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大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9-03-16樊继德陆信娟刘灿玉赵永强张碧薇杨峰
樊继德,陆信娟,刘灿玉,赵永强,张碧薇,杨峰
(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徐州,221131)
大蒜(Allium sativumL.)又名蒜头、大蒜头、胡蒜、葫、独蒜、独头蒜。一二年生草本植物,百合科葱属,鳞茎呈扁球形或短圆锥形,外有灰白色或淡棕色膜质鳞皮,内有蒜瓣,轮生于花茎的周围,茎基部盘状,生有须根,每一蒜瓣外包薄膜,剥去薄膜,即见白色、肥厚多汁的鳞片,味辛辣;鳞茎、蒜薹、蒜苗均可食用。我国是世界大蒜重要生产国和供应国,大蒜常年播种面积80万hm2,出口量150万~180万t,出口贸易额26.4亿美元,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蔬菜。
1 产业现状
大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鲜食和加工制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江苏省北部地处我国大蒜种植优势区,是我国三大头蒜主产区之一,常年种植大蒜面积12万hm2,产量256万t,以头蒜为主,薹蒜、苗蒜为辅,头蒜具有个大、皮白、不散头、耐贮藏等优良商品特性,薹蒜早熟性好,成为江苏省重要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实现年出口创汇4.2亿美元,是江苏省创汇额最高的单一农产品,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
1.1 种植区域相对集中,规模稳中有升
2012年以来,受大蒜市场行情影响,江苏省大蒜种植面积稳中有升,由10.2万hm2增加到12万hm2。种植区域相对集中,规模连片区面积达11.7万hm2,主要在江苏徐州、盐城和连云港。形成了以邳州市、铜山区、贾汪区结合部为核心区的头蒜种植区,年种植面积7.31万hm2;以丰县东南部和沛县南部的薹蒜种植区,年种植面积1.01万hm2;以丰县西北部为中心的头蒜种植区,年种植面积1.05万hm2;以盐城射阳、大丰为中心的头薹兼用型种植区,年种植面积2.33万hm2,太仓、东海等其他区域零散种植 0.03万 hm2。
1.2 种植水平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优良
推广了地膜覆盖技术、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合理密植技术、肥水运筹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控技术等,创新种植模式,推广应用大蒜—水稻、大蒜—鲜食毛豆、大蒜—辣椒等高效生产模式,推行标准化管理,颁布制定了《地理标志产品邳州白蒜》《大蒜地膜覆盖栽培及回收技术规程》《无公害大蒜生产技术规程》《大蒜脱毒快繁技术规程》《太仓白蒜生产技术规程》等省、市级地方标准;推动全省大蒜出口基地建设,引导大蒜出口企业建立并运行HACCP、ISO14000、ISO9001、ISO22000 等管理体系;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设农产品出口备案基地,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基地全覆盖。建成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1个、省级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15个,出口大蒜产量和品质得到极大提升,出口的大蒜未出现因产品质量被国外通报的情况。邳州市成为全国第二大优质白蒜生产基地,相继创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1.3 品牌知名度高,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江苏邳州、太仓种植白蒜历史悠久,所产白蒜因“品相好、辣味适中、蒜油含量高、商品性佳”等特点,被誉为白蒜中的上品。“邳州白蒜”以品牌强度791(历史传承、地理人文特征,保护效果、群众认可等方面综合评价),品牌价值达141.53亿元,荣登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第24位;“邳州大蒜”于2016年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太苍白蒜”亦是中国四大白蒜之一。江苏省拥有大蒜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省名牌产品5个、省著名商标3个;徐州黎明食品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基地通过了GAP认证,江苏省大蒜产品在国外的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1.4 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链条逐步完善
依托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邳州市成立大蒜新品种研发中心,不断增强创新;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徐州黎明食品有限公司、徐州市蔬菜研究所等部门联合攻关,围绕品种资源创新、高产稳产生产技术及收储、加工、销售、商业模式创新等产业关键环节,联合攻关,累计育成头蒜新品种5个,集成了地膜覆盖、科学施肥、合理密植、水分运筹管理等技术4项,研发大蒜脆片等系列产品4个,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形式,全产业链支撑了产业发展。
2 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专用品种缺乏,良繁体系不健全
江苏省大蒜种植以头蒜为主,薹蒜、苗蒜为辅,头蒜品种以邳州白蒜为主,虽蒜头大、产量高、适宜出口,但夹瓣数相对较多,不适宜作为大蒜片生产及大蒜素提取等加工用;且随着多年种植,主产区大蒜病害加重,主要为叶枯病、疫病和根腐病,而生产中抗叶枯病、疫病品种缺乏。此外,随着大蒜机械化种植发展的需求,适宜机械化种收的品种也成为未来育种发展方向。受种植习惯及大蒜繁殖系数低的影响,生产中大蒜用种多为自家留种,虽然育成了徐蒜917等系列高产头蒜品种,但因没有专门从事大蒜良种繁育的企业,导致优良大蒜品种推广速度慢,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2.2 绿色环保生产技术缺乏,转型升级难度大
一是可降解(回收)地膜覆盖应用少,大量残留地膜破坏土壤结构、为害大蒜正常生长发育并造成减产,进而影响农业环境;二是水分管理方式严重滞后,生产中较多种植户依靠自然降雨补充水分,在严重干旱时仍采用大水漫灌,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少,大蒜产量潜力没有完全发挥;三是农民盲目施肥现象严重,养分投入不平衡。大蒜整个生育期对氮钾的需求量较大,对钾素营养较为敏感,但是目前生产中农民习惯重施氮肥或氮磷肥,不施或很少施用钾肥和有机肥,造成土壤养分失调、地力下降、肥料利用率不高,不仅增加了种植成本,而且导致“二次生长”“面包蒜”等生理病害,产量和品质下降,影响蒜农的收益;四是机械化应用程度低,仅限于机械整地,而播种、收获机械应用少,不足2%。
2.3 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不健全,质量不统一
目前,江苏省大蒜种植区域相对集中,但以农户自家经营管理为主,管理措施不统一。且江苏省作为大蒜出口大省,尚未制订出与国际接轨的生产标准及各类各级产品的标准,生产中一味追求高产量,盲目使用农药、化肥情况时有发生,导致质量不统一。
2.4 产品类型单一,深加工技术应用少
我国大蒜加工产品以初加工产品为主,产品有蒜粉、蒜片、蒜泥、蒜米、糖醋蒜、盐渍蒜、大蒜脆片等,而以大蒜功能性物质为主的产品较少。以大蒜素、蒜油、蒜氨酸、大蒜多糖、抗氧化活性物质等为主要功能成分,经二次加工形成的产品,涉及保健食品、饮料、酒、调味食品、医药产品、化妆品、饲料等,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3 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促进品种改良及应用
大蒜为无性繁殖作物,品种保护难度大,因此从事大蒜研究、创新和开发应用的科研单位和公司少,建议建立公益性种业研发平台,长期保存、创新和应用大蒜种质资源,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加大对大蒜品种选育的科技投入,选育抗病、适宜机械化种植、加工的专用品种,依托现有大蒜种植基地,开展良种繁育基地和体系建设,规范大蒜种源,推动育成品种的推广应用。
3.2 改善大蒜种植条件,加快新技术应用
一是要通过强制回收和减量替代工程,加快可降解(回收)地膜覆盖应用;二是研究大蒜需水规律,研发适宜大蒜生产田的节水灌溉机械和模式,同时结合需肥规律研究,实现水肥一体化,提高水分、肥料利用率;三是针对当前主产区大蒜以农户自家种植经营的特点,田块小,不适宜大型机械应用,应加大小型播种、收获机械的研发应用。通过新技术的创新应用,提升江苏省大蒜绿色、高效种植水平。
3.3 严控质量,推动全过程标准化体系建设
发挥产地集中优势,逐步推行大蒜生产标准化,按照HACCP和ISO的标准建立标准化的生产体系、质控体系和监管体系,使之与绿色、有机和无公害认证相结合,更新或建立健全种子生产规范、农药使用规范、仓储规范等,通过企业生产基地加以推广,最终有效提升我省大蒜的品质。通过完善的体系保证产品质量,为进军国际高端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3.4 增强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大蒜精深加工产品比保鲜大蒜、蒜粉、蒜片及腌渍大蒜等初级农产品有更高的附加值,而黑蒜产品的附加值比保鲜大蒜高出7~10倍。大蒜具有重要的保健价值,其深加工产品可用于制药、食品加工、保健品和添加剂等,引进创新大蒜深加工技术,加快高附加值产品的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大蒜素、大蒜胶囊等制品的加工出口,最大限度实现大蒜的实用价值,进而提高蒜农的种植效益。同时江苏省大蒜种植规模大、历史久、产值高,在品牌宣传、推广和三产融合方面,除借助展销会、大蒜节等形式,应加强与地方文化在历史、文学、古今人物、民俗餐饮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实现“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的三链重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