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升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三重路径
2019-03-17李奇峰
李奇峰
(大连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辽宁·大连 116024)
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作为动员、组织和整合群众的坚定堡垒,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保障,是集中解决目前基层存在的各种困境和问题的最基础力量,也是引领人民群众将力量汇集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使命的重要力量,在增强党组织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方面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党的工作最坚实有力的支撑在基层,必须将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1]。由此可见,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效果直接决定了党中央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也是增强党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最基础力量,更是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风向标。“组织力”一词并不是固有概念而是演绎生成概念,最早出现在列宁关于工人阶级力量的表述中。随后,毛泽东在谈到党组织建设时首次提出“政治组织力”的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激活基层党组织,增强基层组织力”的要求,成为加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话语体系的政治保障。
实际上,组织力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某种能力,它强调和侧重的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是一种集网格化、系统化和全局性于一体的自生能力。例如,对党员干部的自我教育、群众的领导服务、社会资源的调配和整合、重大风险的应对解决等一系列问题的综合处理能力。从组织力的结构来看,包括内聚力和整合力。内聚力是从党组织自身基于政治属性和政治地位角度而言的,整合力是从党组织与外部事物的关联性角度而言的。就组织力的作用而言,主要表现为党的思想理论、政策措施等对人民群众的号召力和吸引力,以及满足人民群众生活生产需求的能力[2]。基层党组织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单位,是推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凝聚最大多数人的智慧和力量,实现最大公约数,以及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途径。所以,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着社会资源分配以及各项战略能否顺利实施。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人民群众与党组织有效统筹的困境,部分地区存在因“两委”关系紧张而造成的各类纷争现实,主流价值观被外来思想观念所冲击甚至代替,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单一等问题,需要通过释放基层党组织的架构优化效能以提升政治组织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思想主导效能以提升文化组织力,创新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治理效能以提升社会组织力等方式,启动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工程,对于落实党的建设的一系列制度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意义[3]。
一、释放基层党组织的架构优化效能,提升政治组织力
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过程中,涉及宗族力量、族群部落等比非民族地区更为复杂的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组织架构释放应有的效能。所以,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要首先具有“嵌入”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能力,善于通过党组织有效深入社会,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嵌入与价值嵌入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体系与个体的有效勾连,解决基层党组织与各利益相关方关联度不高的问题。众所周知,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建设、理论政策认同和思想水平提高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基层党组织面临着缺人力、无财物、难调动的现实尴尬,无法有效将人民群众与党组织有效统筹起来,甚至出现了“基层组织越主动,人民群众越被动”的局面。特别是在中央各类利好政策的引导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部分社会成员对于国家政策的严重依赖。实际上,各级各类政策的目的是通过政策刺激形成大力发展经济、创新创业的激情和斗志。但是由于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民族地区群众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主动谋划和自觉性发展的原始目标。所以,如果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能够通过体系架构释放有效管理权限,将传统管理阵地延伸至多维空间,最大限度地体现高水平政党和完备政治制度在组织管理中的有效性问题,帮助民族地区群众形成一种内生的发展意识和动力,则是推进基层党组织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有效互动的一种有益探索[4]。
另外,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存在工作内容重叠甚至是冲突,部分地区存在因“两委”关系紧张而造成的族群纷争、村落纷争、家族纷争等,严重影响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各级政府对民族地区的照顾性政策较多,部分群众“等、靠、要”的心理十分严重,影响着基层党组织组织动员和利益整合工作的开展,无法让思想落地,让政策见效,最终导致人民群众对党组织的权威产生质疑,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下降。此外,一些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干部党员缺乏应有的政治素养和敏感度,政治意识淡漠,以及存在党员干部队伍管理松散和组织结构碎片化现象突出,造成了党组织组织体系整体性缺失,无法适应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要求。
为此,首先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管理队伍的管理能力。要以提升党组织党员干部素质为核心,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强化从业务水平—政治理论水平—组织管理能力—工作推进能力的体系化组织建构,提升基层党组织管理队伍保驾护航的水平。特别是注意培养和吸纳在民族地区具有一定威望或者能够起到意见领袖作用的个体加入党组织,或者作为党组织重点培养对象,或者能与党组织密切联系,以保证基层党组织建构中的成员在思想观念、政治立场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要优化人口结构,通过产业培育、环境改造、人才培养等方式留住辖区内人口,防止过度外流现象,不断推动社区新型居民和农村新型农民成为发家致富的带头人,稳定民族地区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性结构,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提供群众基础。其次不断优化基层组织体系,扩大组织覆盖面和工作覆盖面。党组织体系是解决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碎片化的关键所在,是夯实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保障基础,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优化过程中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5]。在此过程中,应该持续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规模,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要健全党组织管理的组织体系,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动员能力、管理能力和理论宣讲能力;要对辖区内所有党员进行彻底摸底和掌握全部信息,建立能够组织开展各类活动的体制机制;要始终将关心群众、依法治理、政治引领作为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基本原则,全面提升党组织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覆盖面,进而保证党组织工作的覆盖面。再次要精准定位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提高人民群众对党组织工作的满意度。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的体系结构可以多元化,应不断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利益不断变化的形势,立足已经呈现出的多样化和多层次需要现实,不断搭建便捷的公众服务平台。公众服务平台可以包括党员干部学习教育板块、网络服务板块、党群沟通信息反馈板块、党的重大理论政策解读板块等,真正架构起党组织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增强人民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归属感[6]。
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思想主导效能,提升文化组织力
从地理位置来看,民族地区集中于我国老少边穷地区,经济文化水平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社会文明程度落后于发达地区。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民族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决定了其宗教信仰、民族风俗的多样性。而基层党组织作为末梢神经,以及处理党群关系的前沿先锋,责任极其重要。具体而言,基层党组织肩负着宣传讲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尤其是对民族地区的特殊政策实施,担负着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寻找适宜出路的重要职责,更扮演着有效疏通少数民族群众各类诉求的执行者[7]。近年来,信息互联互通加大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在相当程度上让多元文化蜂拥而至,特别是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对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少数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开始被同化和现代化,主流价值观被外来思想观念所冲击甚至代替,在少数民族群众思想文化素养达不到理性理解分析的情况下,造成了价值冲突甚至是行为偏颇的现象,给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同时,随着人民群众对于文化旅游产业的热衷,具有良好自然资源的民族地区开始依托这一产业大力发展经济。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为了文化而打造文化,为了博眼球而各出奇招,导致文化的碎片化和庸俗化情况比较明显,非物质文化和民族特有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保护创新意识不强[8]。另外,随着人口的不断迁徙和混居,外来人口的加入一定程度上不断影响着民族地区原住民的语言、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等,深刻的民族文化和思想逐渐淡化甚至消失。更为明显地是,随着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现象越来越明显,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缺少有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和途径,各种封建迷信和黑恶势力趁机而入,严重影响着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给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带来影响。比较而言,基层党组织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基层党组织党员总体素质不高、视野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历史使命感以及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还不足,无法适应维护民族地区文化安全的迫切需要。
为此,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软实力保障。作为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大政方针政策的基层,直接决定着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效果,通过开展理论宣讲、党章辅导、政策解读、文化产品供给等途径,提升基层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及对各类方针政策的理解力和执行力,促成党和国家有关维护民族地区文化安全的政策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维护民族地区文化安全方面的引导作用。其次要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引导文化安全的能力[9]。民族地区文化种类和思潮多元化现象比较明显,如果没有正确的舆论引导和导向,必然形成分散且混乱的思想格局。因此,要引导基层党组织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微信、微博、宣传标语等各类传播方式,集中宣传党的文化理论和文化政策,增强创新文化发展的理念,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尤其是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敢于和不良社会思潮作斗争,以充足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底气维护民族文化的安全性。在容易滋生民族分裂主义的地方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高度警惕各类披着合法外衣从事破坏活动的思想和行为,净化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生态空间。最后要加强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有效提升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各种文化安全问题存在的最重要原因是文化建设滞后,为外来文化渗透提供了空间可能。如果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出现供给不足、供需矛盾,甚至是供应过度等问题,必将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成效。目前,各级政府关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政策、文件、法规丰富完备,足以体现对其发展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以文化旅游为支撑的新业态初具规模,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带来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成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的重要产业动力。所以基层党组织要主动配合各级党委政府的各类文化扶贫项目,加快挖掘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核心要素,加大文化产业发展力度,加快公益文化、技术文化等一系列文化产品的供给,特别是通过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站、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群体性活动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10]。
三、创新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治理效能,提升社会组织力
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是一种复杂的政治现象,这一现象包括政府管理、政治制度、民众参与和自治等。这些现象和要素的不断渗透并交织着更多的新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与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政治体制、生态文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与群众所关心的民生问题密切相关。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创新一种有效的社会治理模式,不能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思考如何更便捷、更有效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话,诸多的政策制度最终也只能停留在文件和宣传层面。从总体情况看,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和其他地区既有共通性又有独特性,特别是在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这是所有区域面临的共同问题。当然,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还在地缘政治、文化风俗、经济结构等方面具有独特性,特别是存在着的固有的族群关系、宗族关系、家庭关系、村寨关系等等,与非民族地区有着结构性差异,需要构建符合本民族发展需求的社会治理结构,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社会组织力。由于社会发展速度在加快,社会结构不断调整,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社会阶层分化愈加细化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通过分工不同而逐步演化来的,有的人外出打工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财富,有的人自主创业成为时间和经济的主人,有的人通过丰富知识而成就了自我等。不断细化的阶层促使社会治理对象的类别和难度不断加大,多维社会问题出现的概率不断增加,对基层党组织的社会组织力提升是一种极大的考验。另外,在干部年轻化倡导的大环境下,基层领导干部越来越多地被委以重任,德高望重的村干部、社区干部、族长开始交棒年轻人,但是年轻干部的威望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建立,存在基层党组织的社会认可度的真空时期,亟需调整填补。与此同时,民族地区基层民众的文化水平较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给宗教极端思想的“暗潮涌动”提供了市场,对提升基层党组织社会组织力也是极大的挑战。另外,基层群众社会治理意识较淡薄,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较差,村民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意识不强。众所周知,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水平比较落后,教育体量偏小,人均受教育年限远远低于发达地区,文化教育程度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发挥,党组织在居(村)民自治的基层难以有效推进甚至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为此,首先要拓宽社会治理的范畴,树立以人为本多元参与治理的理念。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的宗教、生活习惯等,本着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原则解决参与社会治理的问题。例如,要在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就业、养老、医疗、住房、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建立协同参与、多元治理的先进理念。同时,要逐渐形成党组织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要依法依规规范个体行为,理顺社会治理主体和参与主体信息畅通渠道。特别是要善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利用文化大巴扎、农村大喇叭、学校大课堂等途径,开展打击暴恐和黑恶势力的政策法规,建立揭发举报制度,认真做好重点管控人员和问题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落实社会治理工作,营造安定团结“最底端氛围”[11]。其次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党组织工作机制。在少数民族地区,对基层党组织“一把手”的选聘非常重要。“一把手”既要政治理论素养高,又要懂得民族地区发展规律,最好是少数民族党员干部。同时,基层党组织成员也应该是熟悉民族地区社会治理规律,熟悉本民族地区情况的优秀党务工作者。当然,社会治理的党组织工作机制,也涉及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制度、民众举报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等,实现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有效畅通,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群众认可度和依存度。最后要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治理模式。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要充分调研少数民族群众的政治诉求、经济状况、文化思想等基本信息,分门别类地根据群众实际需求创新社会治理和服务模式,坚持通过推行“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的服务模式,规范建立“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合理调动整合社会多样化资源,快速形成完整、健康、有效的基层治理网络,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组织管理现代化和便民化,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
总之,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与党中央关于党组织建设的精神保持一致,要深入考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状况,以及民风民俗和语言文化表达方式,通过调研群众需求和诉求,建立能够贯通组织保障、思想意识形态和社会治理于一体的组织力提升架构,夯实基层党组织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先锋和战斗堡垒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