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中的影响力

2019-03-17刘衍峰

祖国 2019年24期
关键词:影响力马克思主义

摘要:在今年3月全国思政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人才。由此可见,在全国高校中扩大马克思主义对青年的影响力愈发重要,这是我国在培养建设社会主义人才战略上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高校青年   影响力

培养马克思主义接班人是我党的重要战略,中国共产党想要发展进取,不能离开对青年的培养,而青年想要继承马克思主义并发扬它离不开党创造的环境。培养新时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全国高校教育中尤为关键,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可实现并经久不息。

一、明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立足青年立场,结合时代背景与特点,总结概括出青年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作用以及青年具备的无限潜力。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把继承社会主义事业与自己的人生理想结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强调:要把青年培养成“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希望广大青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要广大青年“坚持远大理想、坚持刻苦学习、坚持艰苦奋斗、坚持开拓创新、坚持高尚品行等。”[1]作为青年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青年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的价值取向是未来社会价值的风向标。因此,广大青年要树立马克思主义青年观,钻研马克思主义,结合实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旗帜传递下去。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曾對留苏青年说过:“世界是你们的,当然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中国的前途是你们的,世界的前途是你们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以上话语无不表达出了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青年的殷切期望,在经历了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几位同志为核心的几代领导集体的不懈奋斗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得到充分发展。在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对青年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更有两个一百年的目标等着我们去奋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青年去担当,在老一辈到新一辈的接力中实现。而新一辈青年要想具备成为接棒人的品质,就得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青年尚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养成十分重要。

二、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中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主体是高校的思政教师。然而在高校中,有不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相关课程学习热情不高,并且即使是接受这种教学,也是被动灌输,并非主动接受学习,这给思政教师提出了考验。从当前高校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机制来看,主要方式是课堂教学,这种方法有系统性、知识性,在短时间内可以大面积迅速传播,但也有弊端,就是对教学者本身素质的要求,高校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处于被动地位,以致会出现过分强调灌输的片面倾向,使青年学生对教学工作不乏有反感的情绪,学生的接受程度不高。[2]对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教学给出的难题,教师可以从以下面来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丰富教学形式,制作多媒体课件、放映影视资料、举办讲座、研讨会、诗歌朗诵等。(2)提高内容趣味,活跃课堂气氛,语言生动(朴实、精炼、幽默),多举例子、典故、真人真事。(3)深入把握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讲清马克思主义跟当今的关联,不照本宣科。(4)面向学生贴近生活:包括多跟学生沟通,考虑其就业学习状况及专业。同时鼓励学生端正学生态度,增强学生参与意识。[3]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政治立场坚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教师座谈会中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第一,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第二,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第三,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第四,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第五,自律要严,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第六,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目前高校普遍“重科研,轻教学”。而教学工作又是教授学生的主要途径,教师为了评级评职称,必须把精力投入到论文和科研之中,所以使得思政教师们首尾难顾,以致于有些教师学术成果质量不高,教学能力也不见长。所以要想建设一支强大的思政教师队伍去更好的传授马克思主义,教学工作必须得到重视。在发挥马克思主义传播教学的主导作用中,教师本身要做到“懂马”、“信马”、“学马”并在教学中用马克思主义实践,用从心里拥护马克思主义并且热爱马克思主义教师这份职业。

三、加大传播力度、丰富传播方式

马克思主义想要永不过时,需要有支持马克思主义和具备优秀理论基础的青年去继承。我们需要有更多的这样的青年人才出现,就要从青年角度出发,运用科学方法,加大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中的传播。在教材建设方面,高质量的教材是不可或缺的,它不仅为高校青年提供基础学科知识,更可以武装他们的思想。新时代,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大众传媒后,互联网的出现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具有高速、高效、高覆盖率的性能,这也给马克思在高校青年中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高校是网络化时代的前沿阵地,大学生群体是互联网上的活跃分子,利用网络手段宣传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理论传播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高校积极利用并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掌握网络媒体的主动权,拓展理论传播的渠道和空间,占领网络制高点。[4]

传播方式也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之一,学校可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这是完善学生人格,提高知识内涵,丰富课余生活、拓展素质修养的有效途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中,由于理论有一定的专业性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者要求“大众化”,能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鲜活的事例在高校青年中讲述。比如毛主席时代的“纸老虎”、“三座大山”,邓小平总书记的“不管是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些都是脍炙人口的通俗语言,可以让高校青年更方便地去理解、接受和掌握。

四、与时俱进从实践中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源于实践,又从实践中得到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除了课堂教学,实践也是重要的一部分。社会实践是学生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最有效的途径,比如,各高校开展的各种专题性的“志愿者活动”,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当年“学雷锋”活动的精神,又能为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的践行,有效地发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下乡”这种活动,让高校学生了解基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正是因为实践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提高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认同感,所以高校思政教育一定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堂上要搞好教育,也要引导学生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我们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环境和现实需要,把培养青年人才和培育马克思主义工作者的双重任务统一起来,为青年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工作和学习创造更多机会,引导和激励青年深入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青年结合时代发展的现实问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创新。激励青年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更高学术追求,青年到社会中去、到群众中去,强化社会实践及调查研究,进一步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去观察世情、国情、党情、社情与民情,从而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推向新的高度。[5]

青年一代承担着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提升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中的影响力不容忽視。青年身上蕴含着无限的潜力,国家以后的发展和民族复兴都要靠青年。务必让马克思主义去指引青年,成为青年之信仰,陪伴青年成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无限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杜先伟.论习近平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继承与创新[J].文教资料,2019,(05).

[2]石国亮.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基于24名在校本科生的一种性质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10,(02).

[3]蒋庆哲,田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青年大学生中的传播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刘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当代青年大学生中传播的挑战与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2011,(01).

[5]李宣虹.扩大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影响力[J].青年关注,2019,(02).

(作者简介:刘衍峰,目前就读于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本科大三。)

猜你喜欢

影响力马克思主义
关于公布我刊2020年高影响力论文的通知
让激情更具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天才影响力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