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
2019-03-17魏惠玲
魏惠玲
记得十年前的一天,接张富领先生的一个电话(那时候我是一直叫他“老师”的),电话里他激动地说,原《传奇文学选刊》杂志现更名为《时代报告》杂志,拥有新闻资质,你回来工作吧!我在电话里就跳了起来,也没顾忌周围的目光,我知道把一本纯文学的刊物变得有新闻资质,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传奇的背后是多么 不容易呀。
就这样,《时代报告》在他的掌心里诞生了,像他的孩子,他视若珍宝。就这样,我成為时代报告杂志社大家庭的一员,转眼一年时间了,思想还在跌跌撞撞的迷雾中徘徊。
第二年,张总说你去平顶山驻站吧!我同样不知道该去还是不该去,去吧,孩子还太小,心中真的放不下。不去吧,我真的需要换一个环境找一个出口,去挣扎、去突破、去改变。
就这样,我的工作站在郏县这座小城诞生了,当然是在时任郏县人大主任肖根胜先生的多方协调和热心帮助下,小城和小城的人们,以包容、善良、温暖之心接纳了我。
记得刚驻站时,我以时代报告杂志社驻平顶山工作站站长身份到一个单位,白天是报告文学人物的采访,把日子填满,让它没有缝隙生出杂念。夜晚的陌生感裹挟着对女儿的思念撕咬我,多少个晚上,我只有在电话里听她说话,听她咿呀的歌唱,默默流泪是夜的安慰。每个礼拜五下午回郑州陪孩子,周一的早上六点钟就坐上去郏县的车了,就这样,在驻站的三年时间里,无数次丈量郑州和郏县之间的距离,在起点与终点之间往还,那时,自己也不是有酒量的人,只是想让酒精进入胃,刺激一下,买醉而已,醉了躲在被窝里,痛哭一场,不怕女儿听到跟着哭,也不怕母亲会听到偷偷擦眼泪,慢慢的,心也就坚强起来了。
看见镜子里面色无华的自己,用阅读和文字慰籍心灵,用药锅把夜晚熬成良药,调理身体。我的心也在一座小城里慢慢治愈。在这里,面对一群如亲人一样关心和陪伴我的文友,我应该面带微笑的,怎么可以把不愉快带给他们呢。那时我给自己规定“门里门外”的原则,“就是关上门在自己的窝里可以痛快地哭;推开门,我要微笑面对每一天每一人”。在那一间阳光可以过来、有茶台的房间里,采风归来,谈论自己作品的切入点、作品的名字、自己的阅读、在哪里刊发、自己关于文学的见解等这样闪着光的话题。文友之间有时面红耳赤的争论,也会在一杯茶里静静释然。也是在这里我懂得了茶,爱上了茶,那是令人心静的药。还有那一篇篇报告文学作品,也是在这里碰撞、沟通、创作出来的,为单位创造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荣誉。驻站的三年我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在当时平顶山工作站模式是其他工作站无法复制的。
文学的种子是需要土壤的。真的,很多年了,我已写不出只言片语了,我以为那个曾经热爱写作,曾经抱着自己厚厚手稿向前奔跑的小姑娘已经远去。直到那一个春天的下午,文友相约去小城的阴山采风,遇见的那一匹黑马,它对引颈嘶鸣的呼唤,我所有的情感、细胞一下子被激活,让我听见破冰的声音,来自内心。采风归来的那天晚上,在电脑前,一口气完成了一篇《佛说 你们前世有缘》的散文,我知道我的文学,它并没有走远,它只是在我身体的某一个细胞里隐藏、休眠,等我。
系统地重新开始阅读,是从肖根胜先生送我的一套书开始的。那是一对美籍华人夫妻合著的书,署名林达,作者被中国人称为介绍美国最好的作者之一。书以书信的方式直观地聚焦美国经济、文化、宪政、历史、国际关系等,在这几本书里,我的足迹已遍及美国的多个领域。我发现,阅读和写作是一对孪生姐妹,不但可以为我打开认知的窗户,也成为我的生活方式,润物无声,不仅使我找回了迷失自己,也让我不断给自己设定小目标。是呀,人总该学会自己长大。那时候,我在自己的QQ签名上,在日记本的第一页,郑重写下一句话:“最狠的报复是优秀给你看”,同时也在内心深处刀刻它,刻出生命的血脉。
认识肖根胜先生这么多年,他的眼中没有不好的人和不好的事,他总是把别人的优点放大,再给予鼓励。在先生为人处世的影响下,我学会了放下和放空自己,做一个有德性的人。
感谢我驻站的三年,感恩郏县这座小城的人们,这里是我人生重要的转折点,我在这里恢复了写作,我在这里爱上了茶文化,我在这里治愈,我在这里成长,我在这里懂得了取舍,我在这里有了方向,我在这里找到了自我。人说爱上一座城因为一个人,而我,是因为爱上一群人,一群和我生命原乡一样的亲人。直到现在去郏县,耳畔听到的是“你回来了”,多么亲切的声音,像我的村人,看到外出归来的孩子。
2014年,由鲁迅创刊的文学刊物《奔流》在张社长的手中复刊,他调我回郑州,并任命我为《奔流》杂志的副主编。是他,给我的文学梦想又插上了翅膀,更坚定了我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奔流》复刊,像一声春雷,让文学界震撼了、沸腾了,记得复刊第1期我给王剑冰、廖华歌、周同宾三位老师电话约稿的时候,他们仿佛在电话里都有所停顿,那短暂的停顿,我听见屏住呼吸的激动。还记得在北京,著名诗人蓝蓝,当我向她约稿时,她非常激动,声音颤颤地说,“《奔流》复刊了,我怎么不知道呢,怎么没人告诉我呢?”我笑着说,我现在告诉蓝蓝老师呀。他们随后都发来了作品,并对《奔流》充满期待。
还记得《奔流》复刊前的一个晚上,张社长带着编辑们与文学界伯乐南丁老师相聚。南丁老师讲了《奔流》在他手中如何停刊,言语中,有太多的不舍和无奈,并对《奔流》的老编辑严谨的工作态度、以社为家的责任心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的殷殷嘱咐犹在耳畔,“《奔流》的新编辑应该向他们学习,做为编辑,你可以不会创作,但一定要有欣赏的高度,在众多来稿中会挑出好作品,因为一篇好作品有时会提高一份杂志的文学品味和订阅量,而同样一篇质量差的作品会影响一份杂志的口碑和质量。”他还说张社长把《奔流》复刊,是填补了他停刊《奔流》的遗憾,圆了他的梦,对于河南文学界,乃至全国文学界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2016年,《奔流》刊发我的一篇散文《小巷弯弯》,入选《2016年中国精短美文年选》一书,2017年《小巷弯弯》获首届奔流文学奖,2018年参加了五年一届的河南省第七届青年作家创作会,2018年我的散文集《小巷弯弯》出版。感谢王剑冰老师作序,他是读了我的作品了,在他写的序里,是可以看见我的。感谢冯杰老师,这本书的封面和插图都是冯杰老师的作品,他为我的散文集注入了美。感谢中国书协副主席宋华平先生的题名,当时我拿着几篇打印稿去找他,他只看了一篇《小巷弯弯》,就说,应该支持。十年一路走来,遇见太多给我帮助、给我机会和影响我的人,我是被命运眷顾的人,所到之处都遇见美好的人、美好的事,在家族中也是受到长辈们爱护最多的人,所以我感恩一切的遇见。
回首十年间,集体的发展伴随着个人的成长经历,太多的记得,写也写不完,当回首时,已没有疼痛,没有怨尤,没有坏情绪,有的只是感激、感动和感恩;有的只是一种风轻云淡的心境;还有远方的灯塔,亮着光,温暖地向我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