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藤野先生》中的副词窥探鲁迅心境

2019-03-18何欢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藤野先生副词鲁迅

何欢

内容摘要:《藤野先生》是鲁迅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他用仙台学医的经历来铭刻自己人生旅途中的重要印记。他在日本留学时和再次回忆往事时的心境是很不一样的,本文尝试通过副词去探索他的心境,主要有三个方面:无法隐藏的失望、理想路上的彷徨、怀念之余的坚定。

关键词:鲁迅 《藤野先生》 副词 心境

《朝花夕拾》原名为《旧事重提》,这个散文集里共有十篇散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鲁迅童年到青年的人生历程。《藤野先生》是散文集中的第九篇,最初发表于1926年12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二十三期,其中所记的是从1902到1904年间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主要写了这几件事情:弘文学院学日语、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以及藤野先生对他的关爱。

研究者们对《藤野先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主题的探讨,副词的教学,“也”字的妙用,开篇句的作用,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修改,中日学者对幻灯片事件的看法。其中,关于《藤野先生》的主题讨论得较多,有人立足《朝花夕拾》的创作体系,认为鲁迅是在写自己的人生经历,也有人认为鲁迅是在写藤野先生及表达爱国主义思想;并且在以往的教学中也有认为此篇文章是写藤野先生的事迹,着眼于藤野先生这个人的形象、影响去教学,最后落点的情感分析则上升到爱国主义精神这个层面。

笔者认为鲁迅先生多年后写下的这篇文章,主要是记述自己在日本留学时所经历的一切,以及在人生多变之际通过往事的回忆以慰藉自己。再者,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无论是文本解读还是教学,都要注意到文中两个“我”的变化。所以在读这篇文章时,我们应该注意到日本留学时的鲁迅和再次回忆往事时的鲁迅的心境。而鲁迅先生在创作时,用词方面是极为讲究,往往反复修改、增删。那么,《藤野先生》中的许多副词可以帮助我们揣摩他留学日本和再次回忆往事时的心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无法隐藏的失望、理想路上的彷徨、怀念之余的坚定。

一.无法隐藏的失望

留学日本这条路是满心期待的,然而到了日本之后,发现和他一起留学日本的中国鲁迅先生选择学生依然如国内一样故作姿态、无所事事,他在言语之间流露出无法隐藏的失望。

《藤野先生》乍一开头就是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①,令读者疑窦丛生。短短八字中用了两个副词:“也”“无非”。“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第二个词条解释为:“也,副词。表示同样、叠用、转折或让步、委婉或强调。”从字面意思理解,“也”字说明东京和中国也一样。“无非”是一个双重否定副词,在此处是加强了的肯定语气。而“这样”又是什么样?从下文中可以得到明确的答案——只知道赏樱花和盘辫子的不务正业、爱好打扮、忙于跳舞的清国留学生。我们结合《朝花夕拾·琐记》可知鲁迅在南京的求学经历:“说我已经偷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②的流言使鲁迅离开了家,到了无须学费的南京上学。在江南水师学堂,他在三等班居于“螃蟹式的名公巨卿”的前二班学生之后,也由此他得出螃蟹态度在中国颇普遍的结论。又到矿务铁路学堂里经历的种种以及求知的艰难,使得鲁迅再一次离开,到日本留学。

对于这些不务正业的清朝留学生的装扮,鲁迅先生用“实在标致极了”来形容,极尽夸张和嘲讽。“标志”本指漂亮,课文注释说这里为“反语讽刺”,这里其实是褒词贬用。而“實在”一词本来是“确实”之意,这里作为肯定副词来修饰“标致”,反讽的味道更是增添了几分。

到了东京的中国留学生和在中国所见的学生还是一样,这便是鲁迅《藤野先生》提笔即写下“也无非”的无奈与愤慨吧。在否定副词“无非”和肯定副词“实在”中,透露出鲁迅十足的失望。

二.理想路上的彷徨

鲁迅先生在回忆仙台医专的生活时,他使用了诸多语气副词,如“大概”“居然”“偏”“何尝”。他选择偏僻的仙台医专学医,及其发生的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之后,他终选择弃医学文。这是他真正找到理想之所在的过程,然而,这却也是在不断地逃离现实的过程。

既然东京也如此,鲁迅便决定前往仙台,他的理由是:“仙台是一个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③在鲁迅看来,他在仙台客店的起居生活是被优待的,不过,他的理由竟然是“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④“大概”是一个语气副词,表“也许”“大约”之意。这是鲁迅先生不太肯定的一种判断,也有些许深处异国异地的孤寂吧。仙台这个地方比起东京偏僻得多,鲁迅先生选择此处,是因为这里没有其他的清朝留学生和其他的中国人。这便是“以稀为贵”的仙台最令他高兴的地方。

鲁迅先生在仙台医专的学医生涯里碰上了又一个令他难忘的老师——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对唯一的这一位中国留学生多了几分关爱,专门为他检查讲义,也为他修改讲义。在学年试验中,鲁迅先生的成绩在六十分以上以及藤野先生对他的特殊待遇,两者被某些日本学生加以利用则有了匿名信事件。

幻灯片事件让鲁迅先生发生转折性的变化,作为夹在日本学生中的唯一的中国学生,对这几片时事的片子感触颇深。他说道“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日本学生观看影片后拍掌欢呼“万岁”,在鲁迅听来特别刺耳,他说道“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⑤

其中“偏”“何尝”这两个副词用的非常好,准确表达了鲁迅先生思想的转折性变化。“偏”是一个语气副词,常表示与愿望、常理相反的意思,本来不应该有却有这么多中国人参与其中。再仔细揣摩这里的“中国人”,大约指三类人:被捕获的要被枪毙的中国人;围着看的一群中国人;我。“何尝”是一个表示反问语气的副词,与“未尝”“未曾”意思相近,更加揭示了作为看客中国人的麻木。也正因此,鲁迅先生认识到中国人的“看客”心理才是最可怕的,于是毅然弃医从文。

弃医从文的选择在鲁迅的人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在1926年的他回忆时所写所记就可看得出。1926年的鲁迅同样处于人生的彷徨时期,《朝花夕拾》后八篇均是他在避难过程中所写下的,这时他以回顾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加以自慰。在这之前发生的“女师大风潮”与陈西滢等人的论争,尤其是“三一八”惨案,鲁迅无话可说却又不得不说而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他对段政府、流言家以及“正人君子”的控诉和愤慨已经处于痛心和悲哀的地步。其后,鲁迅等五十人被北洋政府通缉。他曾辗转流离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处,从北京南下到厦门。在这期间,逃亡和沉默是鲁迅避祸的方式。

三.怀念之余的坚定

《藤野先生》这篇文章的主题也有过争论,有人认为是刻画藤野先生这个人物,也有人认为是鲁迅写他自己留学日本的经历。我赞同后者,《藤野先生》一文中确有写藤野先生的内容,不过主要还是在写鲁迅先生自己留学日本的经历,以及他再回忆往事时的心境。除了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在日本的留学经历为他前路的坚定提供了信心。

鲁迅在告别藤野先生之后,便和他没有了任何的联系。藤野先生嘱咐他寄照片和写信的事情,他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落实。但他却说“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⑥从鲁迅的作品可知他喜爱、怀念的老师并不多,寿镜吾先生算一个,藤野先生亦是其中一个。“总”“时时”这两个副词都是频率副词,表达出了鲁迅二十年间对这位严谨、真诚、关爱过他的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对藤野先生为他批改讲义、诘责干事的无礼、真切的挽留以及惜别感激于心。还用了一个程度副词“最”字,可见二十年前,在仙台医专藤野先生对他的关爱、鼓励给他莫大的温暖。也可见二十年后,鲁迅对藤野先生不同于日本学生歧视的态度仍铭记于心并充满感激。

临别时藤野先生所赠的照片被鲁迅先生挂在北京寓居的墙上,这对他的益处是:“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⑦“似乎”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音容笑貌,同时也是鲁迅对藤野先生当年关爱的铭记以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忽又”表现出的是藤野先生给了鲁迅莫大的动力,每当他想偷懒时,便又为他增加了勇气。这在二十多年前的仙台医专是如此,在1926年的鲁迅心中亦是如此。1926年,在厦门大学任教的鲁迅遭受同行排挤,并且在“三一八”惨案之后,他感受到文字的无力。而当年在日本求学虽然坎坷与辛苦,却依然有藤野先生的关怀。而今再次身处困顿,藤野先生抑扬顿挫的话语犹在耳畔,成为他前进的动力。

鲁迅先生真正地抒发怀念之词是从回忆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时候开始,也有一张照片给了他无限地动力。藤野先生的话语,在二十年前的人生岔路口给了徘徊的他鼓励,在二十年后的困顿时仍然给了他力量,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当他再次回忆起自己曾经走过的路程,他对前路也多了几分坚定与从容。

鲁迅先生多年后写下这篇文章,他在日本留学时的心境和再次回忆往事时的心境在文章是可以感知的。而鲁迅先生尤其注重文章的修改,很多地方都是斟酌再三,例如文中的副词就是如此。这许多副词可以帮助我们揣摩他留学日本和再次回忆往事时的心境,主要归于无法隐藏的失望、理想路上的彷徨、怀念之余的坚定三个方面。

参考文献

[1]温儒敏主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2]鲁迅:《朝花夕拾》,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俞琳:《从〈藤野先生〉文章中探寻鲁迅的希望》,《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第12期.

[4]刘爱琴、刘千凤:《解析〈藤野先生〉开篇句的作用》,《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37期.

[5]金红:《写他人与写自己——《藤野先生》主题倾向辨》,《名作欣赏》2007年第14.

[6]陈国勤:《〈藤野先生〉中的“中国人”究竟指谁?》,《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注 释

①温儒敏主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20页.

②鲁迅:《朝花夕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69页.

③温儒敏主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页.

④温儒敏主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页.

⑤温儒敏主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页.

⑥温儒敏主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页.

⑦温儒敏主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页.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藤野先生副词鲁迅
The Wheels on the Bus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鲁迅《自嘲》句
刍议《藤野先生》中的对比手法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