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岭的早晨》的鲜明特色与苗族飞歌的保护传承

2019-03-17曾晓婧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飞歌唱法原生态

曾晓婧 曾 羽

(1.贵州财经大学,贵州·贵阳 550025;2.贵州理工学院,贵州·贵阳 550003)

苗族飞歌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之一,是苗族的标志性民歌,具有独特的音乐魅力和保护传承价值。由于民族音乐的创作背景、生活、地域环境不同,其音乐不仅具有民族特色还具有地域特点,因此,如何传承保护民族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则更加引起了世人关注。苗族拥有自己的语言、音乐与唱法,原生态的唱法使其歌曲更加形象生动具有民族特点。大多数创作型音乐作品都是借鉴各大民族音乐元素进行改编与创作,在演唱方面要求很高的技巧与科学的演唱方法。在演绎这类具有民族音乐特点的声乐作品中,运用科学演唱方法的同时能否借鉴与运用原生态演唱的唱法特点,融入原生态演唱韵味更好的演绎作品,更能体现地方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新时代人们对于优秀音乐作品的需求更加强烈,白诚仁先生运用苗族“飞歌”特点所创作的《苗岭的早晨》是一首具有浓郁苗族风格特点的声乐作品。

一、《苗岭的早晨》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苗族飞歌中,《苗岭的早晨》是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之一,其作者是白诚仁,著名作曲家,成都人,在民族音乐尤其是民歌的创作上极有建树,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苗岭的早晨》歌曲最初是一首口笛曲,其口笛音色明亮,用来模仿鸟的叫声,画面生动,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苗族生活,后被作曲家陈刚钢改编为小提琴曲目,且配合钢琴演奏使曲目有层次感,更丰富了音乐魅力。1994年白诚仁先生改编为声乐曲目。1996年创作了《小背篓》、声乐作品《苗岭的早晨》《山神》等人们广为熟知和喜爱的歌曲。由于白诚仁先生深入民族地区取材、采风,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对我国的民族音乐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留下了许多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音乐作品。《苗岭的早晨》是白诚仁先生的代表作品,从创作到歌曲内容和演唱技巧等方面都极具民族特色。

(一)蕴含着苗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风格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精神风貌。贵州是苗族人口相对较多的省份,苗族是贵州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苗族起源于远古时代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部落联盟,几千年来,历史文献有关苗族及其先民的记载很多,她一直以其历史悠久,迁徙频繁,分布面广,支系众多,语言复杂,文化丰富多彩著称于世[1](P1)。苗族历史上经过五次大迁徙后分别在我国贵州、湖南、云南、重庆等地居住下来。人口居住较为集中,大多居住在偏僻边远的深山中,靠水而居,房屋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苗族人民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间音乐,特别是具有原生态性质的苗族飞歌,具有独特的音乐魅力和地域特色。由于苗族拥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在传承和保护原生态苗族歌曲促使下,人们采用以拼音拼读的方式(声母+韵母)以及现代记谱法适当地记录下一些乐曲。民间音乐具有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在代代相传中,苗族飞歌形成了独特的民间音乐,其歌曲内涵以及演唱技巧等都极具魅力,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白诚仁先生创作的《苗岭的早晨》,采用苗族“飞歌”的旋律素材并加以变化节奏由远至近,由静至动地描写苗家幸福生活、兴兴向荣、热闹欢快生活的画面,让人们感受到苗族人民的积极生活的美好一面。

《苗岭的早晨》在歌曲结构、旋律、特点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魅力。由于歌曲创作均来自于大自然、生活、风俗、文化等,作品以民间音乐的形式较为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在大山深处的苗族人所具有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充分体现出生活在深山中的苗族同胞质朴纯真,所以歌词蕴含着真挚的情谊表达,原生态特征非常明显。苗族飞歌是苗族民间音乐的典型代表作品,《苗岭的早晨》是苗族飞歌的代表作品之一,因此具有苗族飞歌的许多特征。苗族飞歌多用于节庆的场合,主要用于交流感情或喜迎宾客,“其音调高亢,气势雄伟。节奏缓广,旋律起伏性大”[2](P17),歌词多为三、五、七、八字句。苗族歌手演唱时是没有特定速度与节奏的,歌曲的把握与创造完全是由歌手的情绪而定,由此体现了他们自由、不受束缚、爱好自然的特点。除“飞歌”外苗族还有许多的歌唱形式,例如:游方歌、酒歌、古歌等。旋律上“飞歌”与传统的五声调式很像,运用了“so la do mi”组成,但其中“la”在旋律中很少出现。苗族飞歌中常采用降mi音,是旋法产生鲜明的地方特色[3](P49)。无论是旋律向上进行的还是向下进行,当出现降mi时会有一种代表苗族音乐韵味的感觉出现,旋律中出现的上滑音和下滑音以及倚音的运用也是苗族旋律的特点之一。节奏上“飞歌”多为自由行,结尾处多由呼喊终止,体现了苗族音乐独特的演唱特征和传承魅力。

(二)传承着苗族飞歌的原生态演唱技巧和苗族文化的核心价值

作曲家白诚仁先生长期行走在苗乡山寨,致力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发掘保护,收集整理有大量的民歌,力求“取歌于民,还歌于民”,埋头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从苗族民间音乐旋律中吸取有用的养料,反映群众的心声和山区苗族人口的生产生活状况。在创作《苗岭的早晨》时,他以苗族“飞歌”的特点将曲目发展为三个部分,分别为:“A-(B+C)-A1”结构,其中每个部分的内容都各具特色,歌曲内涵丰富,极具原生态演唱技巧,是苗族文化核心价值的重要体现。

第一部分A部:A部共计19小节(两乐句)在F调上发展,其实质是一个引子部分。曲目开始是钢琴以Lento(慢板)的速度加上大量的跑动和琶音引入,气氛的渲染仿佛让听众眼前有一层在深山中太阳升起晨雾还未散开,朦朦胧胧似有似无,一切都只能远远地模模糊糊看到大概,让人感觉到苗族人民们慢慢在清晨中苏醒。A部是以“飞歌”发展而来,其节奏较为自由,曲调缓慢而宽广[4](P61)。演唱者慢起进入主题,在第二个“蒙”字上运用了二分音符将语气放慢,当进入“晨雾”二字的时候节奏型变为32分音符,并运用小连线使得在慢起的乐句上略显俏皮,当进入到“散啊”和“开了”这两个字的时候在“啊”和“了”字上采用了自由延长,仿佛深山中的晨雾正在一点又一点地散开来,白茫茫的一片似乎可以看见绵延起伏的山峦。同时在“了”字的后面运用了一个后倚音,由“so”到“do”的纯四度、小三度、小二度的倚音在苗族歌曲旋律中也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写作手法。后面的“呀哈”处同样也采用了具有特色的倚音,这种民族花腔式的旋律也贯穿全曲。同时钢琴伴奏在花腔处的伴奏手法如同对答形式一样相互呼应,试曲子更具有生命力。后面当进入“毛绒绒的鸟儿哟,唱歌了”,在“鸟儿”处同样运用了32分音符,但不同的是在唱歌处出现了降mi并自由延长,形成了一个大二度加小二度的叠加,降mi是苗族飞歌里最具有特色的一个音,在“呀哈,呀哈哈哈”旋律开始由二度与三度的交替进行进入花腔部分,此时旋律与节奏开始模仿鸟叫声,让人感觉由于阳光的照射晨雾慢慢散开,在鸟儿的叽叽喳喳的呼唤下整个寨子开始苏醒。

第二部分(B+C):B段(22-62小节),本段为全曲中心段,节奏活泼。开始时速度加快以Allegro(快板)的进入,与之前的Lento(慢板)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伴奏原样重复一小节后进入B段,B 段开始由前八后十六与四十六组合在一起,旋律进行中加入二度倚音,使得旋律轻快,让人有着翩翩起舞的感觉。在反复两段后旋律再次重复。此段表现了雾散云开,鸟儿、森林苏醒,动物睁开了惺忪的睡眼,苗族人民升起炊烟,描绘一幅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苗家生活画卷。从47小节处休止一小节后乐曲由F调转为降B调,旋律线条大多为向上进行,歌词为“呀”和“哈”的衬词,短暂的离调让听众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似乎来到了一个新的画面,但是仍与前面呼应,一问一答的形式似乎在与鸟儿对话,共同赞美大自然。

C 段(63-129小节):无休止直接归回主调F调,两乐句采用了模进手法,线条由上至下,描写了鸟儿在树枝上叫,苗歌在山间回绕,苗家人民辛勤劳作,获得好的收成,人与自然合为一体,此时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运用让人感觉节奏是由慢变快,让人想到了人与鸟儿的对话。到71小节后,速度变为Allegretto(小快板)两小节休止后有衬词引入,每一句由慢变快,不断地离调,钢琴伴奏的烘托,旋律三度三度向下进行,然后反向爬升不断地先抑后扬相互推动使得气氛欢快热闹起来,与A部分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比,完全脱离了“飞歌”的自由、宽广。在装饰音的铺垫下来到了全曲的高潮以及最高点。在125小节的波音过渡下从126小节处开始延长,为回到A1部分做了准备,气氛平缓下来。

第三部分A1部(130-139小节):速度回到Lento(慢板)与A段相互呼应,也符合了“起承转合”的结构。A1部分压缩了A部分,仅仅只有10小节,又回到了“飞歌”的特点中来,与第二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乐曲结束做了准备。“苗山的早晨哟,风呀光好,人在坡上歌鸟在枝头叫”与A相呼应,全曲在宁静的山峦中伴随着几声清脆的鸟叫开始了新的一天,向人们展现了地道的自然之美和原生态韵味。

二、《苗岭的早晨》独特的音乐魅力

作为苗族飞歌代表作品的《苗岭的早晨》歌曲,描绘的是一幅苗家还未苏醒,一切都还在沉睡的寨子被阳光和鸟儿叫醒,从远到近,从静到动的美丽画卷,它具有鲜明的创作风格和苗族飞歌的音乐特色:一是音阶走向,作品采用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进行。“do mi so la”但其中“la”的运用较少,多数为四个音一组或五个音为一组。在乐曲模仿鸟叫声时常用纯四度或三度叠加二度的跳跃来进行。二是降“mi”的使用,降“mi”是苗族歌曲当中最富有特点的一个音,当它出现时常作为调节音乐色彩使用,常常会滑向“do”,这样是可以得到解决的。降“mi”的出现常常丰富了乐曲色彩,“do”到降“mi”或“mi”到“do”的运用也使得旋律紧凑。三是装饰音、滑音,倚音与滑音的出现时苗族歌曲里最突出的运用。使得音乐更加富有特色与韵味。加上象声词的填补,在乐句的开头或结尾处模仿了动物的叫声,使歌曲更加具有生命力与活力,让音乐婉转动听。四是模仿,无论是在歌曲演唱部分还是钢琴伴奏部分,都采用了大量模仿手法,这样的旋律特点使得乐曲的主题更加明显,风格突出。在演唱部分与伴奏部分的巧妙结合使之产生了互动,让乐曲更加丰富且具有层次感,具有独特的音乐魅力。

A 段:是用描写的手法讲述了一幅太阳升起,深山中的晨雾还未散开,苗家山寨朦朦胧胧隐约可见,鸟儿慢慢醒来拍打着翅膀,一切都是安静美好的,演唱者站在山间看着这幅美景不禁歌唱起来。“白蒙蒙的晨雾哟,散啊开了,呀哈,呀哈哈哈”因为是由远至进,所以歌曲开头一定是一幅朦胧的景象,音量和气息的控制不能做到太强,整个声音要做到清澈,委婉,抒情。在演唱的过程中和说话一样,注重强弱。到了“晨雾”的地方有小连线,这个稍重的语气要唱得俏皮一些。因为节奏是三十二分音符,所以在这个地方唱得快而清晰。后面一句“开了”自由延长后出现的后倚音要交代清楚但不能生硬。“呀哈”开始是模拟鸟儿的叫声,因而清脆,短促。此时可运用西方的“花腔”唱法来唱这几个跳音,轻巧灵活,眼前要有画面感,并且加入活泼的情绪。此时的钢琴伴奏是采用模仿的手法来与演唱者做到相互呼应,此时演唱者应与钢琴伴奏有表演上的交流从而模仿与林中小鸟的互动。

(B+C)段:B段速度开始改变,与A段形成对比,情绪激动并带着喜悦的心情演唱,此段层次明显,层层递进。远景慢慢推近,晨雾散开,鸟儿歌唱,森林苏醒,动物啼鸣,苗家劳作一幅兴兴向荣的欢快景象,演唱这部分在语气高低起伏时要注意保持统一。同时表现欢快情绪时注意咬字清楚,强弱对比。到“喔”处是一个过渡,气息流动到了“呀哈”处音色不能散并且后面四分休止干净。从39小节开始又开始欢快重复。从48小节处开始离调,歌词都为“呀哈”等衬词对气息的要求和支撑要求更高。后面部分表现了树林开始热闹起来,鸟儿四处歌唱,遍布欢乐。C段回到主调,旋律线条向下进行,可以处理为慢进渐快,到了73小节处节奏开始由慢变快,音量可以稍作控制,弱进,与后面一句形成强弱对比。84小节开始均为衬词,表现了鸟儿在林中歌唱,人们在林中欢笑,你一句我一句地对话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此时欢快的情绪也要层层递进。钢琴伴奏仍然在模仿演唱者的旋律,此时演唱者不能脱离伴奏的陪衬,与之要有互动,仿佛在山林间你一句鸟儿一句的对话一样。在旋律线条向下进行后有一个音阶的跑动,这时要注意气息的平稳,跑动轻巧。到了107小节开始三度三度地向下进行似乎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为全曲的最高点做铺垫。在情绪的层层递进后来到了全曲的高潮。气息平稳,声音位置统一,为最后的高音演唱做准备,在保证前面气息支撑平稳位置统一时,后面的高音才能顺利演唱,这对演唱者也是一个难度的挑战。

A1段:在情绪激动的第二部分结束后,山间回复到最初的宁静,演唱者要与A段产生呼应,与A 段的朦胧感要有对比,更多的是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随着歌声慢慢离开山寨,最后的“啊哈”似乎是鸟儿在说着“再见”。声乐是声音的艺术,除了在一定的演唱技能、了解旋律结构、歌词大意这些最基本的演唱必备要素之外,还要通过去了解歌曲背景,歌曲表达意思等方面着手去再次创造。《苗岭的早晨》这首歌曲语言优美形象使得画面极其丰富与生动,由静至动,又由动回到静这是一种对比强烈的画面感。同时也描绘了苗族人民热爱大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林中有我,我中有林,人们劳作,鸟儿歌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三、原生态视野下苗族飞歌传承保护思考

苗族飞歌作为苗族历史的记忆载体和苗族文化的重要传承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创作音乐作品的方式传承保护包括苗族飞歌在内的民族民间优秀文化,是抢救民族文化并且宣传普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路径。民间音乐作品《苗岭的早晨》是苗族飞歌的代表性歌曲,其创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苗族群众社会生产生活的集中反映,传承着苗族历史和文化的核心价值。当前,在市场经济环境的冲击下,大量的苗族青壮年走出大山,走进城市,导致部分宝贵的文化精神逐步遗失,许多传统技艺甚至出现无人传承现象,苗族历史文化依存的原生态环境被打破。因此,新时代背景下苗族飞歌的保护传承,需要进一步挖掘民族民间音乐的优秀作品,加大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力度和民间技艺的普及范围,提炼包括《苗岭的早晨》歌曲在内的文艺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苗族文化的原生态元素,创新《苗岭的早晨》的演唱技巧,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苗族飞歌的精神价值。

(一)大力培育专业人才增强苗歌演唱特点传承保护

苗族飞歌的原生态唱法具有相当的难度,急需要一定数量的专门培训的人才方能够传承。苗歌唱法讲究气息和发声位置,演唱方式有齐唱、独唱、对唱、合唱等,一般会结合苗族方言进行清唱,是标准的原生态唱法[5](P29)。苗歌演唱时比较随意,有时候带有说唱,是根据演唱环境意境氛围自由演唱,就是同一首歌在不同环境演唱就有不同的效果。要求“胸腹式”呼吸,气息较深并以肚脐以下(小腹)为支点来支持气息流动歌唱发声;中低音区则运用胸腔支点采用真声,并有音量大、音色粗犷、浑厚有力等特点;进入高音区时,假声、头腔共鸣同样运用在“苗歌”里,使得声音明亮而具有穿透力,当歌曲在进入高音区时,歌者会将咽腔、软腭抬起,打开鼻腔和口,呼吸变为胸腹式,这也与现在“科学的发声发式”相接近,头腔与假声的运用同时也与中音区的音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苗歌的演唱中极少单纯使用鼻腔共鸣,而是多用口腔与鼻腔的结合、气息的结合、宽、窄、假嗓的结合;总之,真假嗓运用自如才能驾驭苗歌高亢宽广自由旋律起伏大的特点。演唱“苗歌”时除了情绪欢快饱满、热情好客外,一般都快进慢出并伴有托腔。一般快进演唱第一句后放慢速度,加上高音托腔的运用过度后快进第二句与第一句形成鲜明的对比后又放慢速度连接低音托腔。从三句后中速渐快来到乐曲欢快部分连接高潮处,情绪回落与第一句相互呼应减慢加入低音托腔或甩腔呼喊结束歌曲。装饰音、倚音、滑音的运用形成了苗族“飞歌”的固有特色,演唱中如不掌握其中的演唱与韵味则将使歌曲平淡无味黯淡无光。滑音、引腔、衬腔贯穿全曲并常用于歌曲结尾处,这些“飞歌”的风格特色如同五彩斑斓的颜料为歌曲绘制出了丰富多彩的画面。当前面临苗族飞歌演唱传承人缺乏的情况下,对苗族飞歌演唱技巧进行学术研究和实践普及,都需要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

(二)坚持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确保苗族原生态歌曲特点传承保护

民族文化传承保护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原生态”是产生于各民族劳作、对情感的表达、节日庆祝等源于生活实践上创造的“原汁原味”的音乐演唱形式。对于世代居住在苗族山寨的人来说,学歌和唱歌是基本的兴趣和责任。从幼儿刚刚牙牙学语,孩子的母亲们就会常常聚在一起唱歌、照看孩子、做针线。再加上苗族人经常会举行很多盛大的活动仪式,所以说苗族人的童年可以用“抱在怀里,泡在歌里”来形容。有了长时间听歌的基础,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歌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后,人们开始用拼音拼读法(声母+韵母)及简谱记谱、五线谱记谱法开始记录苗歌。“原生态唱法”与现当代的“民族唱法”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声音清澈、淳朴自然、个性独特、别具一格、风格明显、曲调悠扬是苗歌的特点。苗歌旋律简单,都是以一段旋律唱多段歌词,上半部分节奏自由,下半部分欢快、跳跃。其旋律宽广、高亢,起伏较大、节奏自由。但歌词比较严谨,每句歌词数字相等,有五字句、七字句等。最常见的是五字句,歌词讲究押韵,即每句歌词句末一个字都押在同一个声调上,在演唱过程中根据演唱环境可以在这些歌词中自由穿插“a、o、ei、ao”等音为托腔,也是苗歌不可缺少的部分。音乐作品《苗岭的早晨》保存了苗族飞歌原生态歌曲的典型特征,不仅体现在歌曲内容上,而且还体现在演唱技巧上,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创作更多优秀音乐作品,以多种传播方式将苗族飞歌进一步普及开来,充分挖掘作品的原生态元素,有助于苗族文化精神的传承。

(三)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原则做好“原态唱法”苗歌创作传承保护

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必须反映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体现出“苗歌”的高亢、明亮、宽广、质朴等特点。“原生态唱法”与现代的“民族唱法”存在某些地方的差异,许多作曲家深入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取样运用“民族元素”创作了许许多多的“原生态唱法”新民歌,通过歌唱家的演绎也得到了听众朋友们的喜爱。对歌曲进行二度创造时除了注重其节奏旋律歌词大意表达外,有时却忽略了他的原身或是当地风格,特别是具有特殊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甚至“原生态唱法”的民族。一首歌代表的不仅仅是作词作曲演唱家,更代表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在美声唱法(欧洲传统唱法)注重发声的科学性,要求的歌气息支撑,腔体共鸣使声音具浑厚、圆润松弛具有张力等特点。咬字吐字靠后,腔体(头腔、胸腔、鼻腔、咽腔等)共鸣,嘴型与归韵要求“圆”。而中国传统戏剧歌曲讲究“身”“行”“韵”,声音温文尔雅婉转动听。但经中国西方唱法的相互合理借鉴与运用后形成了如今的“民族唱法”。在声情并茂,以声传情以情带声的要求下也需做到咬字吐字清楚、气息流动、位置统一、腔体运用;在对歌曲表达上与情感处理上同样也吸取借鉴了当地语言咬字吐字来进行二度创作。可见事物之前的相互借鉴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推动发展与进步不可缺少的要素。现在很多创作型民歌都是借鉴了“飞歌”的元素进行创作。苗族原生态的音乐是高亢、质朴的。单从旋律上来分析歌曲中有很多上滑音、下滑音以及倚音,这也是苗族歌曲的韵味所在。苗族人民从饮食文化上来说是喜爱吃酸的,在他们的飞歌中也会听出苗歌的“酸”韵味所在。由于运用了苗族音乐元素创作的民歌同样运用了大量的倚音、滑音、装饰音、托腔等,在演唱时适当地借鉴和运用更能演绎出本土风格。例如《苗岭的早晨》这首歌中的第一句的“晨雾哟”可以不用吧每个音都“唱”出来。可以运用甩腔“说”的方式将第二和第四个音带出去,但不能完全脱离音高唱得过重。这样既让音乐显得活泼跳跃不死板又有了苗族“甩腔”的韵味。到了“毛绒绒”这句的时候直接在“毛”字的音高“so”上直接滑下到“绒”字不能按照谱面的倚音来唱。并且在第二个“绒”字前也要加入滑音的方式以“mi”的音高位置滑向“so”。民族民间歌曲创作应立足少数民族人口居住环境,在深入理解民族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多的具有正能量的反映苗族文化核心价值的文艺作品。

四、结语

苗族飞歌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白诚仁先生创作的《苗岭的早晨》是苗族飞歌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歌曲的创作以及内容和演唱技巧都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音乐魅力,而且歌曲的创作问世和广泛流传本身就是对苗族飞歌的传承保护。通过演唱《苗岭的早晨》,了解并展现苗族“原生态”歌曲和苗族飞歌的音乐魅力,明白在表演与演唱一首声乐作品的时候,注重的不仅仅是声乐单方面的三要素:音准、节奏、旋律,而是以三要素为歌唱的基础需要更深层次地去挖掘对歌曲的理解、了解创作背景、风土人情、民族特色。通过《苗岭的早晨》文本的分析,再现了苗族飞歌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当作品源自于“原生态”歌曲时要去多听多看“原生态”是如何演绎当地民族歌曲并将其精华融入进自己的二度创作里以至于更能丰富歌曲形象。对《苗岭的早晨》的歌曲内容分析与苗族“原生态”唱法的特点进行探讨与研究,认为使用原生态音乐特点的精华融入到创作民族声乐作品中是一项可行而又有借鉴意义的创新,是苗族文化特别是苗族飞歌传承保护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飞歌唱法原生态
翠竹飞歌
大秦飞歌
作文呼唤“原生态”
茶乡飞歌
大地飞歌
原生态静宁苹果
唱法、口法、声口与“叶堂唱口”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滇国贮贝器 浮夸还是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