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霍尔顿
2019-03-16冬雪中流
文/冬雪中流
教师品读
/名片夹/
冬雪中流,又名冬雪,儿童文学作家,《相声作文教案》系列品牌创始人。著有少儿长篇小说《神秘的白岛》(安徽教育出版社);传记《安徒生》(海南出版社)、《莎士比亚》《华盛顿》(云南晨光出版社);点评欣赏本《中外幽默诗歌精品》(湖北教育出版社);画本《月亮神宫》等书。另有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羊城晚报》《儿童文学》《北京文学》《中外童话画刊》等报刊。
我叫住邻居的小孩子说:“你等下,我送你点东西。”他已经上了半年一年级,可以读书了。他站在我身边,盯着我的手,眼里晶亮的光点闪了几闪,充满期待。我转身寻遍书架,精心挑选他可能理解、能够读懂的童话、小书、杂志等,想送给这个孩子。我想,一本书、一个故事、一句话,也许会让他的人生从此亮堂起来。
我说,我要送给你书看。出我意料,这个7岁的孩子确定我手里拿的真是书后,突然挥手跑开,并大声说:“我不喜欢读书!”那一瞬间,我承认我被突如其来的结果惊呆。
立时,一幅幅图画在我眼前弥漫开来,翻墙、游戏、打架等系列事件汹涌而来……这是“我”想象出来的景象。原来,想象可怕,没有约束的想象,比“杞人忧天”和“臆测”更可怕。
我想,这个孩子也许会喜欢《麦田守望者》这本书,可以在书里面找到自己的榜样和影子。因为书里有个小青年,叫“霍尔顿”,不喜欢读书,事出有因。
霍尔顿出走了,咳!短短的几天几夜,事件记录在《麦田守望者》里。“霍尔顿出走事件”使美国作家塞林格功成名就,塞林格笔下的这个人物,矛盾与希望共存。作家让霍尔顿在“对与错”之间选择,这使书写者和书中主人公共同经历内心纠结,使主人公行为关系重重叠叠,引起读者的深层思考,“青少年现象”是否能够约束和指引。
现实中,很多人都会用“想象”来安慰或者恐吓自己,像我。
人性里始终具有宽容、忍让的特点,尤其喜欢“恩赐”。这实际上是“盖闻两害相较,则取其轻”的“退一步”。动物延续后代遵从的是自然法则,而人类不但遵从自然,还要遵从全人类的公共法则。这样说来,旧的规矩打破,新的规矩没有建立之时,就会是“故事和事故”发酵的温床。
现在,回到本文开头,那7岁的邻家小少年,跟《麦田守望者》里的16岁小青年只有年龄上的九年之距,可“不喜欢读书”的“坚决性”出奇一致。难道古今中外,人性相近,同类者总会前仆后继?
咳,霍尔顿,滚回学校去。
尽管中国古语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人要分层分类,可以“预测”。但是,时代变化,人心也在变化着,今天不读书不代表明天不读书。只要心里希望不灭,正确的思想还残存,就会希望无限。于是,塞林格在书中反复出现“守望”情节,作为底线,他在等霍尔顿回到学校,继续在读书的年龄里好好读书。
谁说不读书的孩子就没有辉煌的未来?行行出状元。
世界格局、自然进化都以适应为前提,有不变也有微调。每一次风吹草动,都会激起人海的千变万化,浪花朵朵。改变必然有取舍,有代价。鼓吹有鼓吹的号角,可这号角的出口,不能总是永远对着别人。在这个前提下,人类世界应该从“局部到全部”开始,最终替换出《麦田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