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及其引导策略研究
2019-03-17巴雪冰杨连生
巴雪冰 杨连生 郭 驰
(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 116024)
一、引言
社会性发展是个体在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控制自身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的过程。[1]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个体能够主动地调节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使社会品德与社会意识形态实现同质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是指少数民族大学生要通过自身努力和外界环境的辅助,在完成大学生社会性发展一般任务的基础上,努力适应社会现状和发展要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价值观、传承主流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
当代青年人是我国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新时代大学生勇担历史使命。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的特殊群体,是当代青年中的优秀成员,是我国和谐发展、多民族共同繁荣的储备力量。与其他大学生相比,他们还具有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特质,决定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正视这种特殊性并加以正确引导,能有效地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所有青年人协力同心、不断奋斗的精神。
本文以社会化理论中的青年社会性发展理论为支撑进行研究。该理论主要观点是:青年要发展自我意识、社会意识和能力,成为社会负责任的成员;这一过程是通过持续的社会交往与社会联系进行的;同伴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通过交流看法、共同爱好、共同语言(社会语言和肢体语言)来维持;在大学生社会性发展过程中,教育作用非常重要,一些特定的媒介和场所在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样,哈维格斯特的综合适应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动力是由自身成熟、社会压力和期望、自身价值观和抱负三方面因素决定的。[2-3]这也为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引导策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性发展迟滞的主要表现
伴随着旧思想与新思想的碰撞、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冲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容易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性发展迟滞主要表现为:在社会认知方面表现出辩证思维不够成熟、对问题的认识简单片面、以自我为中心;在情感方面表现出对社会矛盾性,不懂得对他人表现出关心、感恩的情感,对自己表现出低自尊的特点;在行为方面表现出独立性差、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社会适应困难、不敢担当、自我控制能力弱等特点;在自我认知方面表现出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不能与自我和谐相处,处于焦躁、自我否定等负面心理状态之中。
(一)对社会性发展重视不足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群众中最富有朝气,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群体。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决定着整个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然而,如果少数民族大学生没有意识到自身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就不能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内化于主观能动性之中,也不能将群体规范作为自我要求的标准,对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的理解认同能力差。
(二)政治意识薄弱
政治社会化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以及自觉遵守政治规范的行为,是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信仰,坚定政治立场、培养政治品质和提升政治水平的过程。政治意识薄弱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性发展迟滞的主要表现之一。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没有人生发展的方向,不懂也不关心政治,放松对自我世界观的改造,动机不端正,处于得过且过“混日子”的消极状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娱乐和其他对自我发展不利的方面。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只关注本民族利益,只认同本民族文化,对其他民族态度淡漠甚至排斥。
(三)主流价值观认同度有限
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政治的情感表现出热情与冷漠、务实与功利、稳定与冲突等多样共存的现象。而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只注重个人的成长,不关心国家的利益,不关心个人政治素养的提升,对政治情感有着抵触的情绪,政治情感淡漠、政治立场动摇。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无孔不入,动摇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让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对祖国和各民族共同进步、协调发展产生质疑和动摇,不能传承社会主流文化,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传统道德观念产生了质疑。
(四)角色认同出现偏差
角色认同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了解社会期望后,对角色所要求的规范的接受程度。当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社会对其自身角色的期望后,是否接受对自身的角色规范,是否愿意按照角色规范履行责任与义务,能反映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身的角色认同程度。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社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接受社会规范是有差异的。新时代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快速转变,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角色认同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不能认识到时代赋予的责任,也不能协调好生活与学习的关系。
(五)个体差异较大
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冲击、家庭背景的区别、个人成长经历的差异、主流文化的接受渠道以及家庭结构变迁等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成长经历和自我认知。部分大学生缺乏人生目标、对未来丧失信心、对国家和世界发展大事漠不关心,[4]学习目标不明确,长期处于得过且过的消极状态,社会责任感呈现淡化倾向,社会公德意识较差。[5]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只关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情,忽视甚至无视他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利益。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性发展迟滞的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提升,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工业化、网络化、城市化、各民族直接的融合等要素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性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价值认知发生一定的转变。少数民族大学生易受市场经济趋利特质的影响,不能辩证地看待个人的社会角色,从而制约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的人格认识,限制了其社会性发展水平。
(一)文化多元化的冲突
社会主流文化在人的社会性发展进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各种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虽然我国主流文化是健康向上的,但一些腐朽的西方文化思潮还是不断影响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多元文化交流给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带来了困惑和挑战,他们无法辩证地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优缺点,无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认识不同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无法实现文化认同,无法建立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无法正确看待民族融合和共同进步。此外,我国政府虽然高度重视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但各级部门,特别是文化宣传机构的创新力度有待加强,面对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新挑战,缺乏系统性的应对方式和应对手段,缺少全局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社会交往复杂程度增加
社会交往的复杂性,首先体现在交往方式的复杂性上。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面临现实生活的交往,更有网络世界的交往,不仅需要应对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还要应对现实社会和虚拟世界的矛盾,不仅需要解决同民族同学之间的矛盾,还要接受不同民族直接的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复杂程度增加还体现在道德规范的复杂性上,体现在民族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上,体现在面对利益多元化、差别优势上,这必然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必须适应社会道德共识的消解和改变。
(三)社会竞争激烈程度增加
社会性发展并不仅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内在的发展,更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人与社会协调程度的提升,是在竞争中不断成长的过程。现代社会总体和谐而又充满竞争,合理有序的竞争让人充满前进的动力并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但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只关注竞争的结果,而忽略了竞争对自我成长的促进作用;只关注竞争的过程,而忽略了合作的作用;只关注社会环境的严峻性和残酷性,而忽略了个人技能的磨砺与成长;只关注民族差异,而忽略了各民族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四)新媒体环境的复杂程度增加
近年来,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愈发增强。在开放的、无地域、无空间限制的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飞速传播。[6]新媒体这把双刃剑,可以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开阔的视野、科学研究的平台,对世界各地信息进行浏览、查阅,但也为西方势力传播不利言论提供了便利条件。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一定的冲击,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偏颇的价值观,影响社会稳定。同时,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导致阅读方式碎片化、人际关系淡漠、表达能力下降、亲属感情弱化、个体沉迷封闭的虚拟环境,[7]这些新媒体带来的影响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网络沟通方式具有隐匿性、可利用性,沟通内容具有可加工性,这些都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展现与自我表露的可控性,从而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性发展。
四、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引导策略
社会是个大课堂。[8]搭建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社会资源平台,实质上就是充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助力少数民族大学生实现社会性发展,是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下,结合迅猛发展的新媒体,坚守文化传播阵地,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接受。通过外部社会环境的引导和内部自省,逐步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
(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作用
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频繁接触其他民族的学生之后,受到多元文化内容的冲击,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所以,在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往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指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行为能力的功效。全社会必须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为基础,全方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平台。应当以实效性作为评价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和最重要的指标。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力量,就要让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发挥到最大,就需要通过多角度的价值观教育,让其在思想与行为价值取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中,实践是人的思想正确形成发展的源泉,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动力。所以,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性发展,首先要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首要位置,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引领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选择紧密联系起来。其次,要不断结合社会需求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作用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面对人生选择、学习困境、生活抉择时主动地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全面客观地思考问题。再次,要激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带着疑问走进社会、了解社会,以社会为课堂,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下,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二)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主流文化
从本质上讲,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终极目标是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前景的自觉自信。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增进对社会主流文化的认知理解入手,利用社会舆论和媒体宣传力量,创新形式载体,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认知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增进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接受,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感不仅要把重心置于理解、接受和融入的过程,同时也要正视多元化潮流下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需要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去理解,而文化认同也需要包容各个群体的差异性。因此,在倡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与主流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价值选择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运用理性、客观、全面的视角,既能从尊重包容的态度出发理解域外文化,也能站在批评和扬弃的立场上审视多元的文化特质和价值导向。因此,引导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开拓视野,尊重文化多样性,致力于实现多元文化互相理解的基础上传承主流文化,是逐步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把控新媒体发展,传播网络正能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网设备的普及,新媒体已深深根植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等各个方面,从多个层面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文化传播方式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领域。同时,新媒体促进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对生活和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建设健康和谐的新媒体精神家园,必须与时代精神紧密契合,从实际出发,以调研为基础,客观反映实际情况。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的时效性,宣扬社会中的正能量。通过虚拟网络空间与现实实践相融合的优势,在融合中积极发挥网络精神家园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指导作用。
同时,还应注意到,当前网络环境下,尚未健全完善的网络监督制度是导致频繁发生网络不文明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9]因此,制定强有力的监督制度是保证健康使用网络,获取有价值信息,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健全网络传播,特别是新媒体传播的检查监督制度,建立信息监督制度等方式,对各类传播路径上五花八门、鱼龙混杂的信息进行必要的监控和过滤,有效维护媒体传播领域的绿色纯净,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引导氛围。
(四)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是指在某种社会心理的驱动下或某种价值取向的引导下,表现出的一种普遍流行的社会行为,是直接外化或体现社会意识的客观活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外部环境激励与内部自省相结合的过程。在外部环境中,社会风气将直接成为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要素。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着“拜金主义”“贪图享乐”“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引发全社会的关注,结合舆论宣传的力量,不断积极探索,才能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性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建立的过程中,从社会环境中汲取正能量。
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构建更好的社会支持格局,形成长期促进、帮助、扶持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氛围。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不仅能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多方面合力,还能促进社会性发展的各方面资源的优化配置,开拓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新途径。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弘扬社会正能量,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从榜样人物、英雄事迹中,深刻感受到精神的激励。
少数民族大学生背负着家庭的期望,祖国的重托,他们的社会性发展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成败。有效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融入度,增强他们中华民族大团结以及共同繁荣的意识,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