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五心”级措施预防学生离家出走
2019-03-15姚毅然欧远见罗强华
姚毅然 欧远见 罗强华
〔摘要〕 学生离家出走给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都带来很大的困扰和不良影响。学生离家出走的原因很多,归根结底是学生的心理上出现了问题。要解决学生离家出走的问题,家长和学校要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共同解决,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习惯和行事风格,用“诚心”“爱心”“细心”“耐心”和“齐心”这“五心”级的措施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学生离家出走问题。
〔关键词〕家校合作;离家出走;学生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1-0067-03
学生离家出走让家长和教师担惊受怕,寝食难安,给家庭带来了很多的困扰和痛苦,给学校增添了很大的管理难度和不良影响,给社会埋下了一些不稳定的隐患因子。
根据调查和研究发现,离家出走的学生以中小学生居多,他们大都性格内向、孤僻、偏激、倔强,有的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心理敏感而脆弱,遇事悲观,抗挫折能力和适应能力弱。来自家长和老师的严格管教、同学的欺凌和矛盾、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家庭的变故以及社会和网络上的诱惑等因素往往是学生离家出走的导火线,一触即发。
对于学生离家出走现象,家长和学校要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共同解决,可以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思维习惯和行事风格,用“五心”级的措施有效地预防和解决该问题。
一、用“诚心”赢得学生的信任
有人曾说,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诚挚是架通心灵的桥梁。教育要走进学生的心灵。离家出走的学生因为自身性格的原因,往往人际关系紧张,不轻易相信他人,遇事少寻求他人的帮助,我行我素。教师要放下自己的师道尊严,用一颗诚心与学生平等地交往,以心换心,用真诚去打动学生,赢得他们的信任,与他们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这样,当学生产生烦恼时,会主动向老师倾诉,释放自己的压力并寻求老师的指引;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会想到找老师帮忙解决问题。这样,教师就可以及早且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一些可能离家出走学生的状况,再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学生排忧解难,进行正面引导,从而有效避免学生离家出走。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因人制宜。可以主动找学生谈心,也可以通过写信或写周记来倾诉衷肠,还可以通过网络社交软件进行实时交流。家长也要经常与孩子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随时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适当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和家长一定要信守承诺,保护好孩子的隐私和自尊,不相互告状,不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做一个真正值得学生永久信赖的人。
二、用“爱心”温暖学生的心田
陶行知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爱是伟大的教育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人的高层次的需要,远比其他低层次需要更能触动人的心灵。因此,爱是教育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离家出走的学生大都很少感受到爱或者缺乏关爱,他们性格内向、敏感、自尊心强、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弱,特别是一些留守儿童和离异家庭的孩子尤其明显。教师要用一颗火热的心去关心和爱护他们,尽量关注到更多的学生,特别是缺乏关爱的问题学生。从生活、学习和思想等多方面去鼓励并引导他们克服困难,肯定他们取得的进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想法让所有的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问候或者一个小礼物都能使学生的心里感到温暖。
案例:学生丁某的父亲重男轻女的思想非常严重,她上面有两个姐姐,下面是一个弟弟。父亲对弟弟宠爱有加,对她却不够关心。她穿的是两个姐姐穿过的衣服,时常还因为弟弟而遭受父亲的打骂。这使得她性格内向、孤僻,非常讨厌这个家,特别讨厌他的弟弟和父亲。一次,她在周记里面流露出想离家出走的想法。班主任发现后,及时对其进行疏导,开玩笑地说要收她做干女儿,并在后来的学习生活中,对她多了一些关注,时常有意无意地关心和帮助她。同时,班主任还与丁某的父亲进行沟通,委婉地指出其中的问题,善意而诚恳地给出了建议。父亲逐渐改变了对女儿的态度。慢慢地,丁某变得开朗了,成绩也取得了进步。
家长要多花时间陪孩子,常和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在给予孩子物质生活保证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孩子内心的需求。例如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对他们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肯定、鼓励、理解和支持。即使是批评孩子,也要考虑方式方法,委婉实施,想法让孩子明白批评也是一种爱。
当孩子幸福地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家长满满的爱,认为学校和家成为心中的乐园后,自然就不会离家出走。但是,爱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也不是强迫的灌输,教师和家长要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去爱他们,不让他们被爱得难受。同时还要注意,爱要有度,不能溺爱、纵容孩子,孩子对教师和家长要有必要的敬畏之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对孩子深沉的爱是兼有父母亲昵的温存和睿智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三、用“细心”捕捉学生的心迹
打算离家出走的学生大都会有前兆,会出现一些异常反应,如情绪突然变得低落或激动,说一些反常的话或做一些反常的事。只要教师和家长足够细心,就会从他们的神情、言談和举止中及时发现端倪。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心细如发、明察秋毫,从一些细节及早洞察学生存在的问题,把事情解决于萌芽状态。
案例:学生王某家庭贫寒,父母时常闹矛盾,父亲微薄的收入勉强能够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王某受此影响,性格变得敏感而多虑,遇事悲观。在初一下学期临近开学时,王某的生活费还没有着落,她觉得自己成了父母的负担,生活无望,遂离家出走,后来一时想不开竟跳桥自杀了。事后,家长和同学发现,她在出事前,就在日记里面写出了想离家出走和自杀的想法,自杀前还在QQ群里面写下“我要离开大家了!”的话语。如果她的家人、同学和老师足够细心,事先能够从她的言行中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就不会发生悲剧了。一个花季少女就这样离去了,令人惋惜不已。
近年来,有些离家出走逐渐向隐蔽化和群体化转化,甚至是有组织有预谋的离家出走。教师和家长要广开言路,通过多种渠道掌握问题线索,及时掌握学生动向。对于一些特别顽固的问题学生,教师可以选派专人随时随地盯防,及时报告。家长要多与教师和孩子的同学交流,向他们了解关于自己孩子的情况。这样,当学生有异常表现时,教师和家长会提早得知,相互提醒,并能及时采取措施,共同防范。
此外,家长平时要多关注孩子,掌握孩子的心理状况、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对他们进行适当的疏导和正面教育,增强他们的承受能力,教会他们应对的技能。必要时,家长可以向老师请教,共商对策。一些特别的时间段,如开学后、考试前后和青春叛逆期等是学生出走的高峰期,教师和家长也要细心关注,防患于未然。
四、用“耐心”融化学生的顽疾
富兰克林曾说:“有耐心的人,能得到他所期望的。”教育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不要寄希望于三言两语或者一两次帮助就能教育好一个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心智不够成熟,更是如此。教师要从问题学生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仔细寻找其离家出走的真正原因,思索对策,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授之以法,有效且巧妙地解决问题。对于顽固的重点问题学生,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不厌其烦,耐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疏导。一次教育不行,就两次或者三次,一种方法不行,就换一种方式再进行,直到冰山被融化为止。教师要对所有学生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對于已经离家出走过或有出走念头的孩子,教师和家长千万不能指责、打骂和恐吓,也不能妥协迁就,要想法了解孩子离家出走的真实原因,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不然,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出走的频率和回来的难度会逐渐增加,后果会更加严重。可以通过对他本人或其他出走事件加以中肯的分析和正确的引导,进行后果教育,使其认识到离家出走会生活无保障,风餐露宿,甚至乞讨度日,违法犯罪,遭受伤害。这种肉体的摧残和精神的折磨使蒙受损失的只有自己和家人。在充分沟通之后,教师或家长要对出走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惩戒,以儆效尤。此外,教师在班级中要做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决不能歧视他们,要避免来自其他同学的嘲笑和效尤等带来的二次危害。
同时,学校应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教给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法,特别是为人处世和与人交往的技能。例如:预防社会和网络诈骗及伤害,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学会保护自己;进行挫折教育,引导学生勇于面对现实,学会在逆境中生存,充满自信,变得坚强;展开学习目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愉悦身心;进行感恩教育,教育学生要孝敬、体谅父母,爱护自己;教育学生正视各种矛盾和压力,多与老师、家长和学生沟通,消除误会和矛盾,学会大度与宽容;对学生的爱好和价值取向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明辨是非,不跟风盲从。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成立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利用心理技术为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这样,通过教育使学生意识到,离家出走是一种极其错误和危险的行为,并不能解决问题和摆脱困境,还有很多更好的解决途径,为了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现在要多学习知识,培养各种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五、家校“齐心”,共同呵护学生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的目标。家庭和学校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孩子之所以会离家出走,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育不力有关。一些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自己只要管好孩子的吃穿就行。为了有效地预防学生离家出走问题,学校和家庭要相互配合、相互提醒、齐心协力,共同商定教育措施和办法,做到家校共育,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开心学习和生活,不再离家出走。例如:家长和学校可以利用电话、网络、家长会、家访和家长委员会等渠道加强家校联系,相互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况。学校可以制作家校联系卡,学校给家长指出家校共育的重要性,给出善意的提醒和中肯的建议;家长也可以在卡上给学校提出反馈意见或自己的要求和建议,让孩子再带回学校,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为家长和教师举办与家校共育相关的讲座或成立家长学校,从思想、理论和方法上进行指导,让家长和教师用科学、高效的方法来管教孩子。
案例:学生栗某是家中的独子,深受全家人的宠爱,性格倔强、争强好胜、我行我素。小学时,他就是“校霸”式的人。进入初中后,先还有所收敛,慢慢地就显现出本来面目。后来,他迷恋上网络游戏,家长和老师多次对其进行教育,甚至惩罚,但收效甚微。一次,他竟偷家里的钱出去上网,家长发现后狠狠地把他打了一顿。栗某便和网友密谋,离家出走了。家长和学校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后来还是派出所通过技术手段才找到。回家后,家长对其失去了信心,不闻不问;班主任对其进行了说服教育;同学中有的视其为英雄,有的却时常调侃他。没过多久,他又离家出走了,这次还带走了两个同学。又经过一番找寻,再次把他们找回来了。班主任与家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向家长指出溺爱孩子的危害,对家长的教育方式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并决定相互配合,共同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老师和家长结合这两次出走的经历,帮栗某分析并讲明离家出走的危害,特别是对其本人的害处,使其心生恐惧;讲述家人对他的付出和期望以及他给家人带来的痛苦,明白家人对他的爱和良苦用心,从亲情的角度去感化他,对其进行感恩教育。他喜欢美术,便以此为突破口,想法把他的兴趣慢慢地转移到学习上来,并引导他在家长的监管下适度地上网,并逐渐减少上网时间。同时,班主任以此为契机在班上开展主题班会,让全班学生意识到离家出走的害处,学会有效地调整心态、与人相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每隔一段时间,老师和家长还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相互提醒和建议。经过近一学期的努力,栗某终于得到好转。其中的辛酸、艰难和悲喜真是难以形容。
总之,只要家庭、学校和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关注青少年的成长,为其营造一个良好而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用“五心”级措施来预防学生离家出走,解决学生离家出走问题将指日可待。
注: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基础教育阶段家校共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初中生心理与家校共育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课题批准号1627100009A)。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蜀渝东中学,重庆,404600)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