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承载力视角下土地利用优化研究
2019-03-16郭尚龙
郭尚龙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重庆 400715
一、生态承载力及土地利用优化的相关概述
生态承载力的定义就是在特定状况下某一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大种群数量。换言之,土地生态承载力可以理解为土地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最大外部干扰的能力。生态承载力是一个生态系统自身具备的一种潜在的修复能力,在自身受到外界环境干扰或者破坏时,在承受外界影响时能够保持自身生态系统的稳定,同时还能够提供相应的服务功能的能力。生态系统都有自身的承载能力,不同的 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不同,生态系统再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时具有自我修复和调节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自我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土地生态系统是一个特殊存在的生态系统,土地生态系统能够提供强有力的服务功能,能够维持数以亿计的生物的生存所必须的能量供应,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土地生态系统的支持,同时,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的生存、发展会对土地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土地生态系统可以通过庞大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来维持系统的稳定,保障资源、环境的正常服务功能,但土地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的干扰或破坏超出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外,土地生态系统就会失去稳定性,就会影响到依赖土地生态系统生存的所有种群。
通常情况下,我们对生态承载力的研究主要应用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估测法、供需平衡法、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法以及生态足迹法等方法。其中,生态足迹法是应用最广泛、最成功的生态承载力评估方法之一。
土地利用优化的定义为:根据土地本身的特殊性以及适应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各种类型的土地进行数量和空间的合理分布,在保证土地生态系统稳定和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通过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利用优化就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设计合理的计算函数,根据要求设定特定的约束条件,再对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并针对计算结果的不同来分析和研究,从而选择出最为有利、效益最大化的土地利用优化方案。通常情况下,对土地利用优化方案进行计算采用的数学算法主要有线性规划法、灰色线性规划法、系统动力学法以及多目标规划法等。
二、生态承载力视角下土地利用优化策略
2.1 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保持土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在过去,人们为了发展经济,大肆掠夺自然资源,同时也不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工作,导致我国的环境持续恶化,尤其是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污染,使得我国水土流失、沙漠化现象严重,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为了保护好土地生态系统,实现土地生态系统的两性循环,就必须要采取退耕还林、退耕还湖战略,国家还应该加大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投资力度,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科研投入,全力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保护好草原植被,从而实现净化环境的目的。
2.2 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实现规划的协调发展
国家应该根据各地的土地生态环境以及土地的性质,科学、合理的规划土地资源,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土地的综合利用紧密结合起来,在保障土地生态系统平衡的前提下,合理的布局土地规划方案,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从而促进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现如今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人口大国,社会、经济要发展,人类的生存需要资源,对土地资源的依赖非常严重,要是完全的保障土地生态系统与土地资源规划的和谐发展着实有些困难,鉴于此,国家必须要针对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尽可能的整个各种土地资源,降低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将土地资源发挥最大价值,实现土地资源规划的协调发展。
2.3 建立并健全土地使用管理制度
土地是人类的共有财产,人们必须要爱护土地,要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国家应该建立完善的土地使用管理制度,明确各种土地类型的产权,对土地的使用权进行严格管理,通过国家调控来发挥土地利用效益。另外,国家还应该针对土地权能进行细化管理,最大限度的实现土地管理的高效化。健全土地价格管理机制,加强对土地买卖的监督管理工作,实行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管理,防止地方政府为了GDP大肆倒卖土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才能实现土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4 加强宏观调控,提升土地利用水平
国家政府和国土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工作,针对城市、农村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科学、合理的规划土地资源,加强对土地资源的宏观调控,划定土地使用红线,统一规划,科学开发,以保护环境为导向,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要合理的调控产业布局,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土地利用的结构进行优化和改善只能够减少对土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提升生态承载力的效果,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国家需要坚定不移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倡节能减排,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资力度,实现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益最大化、影响最小化,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