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合理性和路径
2019-03-17陈梦瑶谢简
陈梦瑶 谢简
摘要:“微时代”已经到来。如何应用“微载体”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如何引导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促进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高校必须积极主动应对的时代课题。探讨在微时代背景下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现实合理性和理论合理性,必将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时代感和吸引力。探究针对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不仅关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的历史背景,而且是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涵、意义、存在的问题及推进路径等方面着手,对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微时代 互联网 思想政治 大学生 理想信念教育
在“微时代”视阈下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党委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具体方式,是高校党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是对十九大对高校提出的要求的有力执行。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当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在新时代中,社会主义高校对民族的使命担当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以及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的家国情怀。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催生了一系列新兴网络载体的问世,尤其以微博、微信、微课等以“微”为首字的“微载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相互交流的方式,将人们带进了移动互联“微时代”。“微时代”的到来,不仅影響了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日常生活,也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大学生是“微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和参与者。在“微时代”下,“微”事物与大学生内心世界的相互影响,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新的历史环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应用的新的历史条件。如何在微时代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促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并发挥正面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加强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微时代”视阈下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合理性
(一)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进入“微时代”
根据我们在2019年1月通过网络开展的针对5所高校538名大学生参与的“‘微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和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已经形成了每天使用移动互联设备,例如手机,在网上获取资讯的习惯,受调查的学生中有21.14%的学生每天花超过3个小时以上在移动互联设备上获取资讯。
“微载体”逐渐成为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尤其是微信已经超过网站成为他们在网上获取信息的首要平台。84.57%的大学生表示微信是自己在网上获取资讯的主要平台,这一数据甚至超过了网站的数据。而微博在大学生中依然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因为有54.86%的大学生表示会通过微博获取信息。APP也已经进入了大学生的视野,36.57%的大学生表示会通过APP获取信息。
图2大学生在网上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
(二)“微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
大众传播环境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宏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播环境的新的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多方面的复杂影响。“微时代”下大众传播的开放新、即时性、交互性等特征既改变了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环境,也改变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首先,话语权受到挑战。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组成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占据着话语权的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在“微时代”下受到挑战。在以往,传统媒体,例如电视、报纸、报刊等,掌握在党和国家手里,或者需要经过党和国家的严格审核、审批,在校园内,校报、校园广播和宣传栏等掌握在高校宣传部门和教师手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牢牢掌握着话语权。然而,随着“微时代”的到来,社会团体、学生组织,甚至学生个人纷纷通过简单的邮箱注册、手机注册获得微信、微博、微课等“微载体”的账号,拥有了发布信息的主体资格,成为了自主发声体,话语权被多方同时持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话语权的主导地位受到了挑战。
其次,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工作受到挑战。“微时代”下,大学生通过微信、微博等新的移动互联平台在网络上形成了虚拟社会。这些“微载体”的信息发布自主性、即时性、私密性等特征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这一虚拟社会难以进行传统的管理,这就使大学生在其中受到多种负面信息和思想的影响,影响了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形成。以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为代表的社会思潮通过互联网侵入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威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2]掌握和遵循“微时代”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和形成规律,针对性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现实合理性。
(三)“微时代”青年网络文化的发展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新的期待
网络使用的主体存在多样性,而青年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因为互联网的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使其对青年人的有着极大的吸引力。目前,随着在互联网时代出生和成长起来的“00后”步入青年时代,青年网络文化也开始成为青年文化和网络文化的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络日益普及,“微时代”青年网络文化发展迅速。随着“00后”走入高校的校门,以在网络上发布、传播和评论微文、微视频的方式记录生活、表达观点、宣泄情绪为形式的“微时代”青年网络文化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考虑的现实形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然需要考虑“微时代”青年网络文化的发展的情况,因时而进,创新方式方法,以适应现在高校学生的特点,以求产生更好的效果。
二、开展“微时代”视阈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微时代”视阈下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合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
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想内容、人的思想对社会存在起着能动作用。“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3]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以所处的时代特征和大学生自身的身心特征作为基础,把握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内外因,科学开展。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一旦先进的思想进入他们的头脑,就能对其它青年群体产生正向的辐射力,从而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而一旦落后的思想占据大学生的头脑,则会对真个青年群体产生负面作用,甚至会再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延缓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主体就是要用先进的思想、价值理念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并指导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关注的是,要激发大学生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微时代的积极因素来为培育理想信念服务。
(二)“微时代”视阈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合乎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理论
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专注的是人类自身的和谐发展,该理论对探讨“微时代”视阈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效推动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创新,增强了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能力,必将助推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可能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不少学者和思政工作者已经意识到微时代科学技术“双刃剑”特性,但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对微文化的出现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是不利于“微时代”视阈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开展的。
(三)“微时代”视阈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合乎列宁灌输理论
高校的目的是为了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将让马克思主义入学生头脑作为重要工作目标,而让马克思主义入学生网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网絡阵地上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微时代”下新的信息、观点的交流和传播载体发生了革新,微信、微博等新载体的自媒体特性使得党、国家和高校的信息和观念“发源地”的地位受到挑战,移动互联的特性使得信息和观念的传播速度极大提高而使“控制”成为无法实现的期待,隐秘的特性使得意识形态渗透形成对意识形态安全无处不在的挑战。引导大学生在使用甚至是创新“微载体”的过程中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融合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的内容,在“微时代”视阈下开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继承和发扬列宁灌输理论的必然要求。
(四)“微时代”视阈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贯彻落实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对大学生的吸引力。[4]高校应该将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作为内涵,用“微时代”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三、“微时代”视阈下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途径初探
(一)主动建设融媒体矩阵,发挥“微媒体”的宣传阵地作用
大多数高校具有长期运行、制度完善、队伍完整的传统媒体,例如校报、校刊、户外海报等,这些传统媒体作为高校重要的宣传阵地长期以来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上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以移动互联网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微媒体”在信息传播速度、广度上体现出来的优势理应得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们的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如国家、高校和社会,应该避免将“微媒体”视作防御的对象,而应该主动将其纳入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平台的范畴,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促进传统媒体与“微媒体”融合,促进传统媒体向融媒体转型,利用传统媒体已有的品牌和队伍优势,根据微媒体的受众特点和传播特点,开发微媒体信息传播渠道,通过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丰富内容开发成红色微课、红色微信、微博推文和红色微视频等符合“微时代”下大学生学习、阅读、分享习惯的学习资源,实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多渠道发布,通过建立融媒体矩阵,发挥“微媒体”的意识形态阵地作用。
(二)开发线上线下结合的主题活动,用“微媒体”放大教育活动的效果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线下主题教育活动一直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方式。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当前依然具有其优势,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在主题教育中融入通过“微媒体”进行传播和互动的线上环节,增加主题活动的时代性和吸引力,扩大主题教育活动的传播面,用“微媒体”放大教育活动的效果。
(三)结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受到的挑战,掌握“微媒体”意识形态阵地主导权
掌握网络空间话语权,让主流意识形态占领微时代下大学生“微载体”、“微社区”。通过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意见领袖等方式,掌握微时代下大学生“微载体”、“微社区”。发掘微队伍潜能,培育微文化的“引领者”,发挥其在“微媒体”上习惯作为信息、意见、观点发布者的特性,组织、鼓励大学生成为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创造者、发布者和传播者,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动力,让大学生在“微媒体”意识形态阵地上旗帜鲜明地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对正确的思想和舆论及时同向发声。加强培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掌握微时代的特点和运作规律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微时代”视阈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N].北京:人民日报,2019-03-19.
[2]童建军,韦晓英.“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探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7,(07):214-21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3.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2.
(基金项目:2017年广东省教育厅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人文社科)“‘微时代视阈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2017GWQNCX011);2018年广东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会课题“立德树人维度下的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研究”(2018GZ040);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院级重点专项研究项目“立德树人维度下的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研究”(GDGM2018-ZDC-03)。作者简介:[1]陈梦瑶(1985-),女,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谢简(1985-),男,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