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政策与政治:社会工作项目生发的决策议程机制探析

2019-03-16魏成

关键词:模糊性源流框架

[摘要]社会工作项目生发本是将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推向需求群体的一种方案策划、决策过程,目标在于服务的精准化供给。但在社会工作项目决策过程中,因现实生活情境、社区情境和社会情境的复杂、凌乱、变动性因素导致需求模糊性产生。通过对金登的多源流分析框架尝试性地借鉴并予以修正,形成三源流社会工作项目决策过程的双循环模式,将其放置于由真实方案转向为一种虚拟政策的决策过程中予以讨论,尝试探寻社会工作项目生发的程序化决策过程,以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导引出的指导思想,形成社会工作项目生发的核心价值内循环,以三源流汇聚产生的政策之窗,形成多方共同接受的,旨在对“服务对象”开展更为精准服务的政策原点,形成项目产出方案与服务群体需求的精准对接外循环,以此探索社会工作项目生发的精准化决策议程机制。

[关 键 词]多源流框架  社会工作项目生发  决策议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内蒙古城市社区社会工作项目精准化供给研究”(项目编号:NJSY18390)、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高校志愿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研究”(项目编号:NJSZ1825)、包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包头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9yy-004)、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呼包鄂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NJSY1918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魏成(1986-),男,辽宁省开原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包头师范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72(2019)06-0028-09

社会工作项目生发的决策过程是实现社会工作精准供给和治理专业化的重要原点。社会工作项目制定中群体对象需求的模糊性是项目策略产出的现实困境。1995年社会政策学家金登提出并使用了“多源流框架”的概念,认为策略产出的逻辑路径是策略有效执行的根本所在。而今天社会治理将社会工作项目化介入作为主要方式嵌入到社会治理领域,成为了当下现代基层治理的主要模式。社会工作项目化服务的出发点是以解决来自政府、市场、社会和公众之间资源、信息、机会、权力不均衡等因素产生的社会工作服务碎片化困境而介入社会治理的一种运行方式。由此衍生出的社会工作项目生发进入到了学者的视野。如何规避、解决由现实服务群体需求的多样性、空间的复杂性带来的社会工作项目精准化的产出成为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转向微观视角后,社会工作项目生发的现实过程中呈现出需求采集质量低、需求分析精准低、需求转化效率低等现实需求的模糊性。?譹?訛因此,探索社会工作项目生发的决策过程成为了学者试图寻找解决社会治理中公共服务供给模糊性的可行办法。鉴于此,笔者从社会工作研究出发,在解读社会工作项目化运营管理研究的基础上,引入金登多源流框架的政策产出理论,探讨社会工作项目在面对需求模糊性时应该以何种议程生发出精准化项目,为社会工作项目化运营的实务操作者和研究者提供相关启示,以体现其专业的社会服务价值。

一、 阐释与导向:社会工作项目的研究现状

在社会工作研究领域中,对项目制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项目制的“政府购买服务”?譺?訛和对项目制作用的探讨,渠敬东、折晓叶等都充分肯定了项目制的合理性。?譻?訛?譼?訛然而,项目制在赋予社会工作机构合法性的同时,在提供资源、推动服务工作中也呈现出了自主性、专业性、认同性不足的问题。?譽?訛政府购买的项目制服务方式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但是在项目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非专业性逐渐被消解。对于项目需求本身由模糊性转向精准化却难以实现。现有研究主要是从社会工作项目运营管理、实务落地和评估的单一线性化运作逻辑推开。社会工作项目运行管理探索的是行政导向到专业导向的转变,?譾?訛是实现专业服务的策略选择。?譿?訛社会工作项目实务操作落地主要围绕国家政策中“三社联动”、“三区计划”探索其背后的政治秉性,?讀?訛?讁?訛以及服务对象实务领域中的困境分析和对策建议。?輥?輮?訛社会工作项目评估研究则更加强调项目制的核心地位,涉及评估的架构、?輥?輯?訛指标体系维度、?輥?輰?訛理论取向反思、?輥?輱?訛监测评估效用、?輥?輲?訛评估模型探索?輥?輳?訛以及评估实施者绩效考察的建构逻辑和受助者专业成长目标的达成。?輥?輴?訛?輥?輵?訛项目制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了社会工作介入服务的主要模式。這为开展社会工作项目的管理、群体对接以及评估提供了完整的思路与方向,但其中呈现的仅仅是社会工作项目的执行过程,我们似乎没能发现社会工作项目生发的决策过程这一原点,即社会工作项目作为指导开展项目的决策原点是如何聚焦而生发的?生发的过程是按照何种逻辑推进而产出的?

社会工作项目生发是对场域空间中群体需要的模糊性而开展的一种策略制定过程,虽然不能将社会工作项目的生发上升为政策层面,但将其作为一种指导项目执行的策略,笔者试图借助多源流框架(Multiple Streams Framework, MSF)?譹?訛进行反思,因为社会工作项目生发的过程与政策制定过程经历着同样的,具有复杂、凌乱、变动、模糊以及难以理解的现实情境。只是在情境中更加趋向微观层面,但在倡导的作用下可将这一微观层面的决策过程文本所产生的效果转化为宏观层面的政策策略。因而,尝试在坚持某种拿来主义的立场上对理论模型加以修正和优化,?譺?訛让社会工作项目生发的决策过程借助多源流框架,尽可能在有限条件下探讨出清晰的执行策略,以此绘制精确的服务策略画卷。

二、 理论视角:模糊性中的多源流框架

社会工作项目化运行作为社会工作介入具体服务的主要模式,其核心在于服务的精准化供给。因此,精准化服务的决策便成为学者和实务工作者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当我们从精准化服务的反向面出发,所映射出的恰恰是社会工作项目生发中的模糊性问题。面对项目服务的模糊性现实,社会工作项目生发所需的便是策划原点的具体化议程设计。因此作为政策产出的多源流框架进入到了社会工作项目生发的视野。

(一) 多源流框架的理论基础

多源流框架强调的是议事日程上出现以及可供选择的政策是如何被具体化的。多源流框架在探究整个政策过程中的模糊性上,是基于决策模型的简单化、清晰化认知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多源流框架仅仅解决模糊性条件下的政策制定问题。强调政策的产出是以人为核心来指导、实施策略,但人的需要本身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带来的结果是项目生发中的模糊性扩大。因此,产出何种政策,用何种政策来满足人的需求,折射出的恰恰是模糊性所强调的对于同样的环境或现象有着多种思考方式的状态。?譻?訛埃德拉·施拉格认为多源流框架中“有关所依靠的变量是一组可靠的政策备选方案还是筛选出一个备选方案”存在着模糊性,因为这种现象的生成来自政府、市场、社会和公众之间资源不对等、信息不对称、机会不均衡、权力不匹配。?譼?訛?譽?訛Frisch和Baron认为模糊性是在信息不完备状态下与预测相关的主观体验。?譾?訛造成的最大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问题是什么,它的定义是模糊的而且是变化的。识别相关和不相关的信息也存在问题,有时甚至会出错或出现误导现象,这也成为了政策导向服务中精准化服务供给降低的原因。

多源流框架的发展核心是基于政策选择的垃圾箱模型。垃圾箱模型也是在模糊性存在中形成的一种解决“决策活动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的命题。其政策导出源于“问题、解决办法、参与者和决策机会”四个独立的溪流,?譿?訛但强调的核心是问题提出以及对策制定过程总是会使用早已选定并习惯遵从和约定俗成的解决方法来完成。并显示出人员的流动性(fluid participation)对政策决定产生的重大影响;偏好选择的问题性(problematic preferences)则在时间的有限性上表现出局限,政策制定者不能非常清晰地阐述他们的目标以及清楚自己的偏好,表现出决策的非透明性,这仅是一系列思想和想法的集合,而不是协调统一组织的一致性表现形式;以及作为一系列把“输入”因素转化成产品的组织过程,带来技术的不清晰性(unclear technology)特征。?譹?訛这其中的个人偏好、流动参与和技术的不清晰性所反映的正是垃圾箱模型的模糊性,学者又将其称为松散的耦合(loose coupling)。这一政策选择的过程已经越来越不像解决问题的一种实践,而越来越成为认识有限复杂世界的一种尝试。?譺?訛然而,政策决策者关心的是如何有效管理时间而不是管理任务,?譻?訛因为当问题和偏好还不清楚之时,要挑选出最大净收益的办法自然比较困难,要解决“决策活动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模糊性命题,就成为一种奢望。?譼?訛其原因还在于“各种问题和解决办法在其产生时都被参与者填入其中的一个垃圾箱。垃圾箱在單个桶中的混合程度取决于可得垃圾桶的混合程度,取决于贴在备选垃圾桶上的标签,取决于目前正在生产的是什么垃圾,以及取决于垃圾从所在地收集和搬出的速度”。?譽?訛那么社会工作项目生发的决策过程的前提是需要做什么项目?项目的效果将会如何?就是在项目发包方的供给中根据自身偏好形成“虚拟化”的服务导向。在项目的运行时间节点管理与任务效度管理方面,发包方更加关注的是时间节点的任务完成情况,而非效度评价。因此,社会工作项目生发的过程原点并非来源于需求群体,而是管理者的自身偏好。这也必将导致社会工作项目在生发之时缺失了最大化净收益方案的可能性。因此在解决以上问题的讨论中,多源流框架理论成为了探讨项目精准化供给的指导策略。

(二) 多源流框架的内涵阐释与应用转向

多源流框架试图修正以上存在的依托个人偏好、管理错位和目标模糊性的问题,基本框架最早是由金登提出的,强调系统并非处于平衡之中,而是不断地演化着。?譾?訛金登提出,在整个决策系统中存在着“问题、政策、政治”三种源流。问题源流关注的是为什么政策制定者对一些问题给予关注,却对其他问题视而不见。这其中包含“指标、焦点事件和反馈”三项因素。?譿?訛一是一种情况存在与否及重要程度可以用一系列指数来反映;二是一些重大或危机事件经常能够导致对于某个问题的关注;三是从现行项目中所获得的反馈,可以推动对问题的关注。通常人们会用自己的机制观念和信仰指导决策过程,将现象进行归类。以此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形成“问题意识”,引导出政策制定的现实依据。政策源流主要聚焦和阐述的是由政策共同体中的专家提出的政策建议和政策方案的产生、讨论、重新设计以及受到重视的过程。共同体汇聚的成员包含政府管理者、专家、学者和思想库中的研究人员,基于他们所共同关注的某一政策领域问题,通过技术可行性与价值观念的可接受性,使各种备选方案和政策建议持续互动、相互碰撞,只有少数符合一定标准的才可能幸存下来。因此在整个共同体的互动中,所强调的是主体间协商发展的机制化效应。政治源流则是影响政策问题上升为政策议程的政治活动或事件,包括国民情绪的变化、压力集团的行动、行政或立法机构的换届以及后期扎哈里尔迪斯对金登理论所作的拓展,将政治源流中的三个影响因素聚焦到执政党的执政理念上,即关注执政党的意识形态。这样政党倾向于主导政治源流,并对政策选择进行严格的控制。?讀?訛从根本上讲,扎哈里尔迪斯的研究隐约显示了政党作用的重要性,强调了理念和信仰在政策产出中的统一思想指导性。?譹?訛这正是“问题、政策、政治”三源流导向过程中的具体运行逻辑。这时三源流会沿着不同的路径流动,并在某一特定时间点汇合到被称作“政策之窗”的政策产出层面,政策之窗的开启表明政策问题被识别,政策建议被采纳,政策议程发生变化。

多源流框架作为政策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当前借助多源流框架进行相关的研究主要从四个取向进行:一是对多源流框架的引述与评价。?譺?訛二是对政策出台过程和背景的描述性研究,透过对模糊性的分析,?譻?訛聚焦于公共政策产出的政策之窗;?譼?訛三是对政策变迁的解释性研究,例如学前教育供给侧改革。?譽?訛四是本土化应用领域的修正拓展研究,在多源流框架中嵌入“理念、形象、机构、个人”等要素进行修正。?譾?訛任鹏、陈建兵将多源流运用于区域精神文化建设上,强调在区域精神提炼过程中的生成机制,肯定其政策领域实现政策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现实效果。?譿?訛多源流框架在研究中的不断扩展,充分显示了政策过程问题的研究活力以及多源流框架的解释力和影响力。?讀?訛从政策层面转向应用操作层面,可以在原理论的解释中,借鉴多源流在我国政策实践本土化中的样态,以主体、指标相互交织的运行方式,推进多源流框架扎根于应用领域,发挥其自身所具有的程序性演进机制。?讁?訛?輥?輮?訛?輥?輯?訛基于此可以将社会工作项目生发放置于多源流模型中,借助多源流框架深入、持久、独到的实证考察和精彩勾勒的程序性议程设置,形成有效备选方案,实现项目决策制定的精准化。依托多源流框架分析理论中的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所形成的基本框架,从社会工作项目生发的思路出发,通过明确群体目标、回溯需求来源、细化分析指标、明确过程目标、回归政策维度、达到政策生发目标,探讨多源流框架在本土化中,以更加微观的社会工作服务决策源头的精准化议程设计,促使社会工作项目达到有的放矢、收效倍增的精准化供给效果。

三、 社会工作项目生发的多源流决策议程探析

社会工作项目的决策议程就是一个专业化服务执行的导向政策制定过程,其中的核心在于决策者对于需求模糊性上哪些问题是关注的,哪些问题是被忽略的。强调的是对于目标点的描述和预测,描述在于解释项目究竟是怎样制定的,这包含主体与影响因素的共振作用。预测则是着重于预测未来的执行策略,通过描述而导出过程目标。从理论上讲描述与预测这两个目标是共生的。社会工作项目决策过程与多源流框架反映的是政策制定均要落实在特定的环境之中,需要通过对一些条件作具体的描述,才能够更接近于项目制定的实际情况。社会工作项目生发就需要在整体系统中探寻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导出问题,成功制定社会工作项目这一执行导向的微观内部政策,产出有效的、精准的服务策略,达到项目精准化服务供给的目标。因此,每一个环节都要聚焦到服务的“需求群体”,并分析需求来源的生活情境、社区情境和社会情境。从而将需求的预测指标有效地回归于现实情境,在路径的逻辑上产出项目生发的需求议程、备选方案和决策互动的过程目标。

对于现实情境的模糊性是否能夠向精确化推进,笔者尝试借助多源流框架中的分析指标,作为产出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的现实根源。三源流以其独有的分析指标既保持了相互的独立性,又在不断的修正中将问题源流的需求议程、政策源流的备选方案和政治源流的决策互动汇聚于执政党意识,成为三源流修正路径中的“信仰”价值,以此指导项目的生发。这一思想中的关键就是强调源流中每一个要素均具有“信仰”,以表达对某事物的追求、寄托和期望。在我国社会工作项目介入公共服务的背景下,追根溯源则是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社会工作项目生发的信仰起点,落实到社会服务的开展上,则呈现出的是对美好生活需求的精准化供给。借此将备选方案推入政策之窗,以其本身所蕴含的参与主体对于决策过程的知识增长和理论贡献的初心,推动社会工作项目的生发及其有效的循环,使三源流形成具有内在相互性的中心信仰指导与备选方案产出的内循环回路。在三源流汇聚之时,政策之窗的开启,政策决策者们可以有效地寻找到社会工作服务的主要切入点,项目决策者可以在中心循环中找到服务公众的“信仰”目标,导向外循环时,社会工作项目生发的整个决策过程将解决策略与需求问题直接对接(如图1所示)。以此,生发出高效能、精准化的社会工作项目,从而在执行环节中将符合公众需求的社会工作项目进行展示并服务于需求群体,达到对项目决策的精准把脉以及实施中的对症下药。

(一) 现实情境中的问题源流

社会工作项目的生发往往是在政府、基金会或是相关枢纽机构发布项目招募时着手制定的。虽然社会工作机构关注目标人群、专业介入和效果评估,但为了项目的顺利中标,往往将目标锁定在搜寻解决办法的多样性,而非搜集问题的精准度上面。?譹?訛其原因在于搜寻解决办法要比搜寻问题来的轻快,也可生发出形式丰富的介入策略。这反映的就是社会工作机构没能清晰关注到服务群体的真实需求而产生的模糊性。根源在于问题源流没能清晰化。问题源流就是要逐步清晰为什么在制定社会工作项目的决策过程中,制定者对这一问题给予关注,而对其他问题视而不见。这与问题源流产生的生活情境、社区情境和社会情境有直接的关系,对现实生活问题的关注要对来源层面进行观察、分析与思考,这其中关键是要让整个社会工作项目的决策过程在制定中关注三个核心的问题来探索根源,以此达到社会工作项目生发的精准化:首先,决策者在设计社会工作项目时,第一时间产生于头脑中的导向目标必然是一些重大事件或是危机事件,事件介入的时效性、紧迫性成为社会工作项目产出的因素之一,这也是导致决策者对这一问题关注的起始点;其次,社会工作机构对于某一地区深耕运营中不断积累的项目经验,以及项目执行效果的反馈,可以推进决策者对于特定问题的关注;再次,社会工作机构通过对自身社会资本所获取的某一群体的综合指标数据进行分析,进而产出社会工作项目。这是社会工作项目在运行中创意生产、扎根服务群体以及深耕区域的根本所在。而这三点基本要素所反映的就是社会工作项目生发的公共性特征,而非个体化特征,这样就可以有效借助重大焦点事件、已有经验和综合指标来确定公共需求的精准性。当问题清晰化,随即产出的社会工作项目才能真正转向提升群体能力导向的自助环节。项目的制定者同时也会运用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信仰指导决策过程,将现象进行归类,以此在整合条件下形成服务策略,指导社会工作项目的执行。

(二) 主体参与中的政策源流

社会工作项目的决策过程需要发挥共同体作用,要在需求群体生活情境、社区情境和社会情境区域中寻找由管理者、运营者、专家学者和服务群体构成的项目决策共同体,探索生活情境中重大事件、项目效果反馈、生活指标数据所产出的问题及需求。管理者强调的是对于项目生发的价值引导性。运营者借助在问题源流中开展社会工作项目的经验,初步形成一组或是多组具体化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决策方案。提交决策共同体成员组成的预估小组进行项目备选方案的可行性预估,项目预估共同体成员主要是机构聘请的项目分析专家,通常以政府官员、高校教师和专业督导为主,来开展项目层面的分析行为,他们主要思考项目的可行性以及制定者与执行者在项目不同时段出现的先后性,来确保项目在决策与执行中的一致性,以及在突发事件中机构外部运作,是否能够根据当地的需求变化而改变项目运行方式,形成新的目标,而非坚守原有目标。随后通过多方组成的项目决策共同体进行听证和会谈,这时服务群体的参与将会同管理者、运营者、专家学者为现有设计的项目执行方案提出保留与修改建议而进行多方对话。这将有利于对整个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具体环节进行整合与重构,达到对问题源流中通过重大事件、项目效果反馈、生活指标数据所产出的具体化问题及需求的精准性把脉,以此开出良方,形成备选方案。这里所强调的是聚焦于社会工作专业层面,充分考虑选择有效政策导向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和价值观念的可接受性。这样才能保证社会工作项目产出的备选方案能够与当地文化以及服务地域对象全方面的精准吻合,从而发挥从社会工作项目决策过程到执行过程的效用最大化。

(三) 價值信仰中的政治源流

政治源流是社会工作机构开展项目导向中策略完善与推行是否能够真实落地的关键影响因素,这要从服务对象群体的需求出发,关注需求群体在面对项目时的情绪感官反映,既要对服务群体原有的共同体行动习惯进行思考,也要有效观察在项目执行中群体情绪状态在时间的推进中产生的改变。在自组织相对成熟的社区场域中,项目的落实还要考虑自组织群体利益,因此社会工作机构在项目产出中需要有效地综合自组织对于项目执行的意见,以此形成集团资源优化,减少分歧。

项目是重构还是分散,其结果要充分考量空间中自组织群体的现实因素,以此保证空间资源的平衡。最为重要的是社会工作机构项目的产出要与基层政府的工作目标以及进度保持协调一致,也要深入思考项目核心理念与基层政府的核心理念是否一致,这样才能有利于社会工作项目的落地实施,这其中也要保证项目实施中的政策宏观性,因为基层政府领导的岗位轮换也可能导致理念的不一致,从而导致社会工作项目产出的困境或中途的废止。而这其中多主体的一致性所反映的核心在于是否具有共同的价值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当我们汇集政治源流中“需求者情绪、自组织压力集团、基层政府领导更新”三个主要影响维度时,在社会工作项目生发的决策过程层面,要紧紧把握扎哈里尔迪斯在修复政策源流影响因素时提出的“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我们可以将其放置在本土化中理解为项目执行的根本价值——以人民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精准化服务,形成社会工作项目产出与群体需求的直接供给。也在价值信仰层面上将不同主体统一到具体而明确的核心指导思想之下,这将促使社会工作项目的生发与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保持一脉相承,从而推进服务的开展。

(四) 双循环的驱动与评估

社会工作项目的生发来源于对现实情境的分析。生活情境因素的激发、社区情境主体的互动和社会情境的公共导向,形成了社会工作项目生发决策的内循环前提。通过在问题层面对三因素的分析,落脚点在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多主体互动交流的目标在于“以人民为中心”,公众情绪、自组织利益、基层政府的价值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因此,从来源层面到指标分析和过程目标再到政策维度所聚焦的核心均是“以人民为中心”。当社会工作项目决策过程走向政策之窗前,还应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下,转向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否贯穿于指标分析阶段,确保社会工作项目的决策过程在核心理念的指导下,循环到指标层面进一步检视社会工作项目生发决策中的核心价值指引。以此在政策之窗产出有效的社会工作项目决策方案,落实社会工作项目,推进项目的高效执行,精准服务需求群体,形成有效的外循环目标系统。双循环的社会工作项目生发既是项目决策的过程,也是社会工作项目生成后的项目监控过程,反映的恰恰是社会工作项目生发的决策理念和决策过程。

四、 总结与讨论

社会工作项目生发是执行专业化公共服务的原点。借助多源流框架理论在政策制定层面的三源流分析维度,将其从宏观层面下沉到社会工作介入的公共服务微观层面,是将宏观性的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嵌入到微观项目生发的框架性策略。这为社会工作项目生发带来了解决基于需求模糊性困境的有效程序议程和项目产出路径。为社会工作项目生发的原点议程讨论、备选方案和决策互动带来了精准化生产的可能性。本文借助了多源流框架分析的严谨逻辑,在理论本身的应用转向上进行了有效的拓展。基于社会工作项目生发的微观、精准服务目标特性,在确定服务群体对象后,从生态系统的视角拓展了项目需求的来源层面,包括生活情境、社区情境和社会情境,这三个层面的互动成为了社会工作项目生发的原点。这将有利于社会工作项目在服务需求对象时的精准化供需匹配。社会工作项目生发在指标分析和过程目标设定中更加强调了指导思想的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信仰价值目标,既是指标分析中因素与主体的价值产物,也是检验指标是否符合政府、市场、社会服务需求群体的指导思想。因而构成了社会工作项目生发的内循环结构,反映出了社会工作项目生发的细化过程。随后推进的政策之窗则成为社会工作项目生发的方案与服务群体的直接互动,反映出了外循环的简化性,达到了服务的针对性和精准性。然而,多源流框架理论本身是一个在宏观视域下,整合多主体的政策生发过程,自身的运行过程没有明确、清晰的概念界定,所秉承的是将使用范围宽泛化的操作,希望在不同情境中能有效应用推广。笔者认为这样的结论既是基于模糊的现实情境为前提而出发的,也是政策产出的客观现实要求。这恰恰是社会工作项目在整个决策产出过程中所要面临的困境。因此,本文对于多源流框架与社会工作项目生发进行尝试性的分析是值得探索的。

当我们回顾社会工作研究时,可以清晰地发现社会工作研究在实务操作研究方面远大于理论研究。但对于社会工作项目生发的理论与实务研究这一社会工作开展的原点研究却少有涉及。学者看到了需求分析的重要性,但在需求采集、需求分析、需求转化上存在着精准化与模糊性的困扰。对于站在社会工作项目生发决策过程中的这一矛盾共同体的思考却寥寥无几。因此本文借助多源流框架进行分析与修正,试图强调在政策决策中要清晰界定每一个问题,但现实情境的多样化使得在实际操作层面无法对所有问题实现清晰化,这也是不可能达到的。更无法将政策决策的宏观性聚焦于个体行动者分析的模式框架上,因为个体行动者的分析模式是对执行的一种呈现,而非决策的具体化形式。同时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还包括应注重政策方案出现和存活下来的环境,以及公众、机构和政府官员等主体在思想与行为上的互动,这也需要在社会工作项目决策过程中,再一步探索模糊与精准这一矛盾共同体,通过强调主体之间对于具体事务的关注度,来聚焦社会工作项目生发的原点。然而多源流框架分析也忽视了现代社会中技术信息在政策过程中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在不断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这一理论引入到社会工作项目生发中后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责任编辑:徐澍)

Abstract Social work project development was originally a planning and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imed at providing specialized and accurate social work services to those in need. However,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social work project, the demand ambiguity is caused by the complex, messy and changeable factors of real life situation, community situation and social situation. Based on Kingdons Multiple Streams Framework analysis, a dual cycle model of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social work projects is formed and discussed in the process of turning from real solutions to virtual policies.

Key words Multiple Streams Framework; social work project germinal; decision-making agendas

猜你喜欢

模糊性源流框架
《源流》前进
框架
源流2020年目录汇总
浅谈框架网页的学习
基于Jmeter对Node框架性能的测试研究
英汉数词的模糊性及其翻译策略
我与《源流》
发扬光荣传统办好《源流》
从修辞学角度看汉诗英译的模糊对等
模糊性词语在修辞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