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云英从脾论治喉痹体会

2019-03-17陈文勇王颖怡指导李云英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云英异物感清阳

陈文勇, 王颖怡(指导:李云英)

(1.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 510120;2.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 510405)

李云英教授为广东省名中医,师从我国中医耳鼻喉科鼻祖——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李云英教授从事中医耳鼻喉科工作30余年,通过继承干老的学术理论并结合自身的体会,形成从脾论治耳鼻喉疾病的特色经验。笔者有幸跟随李云英教授学习,现将其从脾论治喉痹的经验总结如下。

1 喉痹的中医病因病机

喉痹是指因外邪侵袭,邪滞于咽喉,或脏腑亏损致咽喉失养,或虚火上灼咽喉所致,以咽部红肿疼痛或干燥、异物感、咽痒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咽部疾病。在《耳鼻喉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一书中,急喉痹的病机归属为风热外袭、外感风寒及肺胃热盛;慢喉痹的病机归属为:(1)肺肾阴虚,虚火上炎;(2)脾胃虚弱,升降失调;(3)脾肾阳虚,阴寒内盛;(4)痰凝血瘀,结聚咽喉[1]。大部分医家认为喉痹中阴虚火旺证型较多,故将滋阴降火作为常用治法,但中医各家对该病辨证施治仍有不同。《喉舌备要秘旨·喉部·论喉症》提出:“喉痹一症,在古方书虽有十八证之辨,古人悉指为相火。然此症虽多由火,而复有非火症,不可不详察也”[2]。历代医家多认为喉痹之病因多跟“火”相关,但亦有“非火之症”,故应详细诊查[3]。

2 从脾论治喉痹

2.1喉痹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脾胃与咽喉疾病的关系密不可分。《诸病源候论》提及:“夫咽喉者,为脾胃之候”[4]。因此,部分咽喉疾病与脾胃状态是息息相关的。正如《素问·阴阳类论》曰:“咽喉干燥,病在土脾”[5]。李云英教授认为:喉痹的发生、发展及临床证候表现多涉及肺、脾、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但与脾土功能失调关系尤为密切。脾主运化,而足太阴脾经上膈挟咽,连舌本。因阴阳升降之枢在脾胃,而阴阳升降之要道在咽喉,因此咽喉需得到脾气的输布,其生理功能才能正常,呼吸和饮食得以顺畅;而咽喉生理功能健全,脾胃才能完成其消化吸收输布之功能。故咽喉与脾胃互为表里,在生理及病理上均关系密切,如《诸病源候论》云:“喉咽者,脾胃之候,气所上下……”。因此,在喉痹的临床治疗中,固护脾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调理脾胃,使脾胃运化功能健旺,咽喉得到濡养,湿热、痰浊邪气等得以疏散,则其功能得以恢复。

2.2重视健脾益气,升阳通窍咽喉为清阳之窍,处于头面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出上窍”,因此诸窍依赖脾胃清阳之气,才得以发挥其正常功能。若清阳之性失其舒展,则出现清阳不升或清阳被遏诸症。如《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腑皆以受气”[6]。而喉痹证,尤其是慢喉痹,往往由于外感邪气内传脏腑,内外合邪,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聚湿生痰化热,上壅咽喉,或气虚不化津,咽喉失濡而致病。正如干老所说:“湿、浊、痰三邪证本一源,容易弥漫上焦,笼罩头面,蒙蔽清窍”[7]。因此,李云英教授认为喉痹一病,尤其是慢喉痹,与脾气不足、清阳不升密切相关,在治疗喉痹时应重视健脾益气之法,多选用党参、太子参等益气健脾之品,若脾气得复,上输至咽喉,清阳则能出窍,咽喉功能得以恢复。

2.3着重燥湿化痰以复脾胃升清降浊之功由于岭南地理环境特殊,加之饮食失节等原因,临床上脾虚湿困证较为常见。究其起因,内生湿邪与脾胃虚弱、失其运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李东垣提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未能充,而诸病之由生也”[8]。依赖后天的脾胃水谷精气的濡养,人体的元气才可盛而不减,维持咽喉正常功能。在病理状态下,脾胃之气衰弱,元气失去水谷之气的滋养,则咽喉等诸窍失其濡养而出现喉痹等病变。故李云英教授认为对于属于此证型的喉痹,应重视健脾燥湿之法的运用,可予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等方加减,多选用茯苓、滑石、薏苡仁等淡渗利湿之品,以及佩兰、白术、藿香、砂仁等芳香化湿之品;若见湿蕴化热,则适当添加黄芩、栀子、黄连等苦寒清热的药物。

2.4强调升降药物的配伍以调理气机升降之枢

脾胃位于中焦,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升降相互协调,人体气机才可运行如常,水液输布得以正常。脾胃升降相互协调,则咽喉功能发挥如常。故脾胃升降作用的恢复是治疗气机紊乱、水液输布失调所致的脾胃功能失调疾病的根结所在。李东垣指出,药物配伍应该讲究“升降浮沉之理”。因此,李云英教授在遣方用药需补益中气时,十分注重中药的升降配伍,通过中药的升降配伍以求脾胃升降作用的恢复。李云英教授在采用健脾药如党参、黄芪、山药、白术等的基础上,辅以少量瓜蒌皮、紫苏梗,以助利气;配以适量理气健脾和胃药物如陈皮、山楂、麦芽、谷芽、神曲等,从而助脾胃升降功能的恢复,使之发挥其正常的作用。临床中李云英教授从调理脾胃着手治疗喉痹,取得较好的疗效。

3 病案举隅

刘某,男,66岁,诊疗卡号为64627730。患者于2015年12月4日因“咽异物感反复发作10年,咽痒,咳嗽,痰多半月余”就诊。现病史:咽异物感反复发作,平素经常服用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如牛黄解毒丸、清咽滴丸等。近日因感冒后,出现咽痒,咳嗽有痰,易咯,色黄质粘,口淡,食少,二便可。咽部检查可见:咽充血,双扁桃体无肿大,咽后壁少许淋巴滤泡增生。舌淡红,苔微黄,脉弦。中医诊断:喉痹(脾虚湿聚,痰热困结);西医诊断:慢性咽炎。治法:健脾祛湿,清热化痰。中药处方以四君子汤合黄芩二陈汤加减,方药组成为党参15 g、白术15 g、茯苓15 g、法半夏10 g、陈皮10 g、黄芩15 g、北杏仁15 g、僵蚕10 g、浙贝10 g、桔梗10 g、紫菀15 g、甘草5 g。处方7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

2015年12月14日二诊。刻下症见咽痒,异物感减轻,仍咳嗽,痰多易咯,色白质粘,口淡减轻,胃纳好转。舌淡红,苔微黄,脉弦。咽部检查见:咽充血,双扁桃体无肿大,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辨治:初诊治疗后疗效尚可,但仍见咳嗽痰多,故去黄芩、浙贝、桔梗,加胆南星10 g、紫苏梗10 g、瓜蒌皮10 g以加强行气燥湿化痰之功。再处方7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并嘱忌生冷、刺激之品。

2015年12月28日三诊。患者自诉咽痒及异物感较轻,咳嗽减少,晨起痰多易咯,色淡黄质稀。舌淡红,苔微黄,脉滑。咽部检查可见:咽充血,双扁桃体无肿大,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辨治:治疗效果明显,咽部症状已明显改善,但仍有痰,故去瓜蒌皮,加百部15 g,以加强化痰之功。处方7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

2016年1月8日四诊。患者自诉已无咽痒及异物感,咳嗽少,痰少易咯,色白质稀,胃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滑。咽部检查见:咽无充血,双扁桃体无肿大,后壁少许淋巴滤泡增生。辨治:经过系统治疗,诸症均已明显缓解,只余少许咳嗽及痰少。考虑余邪未了,因“脾为生痰之源”,故后期治疗以固护中土为主,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中药处方组成为党参15 g、白术15 g、茯苓15 g、陈皮10 g、山药15 g、百合15 g、炒薏苡仁15 g、炒扁豆15 g、桔梗10 g、法半夏10 g、紫菀10 g、甘草6。处方7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药后痊愈。

按:该患者平素常自服清热药物,久之苦寒伤脾,导致脾胃虚损,运化失司,聚湿生痰,郁久化热,兼之外感热邪,出现内外合邪。痰热上攻咽喉则致咽异物感,口淡、纳差乃中土脾虚之象,咽痒、咳嗽、痰黄为痰热困结之征,故本证为本虚标实,本为脾虚,标为痰热。治疗以标本兼治为原则,采用四君子汤合黄芩二陈汤以健脾祛湿,清热化痰利咽。方中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祛湿化浊,佐以二陈汤以燥湿化痰,兼以黄芩、北杏仁、浙贝、僵蚕、紫菀等以清热化痰,利咽止咳。全方切中病机,故诸症逐步缓解。初诊后根据患者情况变化,加强化痰止咳之力,然始终以健脾补中为基础。第4次就诊时患者已无咽部症状,故停止攻伐,以补益中土为主,以期正气充沛,邪气自去而痊愈。

李云英教授充分发挥干老从脾论治咽喉疾病的理论,强调脾胃中土在其他四脏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正如李东垣在《脾胃论·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之图》中提到,“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循环无端,惟脾无正行,于四季之末各旺一十八日,以生四脏……”。喉痹的发生,与肺、脾、肝、肾等脏腑相关,但尤受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之影响,通过调理脾胃,可使四脏功能协调,咽喉功能得以恢复正常。因此,在治疗喉痹时从调理脾胃着手,往往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猜你喜欢

云英异物感清阳
汽车发动机机械故障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研究
你从人民中来
咽喉异物感 试试代茶饮
石门
曾云英 心中有杆秤
食管胃黏膜异位与咽部异物感等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
江苏清阳机器有限公司 原江苏清淮船舶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咽部异物感(附406例分析)
曾云英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