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2019-03-18倪方六

农村.农业.农民 2019年5期
关键词:贸易

倪方六

中美贸易问题眼下是关注度较高的一个热点话题。其实,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相当悠久:西汉时已设专门的外事机构大鸿胪寺;唐朝始设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使;北宋时期就曾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进出口贸易法规《市舶法》和反走私法《漏舶法》等。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国际贸易中一直都是顺差,即史籍记载的“出超”。

秦汉时期的对外贸易

汉武帝时开通的西北丝绸之路,可以说是中国对外贸易兴起的重要标志。汉武帝在朝廷中首设相当于现代外交部的大鸿胪寺,接待人员中已有专职翻译官,此即《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载:“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

其实,比大鸿胪寺更早的外交官员当属秦始皇时代的“典客”。“典客”级别很高,系九卿之一,汉景帝在位时更名为“大行令”,当时京师还设有涉外旅店“蛮夷邸”,专门接待外国商使。

汉朝时,中国对外贸易以陆道为主,兼行海市。当时的对外贸易通道已是四通八达,除西北丝绸之路外,在西南有更早的“永昌道”,取道缅甸、印度半岛,与中亚大陆的古老商道交会,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去朝鲜半岛有“乐浪道”,不仅运往朝鲜半岛的货物行经此道,转口日本的商品也由此道转运南行,被称为“东北丝绸之路”。

两汉时,中国国际贸易业务是当时世界上走得最远的。《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皆重译贡献。”可见中国当时国际贸易能力之强大。

古代中国对外贸易长期采用“朝贡”方式,外国来的商品被称为“贡”或“献”,中方交换出的商品则叫“赐”或“赏”,这实际上是一种不等价的官方贸易行为。

张骞出使西域,虽然带有军事、政治目的,事实上却是一次大规模的对外经贸活动。《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时,带“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

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后,中国对外贸易更加频繁。《汉书·西域传》上有这么一个说法:“自是之后,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薄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巨象、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

汉朝的对外贸易活动扩大了中国和中国产品的影响,现代流行的“Made in China”那时已广为人知。“中国货”不仅是国际高档商品的代称,在古罗马,中国丝绸还曾一度与黄金等价,不少外商主动来华开展经贸活动。《梁书·诸夷列传》记载,公元226年,罗马商人秦论来到中国当时管辖的交趾(今越南北部),取道桂湘到武昌见了孙权。

古代历朝对来华外商除提供业务上的便利以外,均以礼相待,加强保护。北宋时,对离境的外国商人,还有用“官钱”犒宴送行的制度,中外货主(番汉纲首)、船长(作头)、海员(梢工)等,“各令与坐,无不得其欢心”。

古代如何管理对外贸易

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活动虽然因朝代更迭时热时冷,但总的趋势是越发活跃、愈加扩大,即使是闭关锁国很长时间的清朝,也未能中断中外文化交流和国际经贸活动。

明代《南都繁会图》(局部),画中的商家纷纷打出“东西两洋货物俱全”等招牌,反映出当时中外贸易已很发达,进口货街头就有。

面对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唐朝始设市舶使。这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最早出现在海上贸易频繁的广州。

设市舶使的具体时间最晚是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唐会要》记载:“开元二年十二月,岭南市舶司右威卫中郎将周庆立,波斯僧及烈等广造奇器异巧以进……”市舶使也称“结好使”“押蕃舶使”“监舶使”等,随之还形成了极具古代中国特色的“市舶制度”。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狮子国海舶”条亦称:“南海舶,外国船也。每岁至安南、广州。至则本道奏报,郡邑为之喧闹。有番长为主,领市舶使籍其名物。”

宋朝则颁布了世界贸易史上第一部进出口贸易法规《市舶法》。宋朝对外贸易实行许可证制度,为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颁发“公凭”(又称“公据”“官券”)。中外商人持“公凭”进港或出洋,并可自由往来于中国各地,无“公凭”则属非法“走私行为”,一旦被查缉,货物没收。《宋史·食货志下》“互市舶法”条称:“商人出海外蕃国贩易者,令诣市舶司请给官券,违者没入其宝货。”

进行国际贸易应得到官府许可,这是汉朝就有的规定。宋初设市舶司时,明确规定出海商舶须申领“公凭”,上报引目,这引目相当于今天的进出口货物报税清单。

王安石变法期间曾整顿外贸市舶章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宋神宗诏令:福建沿海口岸有南洋各国商舶到达,查验是否有“公凭”,如已经抽买”(征税),凭“回引”(纳税凭据)即可通行。如果没有“公凭”,货物未经征税,麻烦就大了,货物被没收是小事,货主还要因为无证或逃税被押往市舶司进行查处。

走私行为在古代称“漏舶”,汉武帝时长安有一批商人和匈奴人私下做买卖,因此受到严惩并被诛杀。对海关走私行为,宋朝出台了世界上第一部反走私法《漏舶法》,该法规定:“如不出引目,许人告,依漏舶法。”

中美贸易始于乾隆时期

国际贸易平衡问题,在古代同样存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不论对哪个国家的贸易几乎都是巨额顺差,古人称为“出超”。这不仅仅因为中国人会做外贸生意,还因为中国的商品丰富、受欢迎。秦汉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丝绸、漆器、铁器,唐宋及以后以丝绸、瓷器、茶叶为主,进口商品则主要是香料、琉璃、象牙、马匹和异域特产等。

古代没有现代这样的“国际货币”,都是以物易物,后期使用金银货币后,贸易平衡问题便突出了。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从英国开始,欧美诸国开始对中国使“阴招儿”———走私鸦片获取暴利,企图夺回流入中国的资本,导致晚清对外贸易罕见地出现了“入超”(逆差)现象。因为林则徐主张“禁烟”堵了他们的财路,英国公然采取侵略行动,导致鸦片战争爆发。

中美之间的贸易史是从美国独立后才开始的,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来到广州是标志性事件。美国贸易公司在广州设立分支机构,专事对华贸易。在鸦片战争前,美国从中国输入的大宗商品有茶叶、丝绸、南京布等,而美国本身可供对华出口的商品并不多,最受中国市场欢迎的是西洋参(花旗参)。

美国商人擅做“二道贩子”(三角贸易),倒买倒卖,除运回美国之外,又将从中国进口的茶叶、生丝、土布等转售德国、西班牙、法国等国谋取厚利。但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中美贸易中一直“出超”。

为了弥补这一贸易差额,美国人最后跟英国学,将大量鸦片走私到中国,轻易取得贸易顺差。从1805年贩卖201箱土耳其鸦片起,美国人开始了向中国的“输毒贸易”。据《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记载,在鸦片战争爆发前,美国走私来华的鸦片总量仅次于英国。

波士顿商人托马斯·普斯金曾坦言:“虽然几年以来,我们进口的以丝绸和土布为大宗的中国产品,每年都平均在100万元以上,可是过去3年我们没有装运一枚西班牙银到中国。我们的基金是出自从土耳其输出的鸦片,从大不列颠输入的英国制造品……”

另一方面,美国还减少了中国茶叶等传统大宗商品的进口。美国后来不买中国茶叶,而是买中国茶树,学中国种茶技术,自产茶叶。《清史稿·食货志五》记载:“美利坚于咸丰八年,购吾国茶秧万株,发给农民,其后愈购愈多,岁发茶秧至十二万株,足供其国之用。故我国光绪十年以前输出之数甚巨,未几渐为所夺。”

因此,不少中外贸易史研究学者认为,美国商人通过对华贸易赚取了大量的利润,成为美国早期财富原始积累的重要构成,美国早期巨商富贾大都是通过对华贸易发家的,可以说,自美国立国时起,中国便是其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猜你喜欢

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2021年第二季度贸易风险报告
贸易生命力
促进内外贸易 创新公共服务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贸易融资应防患于未然
穿透虚假贸易融资
中美贸易磋商再起波澜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