出彝语更加复兴的状态,势头正好。人人会彝语,人人用彝语,彝语活力保持良好。

四.浅谈保持语言活力的途径

在国家强调汉语普通话教育普及的过程中,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就出现了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代际断裂的情况,老年人和中年人会说本民族语言,青少年和儿童已经基本不会,转而说汉语方言和普通话。有些地区甚至已经出现了语言的消亡。所以少数民族语言的活态保护迫在眉睫。我们将结合本文分析的落脉穴村语言生活状态及其成因,针对如何保持语言活力提出自己浅浅的看法和建议。

落脉穴村彝语之所以活力度保持良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村内二十几岁、十几岁的青少年都会说彝语,可见这两个年龄段承上启下的重要性。这两个年龄段的村民,大部分已经开始接受良好的教育或已走出家乡接受高等教育,应该有意识地担负起了解和传播本民族文化的责任。这就要依靠政府的大力宣传。当地相关部门应积极普及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重要性,用各种手段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起来,比如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民族节日的宣传和庆祝,对民族产业的扶持,让青年人在变化中体会其重要性,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民族自豪感,也自愿加入民族文化传承的队伍中,这是比任何外部手段都有效且效果更具持续性。

对于刚刚入学,系统学习中文的孩童来说,学校更多的是教授汉语普通话,很多地区忽视了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导致了母语的代际断裂。而淤泥河地区的彝语教育直接进入小学,孩子们一入小学就开始系统学习彝语,即使父母没有意识让他们说彝语,孩子们也不会出现一句彝语都不会的状况。其教育部门出版的彝汉课本也是结合实际专门编写,很有借鉴价值。我们也不用担心在未来几年或者十几年中该地区的彝语活力度会大幅度下降。所以,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普及少数民族語言基础教育,应该放在与汉语普通话教育同等的地位上,“从娃娃抓起”,语言传承就有了连续性。

我们可以看到,落脉穴村良好的彝语活力度将在今后几代人中继续保持下去,继续起着日常交际和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其产生优秀语言环境的措施也值得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借鉴。

参考文献

[1]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鲁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看淤泥河彝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D].湖南师范大学,2011.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彝族途径
彝族海菜腔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彝族器皿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彝族说唱 男女生三重唱
医保基金“可持续”的三条途径
分级诊疗有三个可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