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得

2019-03-17魏惠玲

时代报告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文学界郏县文友

魏惠玲

记得十年前的一天,接张富领先生的一个电话(那时候我是一直叫他“老师”的),电话里他激动地说,原《传奇文学选刊》杂志现更名为《时代报告》杂志,拥有新闻资质,你回来工作吧!我在电话里就跳了起来,也没顾忌周围的目光,我知道把一本纯文学的刊物变得有新闻资质,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传奇的背后是多么 不容易呀。

就这样,《时代报告》在他的掌心里诞生了,像他的孩子,他视若珍宝。就这样,我成為时代报告杂志社大家庭的一员,转眼一年时间了,思想还在跌跌撞撞的迷雾中徘徊。

第二年,张总说你去平顶山驻站吧!我同样不知道该去还是不该去,去吧,孩子还太小,心中真的放不下。不去吧,我真的需要换一个环境找一个出口,去挣扎、去突破、去改变。

就这样,我的工作站在郏县这座小城诞生了,当然是在时任郏县人大主任肖根胜先生的多方协调和热心帮助下,小城和小城的人们,以包容、善良、温暖之心接纳了我。

记得刚驻站时,我以时代报告杂志社驻平顶山工作站站长身份到一个单位,白天是报告文学人物的采访,把日子填满,让它没有缝隙生出杂念。夜晚的陌生感裹挟着对女儿的思念撕咬我,多少个晚上,我只有在电话里听她说话,听她咿呀的歌唱,默默流泪是夜的安慰。每个礼拜五下午回郑州陪孩子,周一的早上六点钟就坐上去郏县的车了,就这样,在驻站的三年时间里,无数次丈量郑州和郏县之间的距离,在起点与终点之间往还,那时,自己也不是有酒量的人,只是想让酒精进入胃,刺激一下,买醉而已,醉了躲在被窝里,痛哭一场,不怕女儿听到跟着哭,也不怕母亲会听到偷偷擦眼泪,慢慢的,心也就坚强起来了。

看见镜子里面色无华的自己,用阅读和文字慰籍心灵,用药锅把夜晚熬成良药,调理身体。我的心也在一座小城里慢慢治愈。在这里,面对一群如亲人一样关心和陪伴我的文友,我应该面带微笑的,怎么可以把不愉快带给他们呢。那时我给自己规定“门里门外”的原则,“就是关上门在自己的窝里可以痛快地哭;推开门,我要微笑面对每一天每一人”。在那一间阳光可以过来、有茶台的房间里,采风归来,谈论自己作品的切入点、作品的名字、自己的阅读、在哪里刊发、自己关于文学的见解等这样闪着光的话题。文友之间有时面红耳赤的争论,也会在一杯茶里静静释然。也是在这里我懂得了茶,爱上了茶,那是令人心静的药。还有那一篇篇报告文学作品,也是在这里碰撞、沟通、创作出来的,为单位创造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荣誉。驻站的三年我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在当时平顶山工作站模式是其他工作站无法复制的。

文学的种子是需要土壤的。真的,很多年了,我已写不出只言片语了,我以为那个曾经热爱写作,曾经抱着自己厚厚手稿向前奔跑的小姑娘已经远去。直到那一个春天的下午,文友相约去小城的阴山采风,遇见的那一匹黑马,它对引颈嘶鸣的呼唤,我所有的情感、细胞一下子被激活,让我听见破冰的声音,来自内心。采风归来的那天晚上,在电脑前,一口气完成了一篇《佛说 你们前世有缘》的散文,我知道我的文学,它并没有走远,它只是在我身体的某一个细胞里隐藏、休眠,等我。

系统地重新开始阅读,是从肖根胜先生送我的一套书开始的。那是一对美籍华人夫妻合著的书,署名林达,作者被中国人称为介绍美国最好的作者之一。书以书信的方式直观地聚焦美国经济、文化、宪政、历史、国际关系等,在这几本书里,我的足迹已遍及美国的多个领域。我发现,阅读和写作是一对孪生姐妹,不但可以为我打开认知的窗户,也成为我的生活方式,润物无声,不仅使我找回了迷失自己,也让我不断给自己设定小目标。是呀,人总该学会自己长大。那时候,我在自己的QQ签名上,在日记本的第一页,郑重写下一句话:“最狠的报复是优秀给你看”,同时也在内心深处刀刻它,刻出生命的血脉。

认识肖根胜先生这么多年,他的眼中没有不好的人和不好的事,他总是把别人的优点放大,再给予鼓励。在先生为人处世的影响下,我学会了放下和放空自己,做一个有德性的人。

感谢我驻站的三年,感恩郏县这座小城的人们,这里是我人生重要的转折点,我在这里恢复了写作,我在这里爱上了茶文化,我在这里治愈,我在这里成长,我在这里懂得了取舍,我在这里有了方向,我在这里找到了自我。人说爱上一座城因为一个人,而我,是因为爱上一群人,一群和我生命原乡一样的亲人。直到现在去郏县,耳畔听到的是“你回来了”,多么亲切的声音,像我的村人,看到外出归来的孩子。

2014年,由鲁迅创刊的文学刊物《奔流》在张社长的手中复刊,他调我回郑州,并任命我为《奔流》杂志的副主编。是他,给我的文学梦想又插上了翅膀,更坚定了我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奔流》复刊,像一声春雷,让文学界震撼了、沸腾了,记得复刊第1期我给王剑冰、廖华歌、周同宾三位老师电话约稿的时候,他们仿佛在电话里都有所停顿,那短暂的停顿,我听见屏住呼吸的激动。还记得在北京,著名诗人蓝蓝,当我向她约稿时,她非常激动,声音颤颤地说,“《奔流》复刊了,我怎么不知道呢,怎么没人告诉我呢?”我笑着说,我现在告诉蓝蓝老师呀。他们随后都发来了作品,并对《奔流》充满期待。

还记得《奔流》复刊前的一个晚上,张社长带着编辑们与文学界伯乐南丁老师相聚。南丁老师讲了《奔流》在他手中如何停刊,言语中,有太多的不舍和无奈,并对《奔流》的老编辑严谨的工作态度、以社为家的责任心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的殷殷嘱咐犹在耳畔,“《奔流》的新编辑应该向他们学习,做为编辑,你可以不会创作,但一定要有欣赏的高度,在众多来稿中会挑出好作品,因为一篇好作品有时会提高一份杂志的文学品味和订阅量,而同样一篇质量差的作品会影响一份杂志的口碑和质量。”他还说张社长把《奔流》复刊,是填补了他停刊《奔流》的遗憾,圆了他的梦,对于河南文学界,乃至全国文学界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2016年,《奔流》刊发我的一篇散文《小巷弯弯》,入选《2016年中国精短美文年选》一书,2017年《小巷弯弯》获首届奔流文学奖,2018年参加了五年一届的河南省第七届青年作家创作会,2018年我的散文集《小巷弯弯》出版。感谢王剑冰老师作序,他是读了我的作品了,在他写的序里,是可以看见我的。感谢冯杰老师,这本书的封面和插图都是冯杰老师的作品,他为我的散文集注入了美。感谢中国书协副主席宋华平先生的题名,当时我拿着几篇打印稿去找他,他只看了一篇《小巷弯弯》,就说,应该支持。十年一路走来,遇见太多给我帮助、给我机会和影响我的人,我是被命运眷顾的人,所到之处都遇见美好的人、美好的事,在家族中也是受到长辈们爱护最多的人,所以我感恩一切的遇见。

回首十年间,集体的发展伴随着个人的成长经历,太多的记得,写也写不完,当回首时,已没有疼痛,没有怨尤,没有坏情绪,有的只是感激、感动和感恩;有的只是一种风轻云淡的心境;还有远方的灯塔,亮着光,温暖地向我召唤。

猜你喜欢

文学界郏县文友
郏县红牛长成知名品牌
有些将就,可能就是一辈子
政治与文学之间
The Use of Free Indirect Speech in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
2019第二届中国郏县美食文化周盛大开幕
“低头一族”制造车祸,婚姻交易引发无辜杀戮
An Analysis of Literary Language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名人
写好郏县如诗的景象
探望时请拉拉我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