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建设
2019-03-16荆蕾焦来磊
荆蕾 焦来磊
摘 要:基于“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本文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我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现阶段适应独立学院特点的一些改革方案。对独立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改造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就业导向 独立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4-098X(2019)10(b)-0234-02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这就对高等学校提出了要求,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来全面指导教学。2017年教育部又提出了“新工科”的理念,对新时期工程人才的培养更是指明了方向。作为“新工科”密切相关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必须紧紧抓住新技术、重实践、重创新这三个要求进行大幅度的改造,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1 我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学院在2003年建校之初就建立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每年招生1~2个自然班,母体学校是山东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母体学校的支持下,经过了15年的建设,该专业已经有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
该专业不仅包括“电子”还有“信息”,它涉及的内容有电子科学、通信和计算机等多领域。所以在该专业设立了两个专业方向,分别为电子技术及应用、信息技术。总学分160分,课程设置学分分布如表1所示。
目前,专业的建设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独立学院作为一种特殊的本科层次高等学校,招生对象的成绩偏低。基于这个特点,在教学时就出现了这样的矛盾:教学大纲、培养方案等都继承于母体学校,教师中有一部分也来自于母体学校,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更倾向于母体学校的学生,与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能力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第二,从课程设置来看,大多数课程按照《电子信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设定,缺乏新技术课程的引入,不能适应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三,毕业生就业的层次偏低。该专业就业方向主要有:电子产品的装配、检测、维修、调试、工艺设计、营销、电子产品的研发、设计等。通过调查连续两年的就业情况,从事研发、设计的学生约10%,从事检测、调试、维修的学生约20%,从事产品装配、生产、营销的学生约30%,其他约40%的学生会选择其它行业就业或者不能就业。整体就业层次偏低,从事研发设计的学生数量太少。
第四,专业课程的老师更多地关注基础教学,缺乏新技术的学习、缺乏实践,普遍动手能力较弱,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具备系统集成的能力。尤其对实践课程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方法,学生与社会脱节,这也是影响就业率的重要原因。
2 改造措施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在引入新课程、新技术、增加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改造,已经实施了如下措施:
第一,成立了由企业、行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综合企业的人才需求、学生的能力和学校的条件等因素,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等,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企业需求。
第二,增加综合实践课程的学时。实践性课程在原有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专业实习环节(6学分/2周)。该环节在企业或培训机构集中完成,持续2周,针对新技术突击学习和操作。另外大力推广各种竞赛,以赛促学,准备比赛的过程也是对教师专业技能的磨练过程,同时训练参赛学生的研发能力,争取在这些学生的带动下,整体的就业提高一个层次。
第三,引进工程师进课堂。聘请企业有资质的工程师参与新技术课、实践课,主要采用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将课程中实践性强、接触前沿知识比较多的章节交由工程师主讲,基础部分由自有教师主讲。如此将教师的优势和工程师的优势完美结合,使学生既能接触到实际的案例,对于专业的理解和日后的开发工作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二种是部分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等交由工程师全程负责,使用全新的实际案例作为设计目标,营造真实的生产设计场景,培养学生真刀实枪解决问题,避免纸上谈兵。
第四,校企融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鼓励在职教职工承担或参加企业的技术研发、改革等项目,提高教职工的科研创新能力,开拓视野。通过科研反哺教学,加深对课程的认识,带回更多的实用案例。学生可以在企业顶岗实习,可以参加企业组织的实训,学校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基础教育和新技术培训一起抓,使得学生离校就能上岗,目标明确的毕业就业。
第五,教学中加强信息化手段的应用。目前在校大学生都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原著民”,手机等电子设备已是随身携带,寸步不离。课堂上更因为手机等的存在,低头族越来越多。许多学校选择禁止携带手机,但是“堵不如疏”,如果对于手机及现在移动技术能够加以引导利用,或许可以变被动为主动,极大地拓展教学空间,进行跨越时空的学习。
例如,我们使用云班课等优质APP加强教学的管理和辅助,创新课堂模式,实现充分的师生互动。引进各种慕课资源,借用移动的社交系统,打破地域限制,让学生可以享受到一流高校的教学资源。甚至实验平台都可以建立在网络基础上。当然,要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硬件设备肯定不可替代,建立、更新硬件实验室势在必行。
3 结语
据媒体报道,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会达到750万人。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实际脱节太大,工科学生存在综合素质与知识结构方面的缺陷。所以一面是高校输出了众多的工科毕业生难就业,另一面却是信息技术产业的巨大的缺口。电子专业需要及时做出调整,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国家、为地方经济的建设培养真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2010-07-29.
[2] 胡建华.高等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3] 黄海泉.从哈佛大学创新教育谈我国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2):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