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农文化”开启“农家乐”精品游

2019-03-17王莉

祖国 2019年24期
关键词:农家乐农家旅游

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中国农业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充分挖掘农文化,打造乡村“农家乐”升级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一、传统“农家乐”遭遇的窘境

目前乡村旅游业已经由当初的走马观光为主步入体验休闲的“慢旅游”时代。所谓乡村旅游休闲是要结合乡村的土地种植风光、农产品特色、农家菜口味来吸引都市年轻人,开展有益身心的慢节奏乡村生活。当前,全国的经济水平日益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仅停留在物质的表面,譬如住在五星级的大房子里,吃上价格昂贵的午餐,没事打打高尔夫。其实美好生活的愿景往往是在精神层面上:每天一声鸡鸣、一声狗吠,无需闹钟,听着林中鸟儿们的叽叽喳喳,在晨曦的树林中漫步,享受大自然给予的舒畅心境。然而这一切都是都市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无法给与的。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在平时紧张的工作环境中,身心的压抑、工作的繁忙,已经无法回归到最初放松的环境里,急需要到大自然中放松、疗养心灵。这时候,就要打破当初的“吃吃农家饭,住住农家屋,干干农家活,摘摘农家果,玩玩农家乐”的观念,对传统的“农家乐”做出转型升级。

早期的乡村旅游还是以“观光式”旅游为主,借助乡村的茅草屋、自留地、家养的家禽,最多还有门口的小鱼塘,通过住农家屋、吃农家菜、钓农家鱼等活动,让都市人简单感受一些简单的农事活动。往往这样的农家乐大同小异没有个性,失去了核心记忆点,都缺乏乡村“农家乐”应有的特色和内涵,全国的“农家乐”都可以复制、粘贴,同质化开发缺少吸引力。所以全国各地“农家乐”一下子就陷入了发展瓶颈:传统的“农家乐”大多是“千篇一律”经营模式单一,卫生条件欠佳,过多的强调了“农家””的作用,如耕种、喂养、采摘、垂钓等农家活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乡村旅游的要求,人们对“农家乐”有了更深层次的精神上的要求:寻根、探踪、体验、感受、感悟,更多地要求追求心灵的放松和情感上的归属。

2018年是国家机构改革的元年,国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这不仅是给旅游产业“加码”,更是给文化“赋能”。随后,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要求: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乡村新型产业成为应有之义。国家从政策层面上给乡村“农家乐”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给乡村“农家乐”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农家乐”要想走得更远、发展更快、影响更大,那还必须借助于文化的力量引领,将我国和当地特有的乡村文化传统融入到“农家乐”中,用深厚的传统文化影响城市人、影响旅游人,让不同人群在“求新、求知、求乐”过程中,真正感受到风景的旅游、心灵的震撼、情感的交融,意犹未尽、流连忘返,因此,只有将“农文化”植入传统乡村“农家乐”,乡村旅游才能走得更远。

二、挖掘农文化的特色,开启“农家乐”2.0升级版

农文化是我国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它不是落后的文化,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财富。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借助农文化的魅力,通过文化的引领,来提升农家乐的精神品质。

(一)突出“农”的特色性

这里所讲的“农文化”主要指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它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其中物质文化包括乡村山水风貌、乡村聚落、乡村建筑、民间民俗工艺品等;行为文化层面包括生活习惯、传统文艺表演、传统节日等;制度文化,包括农村生产生活组织方式、社会规范、乡约村规等;精神文化即观念文化,包括孝文化、宗族家族文化、宗教文化等。

“农文化”的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农”的特性。我国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农业大国。人们在农业生产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也创作很多优秀的文化产品,产生富有农业特色的“农文化”精髓。要在乡村旅游、休闲旅游上大做文章,那就需要在“农”字上做足文章。首先就是农村的乡村建设,使其成为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村庄。1.提升人居环境:从环境卫生、道路硬化、美丽庭院入手,带动“农家乐”改造基础设施,全面改造村容村貌;2.打造鄉贤文化。乡贤文化是“农文化”的灵魂,发挥乡贤能人的才智,出资出策,是带领“农家乐”致富的人才保障。3.宣传倡导乡风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理念都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代表,要融入村规民约建设中,同时还要建设农村道德讲堂,成立志愿者服务队,营造崇德尚文、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只有将农村的软环境整治好,游客来农家旅游,才能更放心、更安心、更舒心,才能更深层次的让人回归田园,享受悠闲时光;情迷村寨置身于世外桃源之中。

(二)突出“乐”的参与性

“农家乐”不同于其他乡村旅游,要依托于当地的风俗文化和地理特征,拓展当地特有的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要让游客积极主动参与到“农家乐”的所有活动中,才能真正吸引游客留下了。因此想方设法实现“乐”的趣味性,改变以往吃喝玩观念,增加体验、感悟的参与性,从物质体验到精神体验,让“农家乐”的活动内容更丰富,活动内涵更多元,才可以创造一个让游客达到放松身心休闲娱乐目的,让城里人真正体验乡村生活的快乐,体验到不同于城市中的生活情趣!要实现这样的转变,首先就是要突出农家的乐趣,提高乐趣的参与度。由以往的注重产品转向注重游客体验;由注重价格转向注重品质;由企业诱导转向游客主动参与。将农家乐的活动内涵更加细化、深化。如何探索农家乐的内涵,其实就是要突出农家的原真性。所谓原真性就是指农家乐的原本的特色:原草原木原生态,野汁野味多风情:即要有田园风光、山歌放笛、原味农家风情风景,也要有乡村客栈、乡间野味的农家特色乡土风味,将景、情、味紧密结合起来,让游客体验到原生原味的农家风情,这才是乡村旅游的最大吸引人的地方。

(三)突出“游”的大众性

所谓大众性其实就是指要针对不同种族、不同身份、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乃至不同旅游心理需求的游客具有普遍的吸引力、适应性和有效性。要满足这些游客的要求,那就必须研究各种人群的旅游的目的,开发不同旅游项目,打破以往千遍一律的农家乐形式,有针对有重点的突出“农家乐”的丰富度。怎样吸引不同游客到乡村游玩,一方面是通过风景风情的特色,另一方面最主要的是要借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打造。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文化的大国,民族的传统节日是经过岁月考验渊源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在民族和族群里有着凝聚和团结的重要作用。传统节日体现出的共享性,让人们在节日中感受到文化带来的快乐和魅力,节日气氛给了人们一种文化美感和对人性的关怀,这是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文化不应沉睡在博物馆里,更不能休眠在书本里,而是要融入到民众的生活里,走进乡村,走进“农家乐”,让宝贵的文化遗产“活”起来。因此,乡村旅游要做强做特,必须要借助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打造。

拓展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活动形式。1.激活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可制定“农家乐”的特色节日精品游,将我国丰富、传统的节日文化贯穿于旅游产品中,提升“农家乐”的文化内涵。譬如我国的传统佳节:春节可以开设家庭游:体验农家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吃饺子;清明节正是阳春三月的好时候,所以可以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如赏花、草地足球、趣味运动会的等;端午节要挂艾叶菖蒲榕枝、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宋代诗人苏轼用:“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诗句反映了当时古代人在端午节上的开展的活动。同样在中秋月圆之夜,农户们可以备上田间地头的各种瓜果和熟食品特别是让游客亲手制作月饼,边吃月饼边在庭院赏月。2.拓展农耕文化培训课程。可开展“我在乡村有块地”认种、认养活动,让孩子亲身体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劳动真谛。还可针对农业生产开展一系列的农事培训课程,培养专业的农村能手。如蔬菜种植、家禽养殖、林场的防护的科技类型的培训课程。在“农家乐”里进行蔬菜种植、家禽养殖、水产垂钓等,打破都市人“只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跑”的怪圈。另外结合当地农产品特色和风土人情,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节日秀:如春天的花朵节、采茶节;秋天的瓜果节、湖鲜节等,推出适合本地“农家乐”旅游品牌。

打造“互联网+农家乐”平台,传承和保护“农文化”。1.构建一套完整的乡村文化培育体系。让乡村里的名人、老人、干部、专业户等都成为“农文化”的教育资源的主体。总结梳理本村特有的历史文化,形成“农文化”资料库。打造“互联网+农家乐”平台,将“农家乐”的“游、乐、食、住、购”等资源信息,集中收集到“资料库”中,通过与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过境短信等连接,便于游客查找旅游相关信息,将“农家乐”中的“农文化”推广出去,吸引更多游客来体验。2.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加大“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保护意识,强化对本地传统村落和祠堂的修缮和保护,在傳统节日期间邀请民间戏剧班进行常态化的文化节日展览展示、演出表演等活动,传承和保护好“农文化”。

(作者简介:王莉,党校讲师,现任常州市金坛区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从事党史党建、社会热点及社会治理研究。)

猜你喜欢

农家乐农家旅游
农家笑
农家乐里去休闲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杜鹃花红农家乐
农家笑
欢迎来咱农家乐
春回农家
让农家乐再乐起来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