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交卷:脱贫攻坚成就“创新传奇”
2019-03-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实际,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总书记一再强调,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如果是那样,就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
正是由于对脱贫攻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整体布局中的清晰认识,《时代报告》同人才得以在兰考县宣布退出贫困县并通过省级验收之时抢抓先机,高屋建瓴地策划了《兰考交卷》这组特别报道。
《时代报告》2017年第2期的特别报道《兰考交卷》开宗明义,铿锵有声:“从‘兰考之问到‘兰考之变,其内生动力经由了怎样的裂变,走过了怎样的道路,又向中央提交了一份怎样的答卷。”这成为贯穿报道的一条主线。本组报道由《兰考之问》《兰考之干》《兰考交卷》三篇文章构成,逻辑清晰,一脉相承,环环相扣,势如长虹。
缘起“惊世之问”,激发脱贫攻坚精神
《兰考之问》一文,回顾了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兰考调研指导时,参加的一场别开生面的民主生活会。在那场民主生活会上,时任县委书记王新军提出了当时闻名全国的“兰考之问”——为什么守着焦裕禄精神财富,50年还没脱贫?“兰考之问”的前后脉络成为文章主旨,也是引发读者思考的一条明线。文中写道:“王新军第一个发言,做个人对照检查。他是焦裕禄同志之后的第十四任县委书记,发言不久,他就提出了一个困扰自己多年的问题:守着焦裕禄精神这笔财富50年了,为什么兰考至今还戴着贫困县的帽子?为什么兰考集体上访、越级上访还那么多,社会矛盾大事小事不断?为什么一些党员干部群众观点丢掉了,群众路线走偏了?”实际上,该文通过纪实性的民主生活会现场可以看出,“兰考之问”之所以能够跳脱出固有的窠臼成为惊世之问,则是因为受到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新风洗礼,而这个背景,也成为该文弥足珍贵的潜台词。这正是产生脱贫攻坚巨大力量的根源所在。
撤除50载“藩篱”,通达实现小康的希望
《兰考之干》一文,以焦裕禄精神为兰考干群精神转变的动力之源,以走村入户的调查走访作为深厚铺垫,用细腻的文笔描摹了兰考县扶贫攻坚过程中涌现的感人业绩。那一曲曲现实华章,可谓催人泪下。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兰考干群化解了思想包袱,迸发出“力拔山兮”的精气神。“脱贫不是目的,小康才是方向。我们将变脱贫工作队为小康工作队,确保在致富奔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不掉一人;持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让百姓生活得更体面、有尊严。80多万兰考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兰考的明天一定更美好!”文章以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的2017新年感言作为结尾,将兰考全县干群的脱贫攻坚大决战拔高了一个层次,也将兰考的脱贫攻坚融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
河南“兰考交卷”,世人为之震撼
《兰考交卷》一文,深谙“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由点及面,从宏观到微观,将兰考县脱贫攻坚中具有样板意义的产业脱贫、政策减负等方面,做了精准的报道。尤其对2014年习总书记到兰考调研时入户看望过的闫春光一家脱贫故事做了特写。文中写道:“提起有什么想对总书记说的话,闫春光激动地说:‘总书记当时您来俺家的时候俺还是贫困户,现在俺已经脱贫了,等天暖和了准备把房子里再重新装修一下,置办些家电,争取做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不仅如此,该期杂志还让闫春光在鸡棚里劳作的彩照荣登封面。在审读员看来,小人物登上《时代报告》封面的次数不算太多,而将闫春光这样的小人物放置封面,充分体現了该刊同人深刻理解政策导向,深入体察民生民情的群众路线作风。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不言而喻,该刊同人见微知著,意在通过这一细节紧扣兰考人民向习总书记“交卷”、向党中央“交卷”这一宏大命题。
《时代报告》为进一步凸显特别报道“兰考交卷”这个主题,还在《大视野》栏目刊发了《那些年,习近平探望过的困难群众》10余幅图片及文字解说,醒目地向读者展示自2012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探望困难群众的一个个感人场景,无不蕴含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困难群众的贴心与关怀,无不彰显着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民信心。在《看点》栏目,该刊还以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新年贺词为主题撰写了《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文中写道:“这份坚持,这种觉悟,不仅仅是一位国家领导人的民生情怀和政治责任的体现,更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的。”
审读员认为,重大典型报道《兰考交卷》体现了脱贫攻坚战略在河南所成就的“创新传奇”,既是河南兰考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的真实写照,是对新形势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舆论助推,又是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付诸行动的瞩目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