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唯物主义与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

2019-03-17杨永红

关键词:鸦片战争历史唯物主义革命

杨永红

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东 深圳 518000

1 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及结构变迁

1.1 中国近代史简要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间我们称之为中国的近代历史。其中1840年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社会结构变化的几个主要历史节点:

1.1.1 满清没落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仍是一个封闭的封建国家,小家庭式的农业生产是社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商业发展程度落后于西方,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已经将阶级矛盾激化到较高水平,这些因素铺筑了无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民族内部基础。

1.1.2 鸦片战争

如果说清朝末年以前的农民反抗还是无思想、小规模和不彻底的,那么鸦片战争就像一个巨大火球投入清政府的破败大船,亡国的危机使各阶层进步人士觉醒:不作彻底革新就没有出路。鸦片战争擦出了新思想的火花,洋务运动是典型表现。

1.1.3 五四运动

鸦片战争使部分进步人士觉醒,五四运动使广大青年思想觉醒。青年人思维活跃、容易接受进步思想、革命性强、力量大,只有青年人能够担当起思想革新和实践的历史重任。五四运动为中国带来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基础。事实证明,先进思想和思想统一是最强大的生产力。

1.1.4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无产阶级漫长革命进程的第一次斗争,相对于以往阶级斗争,它具有思想先进、目标明确等特点。辛亥革命动摇了几千年来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根基、掀开了中国反抗三座大山、彻底革命的序幕。

1.1.5 新中国成立

经过局限的农民起义、不彻底的改良等错误思想和革命方式的实践,中国共产党最终掌握并成功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将真理应用到中国实践,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成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革命最彻底、最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

1.2 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

历史通常将社会结构形式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几种。中国近代史完成了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过渡,其本质和核心价值是,中国社会中占大多数的无产阶级、人民群众代替了少数的统治阶级、资本占有者,成为社会和国家的主宰,从社会结构形式上、也相当程度的在实质上,改变了人剥削人的历史。

1.3 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表现

1.3.1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统治

封建统治者:权势从此一去不复返,“王朝”、“皇帝”将永久成为历史;

小资产阶级:没有权力,但不可忽视,事实证明,这个阶级中的多数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势不可挡的革命浪潮中,他们从封建体制下的忍气吞声改变成社会革命的主动承担者,他们的革命性不够强,需要进步力量的引导,这个阶级在社会结构中处于“悬浮”状态;军阀:从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变成妄想成为新统治阶级的盲目派,短暂的军阀乱治证明这是一个没有头脑的“莽夫”阶层;劳苦大众(无产阶级):从被封建压迫到被封建、军阀、帝国主义三重压迫,革命意识越来越强。

1.3.2 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的成立,是人类历史开天辟地的大事,它彻底颠覆了千百年来中国的社会结构,无产阶级当家做了主人。工人农民: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工人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革命翻身做了主人。小资产者:有的成为新中国进步力量、有的通过改造也成为人民政权的拥护者。国民党统治阶级:因为没有坚持革命方向,国民党在立党后不久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最终被人民所唾弃打倒。

2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1 唯物主义的概念及观点

2.1.1 概念

唯物主义有两大核心论证对象,即物质和意识。物质是客观实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感觉的存在;意识是对物质的反应,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有机统一。

2.1.2 观点和原理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认为是世界可知的,世界第一性是物质,第二性是意识。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和意识的统一体,同时二者又相对立,这种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是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原理。

2.2 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及基本观点

2.2.1 概念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类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相结合的产物,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存在其固有规律的,而且是可以认识和预判的。

2.2.2 基本观点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规律可认知、可控制、可预判。

(2)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是物质的生产方式决定精神的存在状态,进而影响或决定政治和社会生活等上层建筑。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二者对立统一,其对立性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

(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二者对立统一,其对立性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6)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在矛盾运动中发展;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革命、夺取最高政权。

(7)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类历史实际上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实践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历史制约,实践和制约对立统一。

3 历史唯物主义在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反映

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最客观、最真理、最符合社会发展实际的理论,其历史唯物主义完全可以用来解释、分析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反过来说,中国近代史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3.1 闭关锁国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性原理

我们现在经常谈及“全球化”,其实全球化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只是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罢了。鸦片战争前,中国闭关锁国,而西方工业化已如火如荼,中国没有跟上“全球化”的节奏,落后导致了差距,差距产生矛盾和对立。鸦片战争实际上是“对立”到一定程度后的“矛盾”爆发,也可以看作对“落后于全球化”的惩罚,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产生作用、促使中国加强“统一性”、减小与西方的差距,继而赶上全球化的步伐。

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在全球社会结构中由波谷向波峰进发的艰难航程。

3.2 历史可以被先进思想认知

五四运动掀起的新思潮,经过艰难的实践,最后由共产党完成了其在中国的实验。共产党在践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过程中,结合中国实际,始终坚信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对历史前景作出准确的预判,最终带领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正确思想+坚定信心+执行=胜利。

3.3 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意识及其上层建筑

3.3.1 封建专制下的物质生产方式

封建社会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人民淳朴、狭隘、思想上忠君、经济上自生产,这样的社会意识,很难接受新思想,创新更难。封建统治阶层为了自己统治的稳定,甘于满足现状、享受现状、甚至极力阻挠变革。封建专制体制就这样存在了几千年,王朝经历无数,但体制不变。事实证明,要彻底改变,还得是社会主义下的“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生产方式,引领、刺激和推动社会体制的变革,比如,土地革命是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变革的开头。

3.3.2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物质生产方式

西方思想和生产硬资产在侵略和剥削的同时,也正面影响了中国,“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很好的例证,进步人士敢于否定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不断思考强大自己的方法和途径,当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已经无法适应其发展需要时,进步人士的进步思想是生产方式革新的前提。

3.3.3 人民公社下的物质生产方式

“大锅饭”式的生产方式,理论上是最优秀的,事实上也有很多证明,比如全民合力兴修基础设施等。但也有缺陷,那就是忽略了个体的不同。当浮夸风盛行、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力显现,国家必然顺应社会生产的发展需求,调整过于单一和绝对的“大锅饭”方式:计划+市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等等,都是对生产方式的适应性调整。

3.3.4 社会主义下的物质生产方式

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正确,本质原因是做好了将“全体人民共同生产”这件事做到了最好,既有计划,又有市场,既考虑整体,也顾及个体。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最适合中国的制度。

3.4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马克思主义从外部传入中国,它彻底改变了中国,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一个巨大的反作用。一个国家的社会意识很难自我革新,德国人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在德国首先应用成功,中国的哲学思想也没有成为社会革命的主要指导思想。

3.5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小农经济对应封建专制的生产关系,当生产力落后时,更强的生产力必然取而代之,并形成新的生产关系。中国近代以来,生产力的取代过程艰难曲折,经过一百多年的摸索、借鉴、试验,经历了忍辱求生、一穷二白、两弹一星、核潜艇、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部分科技领先等一系列生产力的更新,成为世界上生产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并建立了成熟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革,从清朝封建统治到中华民国,再到人民民主专政。

3.6 阶级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将导致社会革命

中国近代历史中,人民群众和三座大山之间形成了不可调和的、巨大的社会矛盾,处于弱势的多数和处于强势的少数在生存权利受到威胁时,只能通过革命来解决。一方面,人的生存权利与生俱来,没有人心甘情愿放弃生存;另一方面,当权者不可能自愿退出历史舞台。

3.7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人类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与生俱来、天经地义,人类历史也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在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中,因为人类自身的局限,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些矛盾可能影响幸福的进程,甚至暂时性的毁灭人的幸福,比如战争,但是,每每此时,人类中的精英分子就会利用先进的思想和伟大的影响力,带领人民将矛盾转化为发展动力,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将对立转化为统一,如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等。

4 结论及展望

中华民族历来有勤劳勇敢、越挫越勇的特性。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华民族原本积贫积弱的状态下,发起毁灭性的侵略行为,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加速爆发,在短短110年里,完成了从封建专制到社会主义的革命,社会结构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近代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取得了胜利,历史唯物主义也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得到了验证。必须提到一点,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同时,中国坚持了“中国特色”,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不是照搬,这一点非常重要,实事求是、重实际,是中国近代革命的法宝,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思想源和最基本的原则。今天,中华民族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仍是最正确的思想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在真理的引领下行稳致远,朝着民族的梦想和人类社会最美好的社会梦想前进。

猜你喜欢

鸦片战争历史唯物主义革命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THE DRUG WAR
小病菌影响鸦片战争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记者的时代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平衡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