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智力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断丰富之地

2019-03-16张菊荣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精神世界

张菊荣

摘要:学校哲学诞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却又必须回到常识之问,必须具有专业特征。“学校:智力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断丰富之地”,在吴江实小教育集团发展过程中艰难诞生,诞生的过程融合了学校的现实、历史与未来。这个办学哲学的复杂含义吻合了学校发展的丰富性,儿童的智力生活、儿童的精神世界、教师的智力生活与教师的精神世界四者根系相连,同生共构,以一种“不断丰富”的动态生长之美,构成了学校发展的“四重奏”、教育生活的“嘉年华”。

关键词:学校哲学;智力生活;精神世界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1B-0024-05

一、建构“这一个”的“学校理论”

美国当代知名学者古德莱德有一部经典之作《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这个书名引发了我们太多的思考,为什么要有学校,学校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学校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这些问题又引起了我们更多的思考:为什么要有教育?教育的终极关怀究竟是什么?什么是儿童?儿童为什么需要教师?儿童与教师的关系又究竟是什么?一个真正热爱教育的人,一定会在实践中曾经努力地思考过并仍在不断地思考着这些根系相通的问题。最近大家又都在进行一些非常有意义的呼吁,成尚荣先生一直在呼吁要回到对基本问题的思考,周国平先生说“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1],魏书生先生说教育改革就是坚守常识,李政涛先生前些年著书曰《教育常识》。面对当下眼花缭乱的实践与理论,我们重新思考并回答教育的基本问题,既是一种常识需要,也是一种专业诉求。而关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在我看来,虽然离不开理论的考证与概念的思辨,但仅仅依靠抽象的遐想与演绎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正如朱永新老师常常引用的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说的那样,如果不能改变世界,那么即使著作等身,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就是说,对于我们——学校工作者而言,所有的“理论”都将诞生在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园子里。建构“这一个”园子的理论,如果是指向常识的,如果是回答基本问题的,那么,它将是具有新的常识意义与基本意义的;如果是有违常识的,如果是无关乎基本问题的,那么这些所谓的理论可能不是学校与师生们的福音。简而言之,关于学校的理论,应该诞生在“这一个”学校里;诞生在“这一个”学校里的理论,又会汇进常识性理论的大海中。

“学校:智力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断丰富之地”,正是在这样的关于“学校理论”的认识中诞生在我们的情境之中;但是我们又发现,诞生在“这一個”情境中的这一“学校理论”,是符合常识的,是富有专业意味的。“学校:智力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断丰富之地”,不是什么发明创造。在笔者看来,学校并不需要太多的发明创造,而是需要“大同小异”。这个“大同”,就是关于基本问题的常识;这个“小异”,就是这些常识在“这一个”园子里“此时”“此地”“这些人”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必然的,而不是刻意的,是“求同”过程中的“存异”,而不是为了“与众不同”而涂抹出来的“白里透红”。

然而你敢说它是一种“理论”吗?如果理论一定要用常人听不懂的非常艰深的术语来堆砌,那也许不能算是理论。但笔者所描述的理论,乃是一种“学校理论”,是关于“学校是什么”的基本观点,是一种学校里的人听得懂、看得明、用得着的实践理论或者说是“学校哲学”,是飘荡在学校上空的灵魂。没有这个“学校理论”,学校就没有灵魂,学校就会在当下花花绿绿的乱象中迷失方向,就无法穿越现象的丛林抵达本质。彼岸是什么?彼岸就是教育的理想园,就是把学校建设成“智力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断丰富之地”。

二、“老实小精神”与先哲的对话

把学校建设成“智力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断丰富之地”,是我们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新时代新愿景,也是我们对学校与教育的基本问题的综合性回答,诞生于学校当下的特定情境,又回应普遍的学校哲学问题。

一个好的哲学答案,一定是诞生在具体情境中而又超越具体情境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在笔者看来,同样的道理,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校,当我们说“学校”这个词的时候,眼前就会出现一个个生动的学校。2017年6月,我来到吴江实验小学担任校长继而在学校成立教育集团后担任总校长的时候,学校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我处于焦灼之中。这也让我相信,只有面对真实问题的解决,才可能形成真正的思想——真正的思想之花,一定是诞生在重重困难之中的,困难是思想生长的沃土。我每天的生活被负能量包围着,大家迫不及待地要告诉我学校面临的种种困难与矛盾,等着我为这种种事情“拍板”,而在我之前的8年校长生涯的辞典里是几乎没有“拍板”这个词条的。我相信所有琐屑的背后一定有价值观,那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究竟是什么?老师们在等待,等待校长的声音,看似平静的园子里暗流涌动,大家也都在焦虑:这所历经百年风雨的老校,如今要走向何方?焦虑中我十分清晰我们的路径:我们必须通过研究才能明晰方向。我反复告诉大家:面对这样一个有400多名老师、6000多名学生的教育集团,总校长既不是三头六臂的哪吒三太子,也不是拔一根汗毛可以变出成千上万只小猴子的孙大圣,我不是神。其实,这也在不断改变大家对“校长”的看法:校长是一个需要与大家一起面对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其中“共生”的人。

研究现实是必不可少的。我反复地找不同的老师进行深入对话,在困境中,我看到了“老实小精神”,我相信“老实小精神”是让学校能够在诸多困难中不断前行的内在动力。“老实小精神”是什么?我们总结了三个没有变:吴江实验小学老师乐意把精力花在学生身上的那种整体价值取向始终没有变,吴江实验小学老师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始终没有变,吴江实验小学师生的美好人心始终没有变。在此基础上提出“老实小精神”的“三大法宝”:以生为本的价值取向,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朴素善良的美好人心。办一所学校,这是基石。这是从一代代实小人身上可以找得到的实小印迹。但是,我们的发展,从深层次上看,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尤其是我们对“师生互动发展”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没有到位——在帮助学生成长的同时如何实现教师自身的成长?教师与学生如何真正成为“成长伙伴”?而这,就涉及师生的智力生活与精神世界,涉及我们对“学校”的根本性理解,学校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研究历史、研究未来也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一所学校都不是今天的学校,而是处于时间轴上的学校,“今天”连接着历史与未来。1904年,我们的学校诞生之初,先辈把学校名之为“爱德”,之后,“爱德”成为最早的“校训”。进入当代以来,在科技教育特色的背景下学校寻求科技教育的文化意义,又将“求真”纳入校训之中,“爱德·求真”成为学校的新校训。“爱德·求真”的校训精神如何在立德树人的时代命题中形成新的表达,并以此为学校立魂?细心的读者或许已经发现,“智力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断丰富”,哪怕仅仅从字面上来看,与“爱德·求真”也是无缝对接的,“智力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断丰富”是“爱德·求真”的完整版,是“爱德·求真”的时代表达。任何一种学校哲学的提出,不该也不会是无源之水,而是对历史、现实、未来综合考量的结果。

当然,同时我们也不断地与伟大教育家的经典思想作深度对话,因为关于“学校”的问题,实质是关于“教育”的问题,尽管关于教育与学校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强调,但总有一些基本精神是永远不变的。我们从孔子时代去寻找学校雏形,去分享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在智力生活中的精神对话;我们重读陶行知,去感受要面包更要水仙花[2]的精神生活;我们想象着苏格拉底时代人们如何在对真理不断追问中叩开人类精神世界的大门;我们走近杜威,看杜威如何关注人类的思维,如何在思维中使“学校的整个精神得到新生”,“开辟人类精神的各种可能性”[3]。穿越半个世纪的时空,我们反复地与苏霍姆林斯基作精神对话。2017年暑假,我们发动全体教师一页一页地重读《给教师的建议》,在学校的情境中重新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我们从中看到了苏霍姆林斯基全部教育学的基础乃是关于“人的教育学”,关于人的教育学的基础是智力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而这,正是目前我们吴江实小教育集团需要奔向的地方,也是解决当下趋功利化教育的良方。

于是,我们形成了“学校:智力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断丰富之地”这一主张。

三、师生智力生活与精神世界的深度关联

当我们试图展开分析“学校:智力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断丰富之地”这一主张的时候,发现这非常复杂,而且这种复杂是合理的,因为学校本身就是在这种复杂之中的。但这种复杂又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这种复杂只是说明智力生活和精神世界有内在联系,儿童与教师有复杂关联,智力生活和精神世界有生长性。儿童的智力生活、儿童的精神世界、教师的智力生活、教师的精神世界,四者处于深度关联中,在深度关联的互动中呈現出智力与精神不断丰富的、动态的万千气象。我们可以尝试用图1说明它们之间的内在的、复杂的联系:

但凡复杂的关联结构,总有一个核心。在以上学校发展理想图景中,核心是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我们的理解是:教育的终极关怀是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教育的终极关怀是什么?这是一个经典之问,也是一个常识之问,是教育的价值所在,也是学校的核心使命。儿童是有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儿童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如果你以为儿童没有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你一定不懂儿童。儿童的精神世界既是当下教育的重要内涵,也是儿童未来世界的重要源头,因为人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围绕着童年的经历展开的。在这里,童年的经历,最核心的是精神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儿童的精神世界,连接着国家、民族与人类的未来。我们再也不能把儿童的精神世界局限于那些考试分数了,再也不能把儿童的精神世界仅仅囿于就业了。于漪老师在接受《人民教育》访谈时说,“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与就业‘距离远一点,教育的日子要好过得多”[4]。我想,教育好过一点,孩子们就会好过一点,我们的未来才会好过一点。与就业“距离远一点”,不是说教育与就业无关,而是说教育不能太过功利。教育是有功利价值的,但功利价值不是教育的终极关怀。苏霍姆林斯基希望,孩子长大了,无论是一个科学家还是一个最最普通的劳动者,都能将阅读经典作品作为终身的爱好,都能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分数是重要的,能力是重要的,就业也是重要的,但是这一切如果与儿童的精神世界隔离开来,那么教育就会走上歧途,学校就会有成为戕害童心的助纣为虐者的危险。儿童的精神世界,本来就是丰富的,是充满魅力的,是伟大的,蒙台梭利甚至提出了“儿童是成人之父”的著名论断。非常遗憾的是,成人常常会忘记曾经丰富的童年世界,误以为童年是幼稚的、简单的,忽视儿童的无限想象力、无限创造力、无限可能性以及无穷无尽的精力、无与伦比的顽强。所以陶行知先生才会说:“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5]同时,我们又要看到,儿童的精神世界也是脆弱的、易碎的、经不起冲击的,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才会说,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6];“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稚嫩的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加倍呵护”。教育的一切,都应该通往儿童的精神世界,无论是劳动还是体育,无论是阅读还是思维,无论是书本学习还是人际交往,无一例外地都是为了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教育就将南辕北辙,儿童就难有美好的童年,社会就难有美好的未来。

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与丰富儿童的智力生活须臾不可分。儿童只有过一种丰富的智力生活,才会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智力生活是精神世界的丰富源泉。儿童在学校学习,可是这样的学习一定是一种智力生活吗?儿童的智力生活不局限于校园之内,但校园理应是儿童智力生活之所;校园的智力生活也不等同于课堂生活,但课堂无疑是儿童校园智力生活最重要的场所。我一次次走进课堂,寻找儿童智力生活的证据,经常会产生这样的担忧:儿童没有在课堂上过一种饶有兴致的智力生活。学习常常被简单化为做题目,学习过程常常被简单化为回答一个又一个拆碎了的问题。在课堂上,学生没有完整的时间来思考问题,看上去学生的学习总是那样地顺风顺水,稍有困难教师就会替代解决,需要穿越很多困难与错误的真实学习被遮蔽了。我们很难看到课堂上智力活动的气息,听到脑子转动的声音。如果我们狭隘地把儿童智力生活仅仅理解为“解题”“刷题”,把原本充满精神意义的智力活动等同于机械活动,那么,这样的生活无法成为儿童精神世界的甘露。

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首先要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教师之于儿童精神世界的影响,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一个社会,如果教师这个群体都没有了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整个世界都将面临黑暗的危险,这太可怕了!一个灵魂黯淡的人,如何能够站在讲台之前?教师的精神世界与儿童的精神世界是根系相连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才会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精神世界与教师的智力生活也是密不可分的,教师最重要的智力生活就是成为儿童研究者,成尚荣先生说“儿童研究”是教师的“第一专业”[7]。教师的智力生活,其实也是教师的专业生活。教师专业生活的基本内涵,就是研究儿童,就是要琢磨儿童是如何成长的,琢磨儿童是怎样学习的,琢磨儿童之所思所为,琢磨儿童之所喜所忧,琢磨儿童的精神世界;就是要尊重儿童,理解儿童,成就儿童;就是要为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而奋斗,让教师真正成为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使者。教师之研究教材、研究课程,教师之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教师之批改作业、辅导学业,教师之专业活动之一切,教师之智力生活之一切,都是以研究儿童为基础的。教师在研究儿童这项伟大的智力生活中,也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马克斯·范梅南说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8]。教师是迷恋他人成长的人,教师在迷恋他人成长中获得巨大的精神享受,教师的精神世界与儿童的精神世界相互映照,彼此成就,这真是人类关系中最美好、最温暖、最神奇的伟大景观。

四、“不断丰富”的学校生命样态

必须特别说说“不断丰富”这四个字。

“不断丰富”具有一种生命感。我们在描述学校理念、表达学校哲学的时候,常常喜欢把话说满。而“不断丰富”,是一种“未满状态”的表达,这种表达本身就昭示了我们的哲学态度,那就是承认学校的不完满性。学校的不完满性,正是学校之美。因为这种不完满性,学校就可以像泰戈尔所描绘的“这脆薄的杯儿”那样,“你不斷地把它倒空,又不断地以新生命来充满”[9],成为一种生命的样态。学校的生命样态,就是人的生命样态。人在中央,这里的人,就是不完满的人,就是不完满的儿童、不完满的老师,就是儿童和老师不完满的智力生活和精神世界。因为这种不完满,所以就有无限的可能性,学校就会成为一个充满种种美好期待的地方,就会成为超越种种不可能、创造种种可能的地方;反倒是那些自以为是的“完满”,让我们停滞不前,无路可走。

“不断丰富”富有一种动态美。“不断丰富”描绘的是处于互动之中的师生智力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同生共构,是一种生长的状态,而不是结束的状态;是正在进行时,而不是一般过去时;是一种动态的描述,而不是一种静止的、停滞的描述。一切都在长出来,而且是在各种复杂互动中美好生长。这种情形,也许可以用我们为吴江实小教育集团的第五个成员东太湖实验小学撰写的校歌来描述:“长吧长吧,蓬勃生长。金雀高翔,碧草欢长。智力激荡,精神明亮。东太湖畔,万千气象。长啊长啊,蓬勃生长。”“长”就是“不断丰富”的代名词,“长”才有动态之美。

“不断丰富”还有一种召唤性,“不断丰富”是向我们每一个人发出的一种邀约,一种召唤。每一个人都是“不断丰富”这一动景中的一员,一个创造者。应约而来,应召而至,“共煮石头汤”,这是一种美好的状态。我们把“智力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断丰富”写在学校哲学的旗帜上,更期待着我们全体师生把它写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一切需要大家一起“做出来”——最漂亮的哲学如果不是生活哲学,只是文字哲学、书本哲学,那就毫无意义。哲学即“活法”,“智力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断丰富”是我们学校生活的“活法”,是学校生活的柴米油盐,而不是供起来的神,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不是偶一用之的奢侈品。近年来,我们遵循着学校的哲学理解,不断探索学校变革新路径,重订基本制度,再构学校文化,新建教师专业化发展团队,集团与校区呈现出令人欣喜的活力。学校发展逐步走出困境,让我们相信学校哲学的现实力量,把学校建设成“智力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断丰富之地”,看上去,这是私人定制的个性化路径;但本质上,又回归到常识之中、专业之中。“儿童的智力生活”“儿童的精神世界”“教师的智力生活”“教师的精神世界”,是美好教育的“四重奏”,是学校生活每天的“嘉年华”,是学校哲学的生动形态。

参考文献:

[1]周国平.教育的七条箴言[M]//肖川.成为有思想的教师.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32.

[2]陶行知.《乡村教师》宣言[M]//方明.陶行知全集:第2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409.

[3]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22.

[4]余慧娟,任国平.办教育要明晰“根在哪里,走向何方”——访于漪老师[J].人民教育, 2018(24):11-22.

[5]陶行知.小孩不小歌[M]//陶行知.行知诗歌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1:67.

[6]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册)[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98.

[7]成尚荣.儿童研究是教师“第一专业”[N].中国教育报, 2016-04-06(11).

[8]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第2版)[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13.

[9]罗宾德罗那特·泰戈尔.飞鸟集[M].郑振铎,冰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6:65.

School: The Place of Constantly Enriching the Intellectual Life and the Spiritual World

Zhang Jurong

(Wujiang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Group, Suzhou 215200, China)

Abstract: School philosophy comes into being in a specific situation, yet it must return to the common sense and have its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School: the place of constantly enriching the intellectual life and the spiritual world”. It was born in a difficult situation in the process of our school development by researching the reality, history and future of school. The complex connotation of such school-running philosophy accords with the richness of school development, childrens intellectual life, their spiritual life, teachers intellectual life and their spiritual world with a constantly growing dynamic beauty, which has comprised the quartet of school development and the carnival of educational life.

Key words: school philosophy; intellectual life; spiritual world

猜你喜欢

精神世界
揭开“伪装”,直抵真实
故宫乾隆花园的建筑艺术特征
关于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的相关研究
书香阅读 心灵成长
民俗与信仰:探访夯卡苗民的精神世界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当代关照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研究
浅析张爱玲对《金锁记》曹七巧人物形象的塑造
浅论王维、孟浩然、李白、白居易与陶渊明在精神世界的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