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中药肝毒性夸大了
2019-03-18文·刘平
文·刘 平
近十多年来,由于中医中药的广泛使用,中药引起肝损伤与既往相比确实在增加,我们必须正视并重视这个现象,这是关系民众健康的社会问题。当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分析中药引起肝损伤的有关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止策略,才是正视这一现象的目的。
厘清认识上的误区——近年来中药引起肝损伤的原因大致可分为:①部分老百姓过分迷信偏方、验方;②对中草药品种辨别不清,如参三七和土三七(或菊三七)等;③自行大剂量或长期服用某种中草药,如何首乌等;④中医药科普不严谨,诱导老百姓乱服、错服中草药;⑤不适当的市场推销,医生在不辨证情况下大量使用中成药;⑥管理不严格,将某些有肝毒性中药纳入药食两用的品种,如何首乌、芦荟等。此外,混淆天然药物和中药,中药不仅是天然植物,还是要经过严格炮制或配伍以增效减毒,并有上千年验证使用的理论体系;二是长期服用保健品,保健品不属于药品,更不能与中药混为一谈,但其含有的活性成分长期服用可能引起肝损伤。
由此可见,中药引起肝损伤的主要原因还是公众对中药造成的不良反应认知度较低,普遍认为中药是天然无毒的,这是认识上的误区。
如果将天然药物及其相关制剂剔除,将老百姓因误食有毒中草药排除在外,那么真正由正规使用中药治病而引起肝损伤者又有多少呢?希望媒体、公众能够正确看待中药肝损伤这一问题。
中药肝毒性应引起重视——在十多年前,我们就已呼吁要重视中药肝毒性问题,并有专门评述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希望能引起管理部门、临床医生的重视。中药应用有明确的指导原则:攻邪治病,中病即止,不可久服。一是软坚散结类的中药。这类药物大多有一定毒性,如治疗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的散结片,在中药“上、中、下三品”传统分类中,这类药物多属于不宜长期使用的下品。二是活血破瘀类中药。如治疗肝脏病需要用活血化瘀药, 但要有所选择, 用养血活血的药物如当归、白芍、生地黄、川芎等是安全的,但若长期使用莪术、三棱等破血药物引起肝损伤则较常见。三是杀虫类中药。比如千里光等,目前研究证实千里光含有肝毒性生物碱。另外,部分抗风湿和治疗皮肤病的药物也存在肝毒性,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
明确中药的特点——中药相对化学药物成分更加复杂,其制法、配伍等对有毒成分的影响不容忽视;值得注意的还有药物的量、效、毒的关系问题;此外,某些中药的肝毒性与炮制方法以及个体差异有关,这些方面都需要考虑。只要根据临床指南,遵循中医理论合理配伍,按医嘱服用,中药的安全性是较高的。但要注意这么几点:切忌自行服用中草药;老年人用药应引起医生、家属的高度重视;服用具有肝毒性中药时,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中西医生都应高度重视药物性肝损伤;相关部门应规范中成药的适应证和不良反应;加强中药肝损伤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原因,指导临床用药;媒体要科学宣传、引导公众;国家应进一步加强保健品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