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中国在贸易战中时常陷于被动?
2019-03-17柏文喜
柏文喜
众所周知,分工和贸易是促进经济与社会繁荣的,大家在这方面是有共识的。反过来贸易又能够推动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可以说这个分工和贸易是社会财富生产的发动机。
那么经济安全的核心和实质是什么?实际上是产业安全,那么产业安全的核心是战略产业的安全。咱们回到国际贸易理论基石来看,国际贸易理论从比较优势学说方面进步到自然因素理论,这些大家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有共识。
但是我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大家都忘记了这些常识。在中美贸易战中,我们发现不管我们的声调有多高,但实际上我们相当的被动,可是目前形成的这种贸易关系中的被动和产业的困境,不是说今天才来,实际上是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从加入WTO以来累积起来的。那么这些产业困境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导致了我们今天的贸易困局的呢?
入世以来,我们在国际贸易格局中形成了一种什么样的产业困境呢?一是中低端产业全部转移到中国来,然后形成了中国制造,全球消费的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面临的贸易形势是什么?我们买啥啥贵,我们卖啥啥便宜。
中国对国际贸易大宗原材料的高度依赖,都没有定价权,我们买的东西我们没有定价权,我们卖的东西我们也没有定价权,就成了两头吃亏。这个现实很残酷,大家可能不愿意承认,但是现实就是这样的。包括之前的,无论是在铁矿石的贸易争端里面,还是在这次中美之间芯片争端中,我们发现我们非常被动,以至于导致我们曾经也动用了一些司法手段来解决问题,这就不是常规的手段了。
那么这一方面和买卖双方的市场结构、市场环境有关,比如说大宗原材料像铁矿石、大豆、原油,比如大宗商品像飞机、芯片,买方的组织程度高,是全球化的寡头垄断的市场。中国的制造业的产品卖方是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格局。
另外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实际上我们的产业参与方和贸易参与方,很多都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对成本不敏感,成本的约束性是比较强的,也导致了我们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的结局。
那么第二个格局就是中美经济形成了互补的格局,同样也是中国制造,美国消费,然后美国印钞票,中国用自己辛辛苦苦的全球第一的制造业挣得血汗钱、辛苦钱,去买美国印的国债,然后钱再回到美国,支持美国以消费推动的竞争增长。这个结局大家是不愿意看到的,但是這个是现实。
那么反过来呢?现实的结果就是中美贸易循环,造成了美债,以及替代性比较差的大宗商品,无论是美债还是大豆还是飞机还是芯片,对我方贸易和产业经济的绑架,让我们失去了沟通性。
这样就造成了我们当今贸易战中的困境,比如说美债我们买得太多,持有是世界第一,那你抛还是不抛?现在中美关系出现问题,我把它抛了的话,那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再有就是大宗商品的困境,你真的说能不进口美国大豆吗?我们做不到,我们还在大量进口美国大豆,怎么进?从其他国家进口,再加一点钱。我们为什么从韩国进口大豆?从斯里兰卡、印度进口大豆免税?
第一是那些国家的公司把美国的大豆导过来卖给我们,满足我们非常大量的大豆的需要,不至于中断。
第二是我们自己的公司在那边设立了机构,这样把它弄过来。实际上美豆占了国内大豆的需求比例太高了,根本就离不开。就类似于现在对中东石油一样,根本离不开。
所以你说台海的问题很难解决,实际上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国家石油安全的问题没有解决,如果说石油安全问题解决了,那我认为可能解决台海问题的时机也就到来了。因为如果一旦台海关系紧张,那我们原油的安全就有可能受到威胁,这时候可能国内自己就乱了,用不着美国,我们自己就乱了,这是决策的困境。
那么我们能不能不买美国的波音飞机?不买它的配件和器材?行吗?不可能,全世界制造大飞机只有两家企业,波音和空客各占一半的份额,你把另外一半不买了去买另外一家,它的产业链跟得上吗?这样的话世界的航空产业链格局会大乱,中国会成为这个行业的全球公敌,所以很难做到。
还有能不买美国的芯片吗?这个不用我回答了,人家不卖给你,中兴立马停产。华为说自己有开发的芯片,可能需要时间。
所以我们必须在重视我们产业安全的时候,在国际关系中要回到产业安全经济学常识上来。因为国际贸易关系涉及到国际政治、地缘关系和国际贸易结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的问题,而这些方面各项要素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那么在国际经贸领域有一些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我强调四点。第一点就是商品分为可贸易商品和不可贸易商品,有些东西是不可贸易的,不要以为出钱就能买,不是这样的,有些东西你买不到,或者人家不肯卖给你。所以这类商品的服务必须要立足于自己解决,比如芯片问题,人家不卖给你,有本事你自己造。
第二是大宗商品和一般商品是不一样的,大宗商品必须要立足于市场来多元化。另外要努力获取定价方面的主动权,比如说铁矿石、大豆这些东西,必须要获取这个定价的主动权。
第三项常识就是基础商品必须要立足于自主,国际贸易只是作为调剂手段,比如说粮食问题,全世界如果中国粮食出现问题,谁能养活中国?全球的粮食贸易都养活不了中国的。
最简单的一个事例,最近我们猪肉缺口的问题,我们一年要消费五千万吨猪肉,全世界可贸易的猪肉量只有一千万吨,也就是把全世界猪肉买光只够满足我们国内需求的20%,也就是把全世界猪肉都卖到中国来,只够中国人塞牙缝,靠世界贸易是解决不了中国市场需求。
还有就是第四个常识问题,战略性的产业必须要进入国家战略,比如说像大飞机,因为我们市场很大,我们不能立足于依靠波音和空客,我们必须要造自己的大飞机,这一点国家的战略选择应该是正确的。
那么从前面讲的这四点常识,我再提出三个方面问题。
一是从贸易战反观我们18亿亩农田的基本红线,农业产业政策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咱们大宗的农产品必须得立足于国内自己,需要建立国家储备,这个靠国际贸易是解决不了咱们的产业安全和供给保障的问题的。所以这个18亿亩耕地红线我认为是不能突破的。
另外,因为咱们农村土地制度还有一个农村社会保障的问题,因为咱们的城乡社会保障是分割的,我们的农村土地还有一个农村的社会安全的托底问题,所以农村的土地制度改革问题,必须要慎之又慎,这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
二是涉及到产业安全人口的问题,我们现在的人口出生率下降非常厉害,这也涉及到产业安全问题。
三是涉及到产业安全的国企悖论问题,是不是国有企业的比例越高我们的产业安全程度就越高,我认为这是个问题,不能因为说国企听话,就把那个比例弄得很高,这还关系到整体的经济运行稳健的问题。
(作者系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