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采访抗战老兵刘渊
2019-03-15龚玉和
龚玉和
从2015年至2018年上半年,我受浙江黄埔军校同学会委托,采访抗战老兵,前后共采访40多人。他们各有遭遇,各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每位老兵一生的甜酸苦辣,无不映照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有一位黄埔军校同学会干部讶异地问我:“你60多岁了,仍在学校教书,又要在外地采访,东奔西跑,吃得消吗?”
我说:“我很感激黄埔军校同学会为我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将抗战老人非凡的经历写下来,也许,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会成为我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这些作品也会成为我最感骄傲的创作文字。”
“寻访抗战老兵”是2015年为迎接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而启动的,这些抗战老兵如果抗战胜利时只有20岁,如今也已90高龄。为此,我自始至终有一种责任感,那段历史如不抢救,或许就永远消失了。
采访抗战老兵,写下他们的回忆,真实地记录他们的经历,不是编小说,不是记录坊间传闻,更不是凭空想象,而是一段段有血有肉的人生记载。老兵代表了一代人走过的曲折道路,或许,对于生长在和平年代的人来说,他们的经历是无从想象的,其中的甜酸苦辣、艰难坎坷,都会给人以启迪,也给人警示。只有牢记历史,才不会重蹈覆辙,才能开创更美好的未来。这也是我这几年采访过程中始终抱持的心态。
我的第一位采访对象是浙江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刘渊。
刘渊1920年生于天津,14岁考取福建马尾海军官校,学制长达8年,可惜的是,在马尾只学了3年多。到了1937年,日军发动了侵华战争,东南沿海地区相继沦陷,处于福建沿海的马尾海军官校首当其冲投入抗战。
他说,抗战前夕,中国海军总共只有57艘军舰,吨位5.6239万吨,不及日军的1/25,而且多半是逾龄旧舰。由此,很快就失去制海权,根本不能御敌于国门之外。人们清楚地意识到,马尾海校培养的人才,正是保家卫国急需的海军军官。日本人正是依靠坚船利炮,才敢于对我国发动全面的侵略战争,他们不仅企图消灭我军的战舰,更想消灭中国海军的后备力量——马尾海校的师生。在日军的大举进攻面前,为了保存海军后备力量,学校只好先迁往湖南湘潭,再迁往贵州的桐梓。要知道,无论是湘潭还是桐梓,都是远离大海的内陆地区,对于海军官校师生来说,在远离大海的地方学习海洋军事技术,是一件多么无奈的事!也许,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学习航海技术,在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吧。
刘会长回忆说,教务长周伯焘时时对他们说:“国家防务的第一生命线,就是漫长的海岸,只有制敌于未发,方能保境安民。”
马尾海军学校是一所专门培养海军军官的学校,多数抗战时期的海军骨干都出自这所学校。在整个抗战中,中国海军也是最悲壮的一个兵种。中国海军船舰实力远逊于日军,在抗战初期,海军几乎拼光了全部舰艇。尤其是八一三淞沪战役打响,海军主力布防江阴,在长江入海口上只有一艘永健号炮舰。而永健号也在1937年8月15日被日军击沉。国家海防门户洞开,长江口的海军力量已经成为空白。日军以出云号巡洋舰为首的舰队,轻易地控制了长江口。日舰在中国的水域耀武扬威,不断以其装备的重炮轰击中国守军,支援日军的进攻。在现代战争中,制海权、制空权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日本军舰在我国的领海上横冲直撞,不可一世,全国军民倍感愤慨,马尾海军官校师生,义愤填膺,纷纷请缨,要求上前线杀敌卫国。
刘渊也参与了抗击日军的战斗,在那段日子,他担任长江海军江防炮台少尉台员,参与并且目睹了那场空前惨烈的战斗。虽然中国空军奋勇出击,连续轰炸日军旗舰出云号,无奈出云号是一艘排水量达万吨的巨舰,并加装了大量防空火炮,船甲坚固。尽管中国空军多次命中出云号,但仍不能将其击沉。
刘渊说:“近年来,日本右翼分子将新下水的一艘军艘,再次命名为‘出云号,勾起了中国人的那段惨痛记忆。中国只有自立自强,建设強大的海军,才不会被人欺负,才能自立于强国之林。”
刘渊谈到后来的经历,说道:“1944年,我从桐梓海军学校第8期航海科毕业,考取了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攻读‘武器自动控制专业。1948年,我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毕业,英国人将一艘军舰赠送给我国,就是重庆号巡洋舰。重庆号由英国启程驶往上海,这是一艘当时我国最大、最现代化的船舰。我被任命为枪炮大副,随同军舰驶回上海。”
1949年2月25日,重庆号在上海吴淞口宣告起义,加入到人民解放军的行列,随即,重庆号经烟台解放区驶抵东北的葫芦岛。
根据军委命令,东北创立了人民海军的第一所海军学校——安东海军学校。刘渊担任了安东海校的第一任航海主任。
1950年,人民海军快艇学校在青岛成立,刘渊担任海军快艇学校的业务主任。1955年,大连海军学院成立,刘渊被任命为主任教员,授少校军衔。
1958年,刘渊转业到杭州,与同事们一起创建浙江交通学校,先后担任教务主任、校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刘渊说:“我两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国际文化交流协会副理事长、省参事室参事等职。时至今日,我仍有许多同学、同事或学生定居在海外或台湾,台湾同学中有些人曾经身居要职。在交往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的爱国之心、思乡之情。我由衷地希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两岸同胞早日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