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存科学底色,绘以人文情态

2019-03-15郭芷汝

神州·中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底色科学技术人文

要想使科学技术人道化,唯一的方法就是向它注入一点历史精神,及崇尚过去的精神,崇尚世世代代一切良好意愿的见证人的精神。不论科学多么抽象,它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本质上都与人道,人性有关。

——薩顿

作为高中理科生,我们每天都在与科学技术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我们追随历史发展了解到孟德尔八年探索遗传定律及人类的遗传信息如何传递,我们透过宏观现象看到分子原子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我们借助理论模型知晓电磁场中粒子的运动及变化规律……通过学习课本知识,我们被引入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充满科学理性与自然智慧的世界。

而我们大多数学生,只是将这些知识作为学习理论以及考试内容,我们也许能解决复杂的遗传图解,辨析细胞成分的功能与成分,进行复杂的天体运转计算等知识问题,但我们也只停留在这里。我们知道染色体变异原理却不知道性染色体变异的人群他们精神上的自我性别认同与性别归属;我们知道癌细胞攻击人体细胞的过程却未继续了解我们如何才能克服这场死亡来减轻众多家庭的痛苦;我们掌握多种物质的反应却未继续思考它们可以如何应用与发展来为人类谋福祉。也就是说,我们也许会梳理知识,处理习题,但我们没有进一步思考:我们学习这些科学理论是为了什么?它们对我们的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它们能怎样改善人类生活?

科技是人作为主体在实践中运作的客体,以达到某种实践目的所运作的手段与工具,它更多涉及的只是“原理是什么”“如何去做”的问题,而人文精神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的象征与体现,它是会解决人类自身于客观世界“应该如何”“应当是”等问题的思维与行动指南。而两者并非对立存在。科技更多是在增进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的协调性,人文情态更多是为科技发展提供伦理道德基础。

作为中学生,对我们而言,在科学技术及人文情怀之间的平衡既是在学科知识与生命质量之间的平衡;学有余力同时,应将知识层面的理解上升到人文修养层面。例如:对前辈的科学精神的尊敬与领悟,对理论之后的客观实践作进一步思考,对客观世界仍存的问题有以科学为基础的人文关怀。而这些也正是未来对我们青年的期待,做综合性人才,全面发展,存科学技术的底色,以人文精神——对人类的责任感、对世界发展的使命感来实现自我的更高价值。

真理与发明的出现往往需要经历多次失败与挫折,而这些经历都要求我们传承科学先驱的精神。我们熟悉的居里夫妇提取放射性镭元素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与艰苦的提炼工作;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失去了一只耳朵的听力,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更是经历了许多次爆炸。我们能在他们的发明与创造之下得到的不仅仅是光明与强大的武器,还有从他们日复一日的实验中得到他们伟大的科学精神内在与为了人类发展而付以十年如一日的努力的责任感,为科学献身的无私精神。前段时间红极一时的《无问西东》里让我潸然的,是陈鹏——远赴大西北研制原子弹,为新中国核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的理工男,在大西北茫茫大漠中前进的背影。他在荒漠的星空下,也在理想的星辰下,将人生立意提升到广阔的原野上,熠熠生辉,生生不息。

支撑我们十年寒窗刻苦学习的理由,不应是为了更高的成绩与更好看的分数;我们奋斗的终点,不应只是一个好的大学和高薪的就业。是还有那么多贫穷,那么多置人于死地的疾病,那么多破坏环境的污染亟待我们深研解决方案。鲁迅先生曾说过:“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科技青年,我们正需抱以对世界、对未来负责的人文关怀,刻苦专研科学技术,注重理论的学习同时也注重其应用、实践价值;开创研发的过程中不忘对生命负责、对人类命运负责的初心。

如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一代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希望我们中学理科学生能有所担当、有所仰望地学习科学理论,存科学技术的底色而又有人文关怀的精神色彩,在未来做对社会、对人类有利的科学人才。

作者简介:郭芷汝(2001.7.31)女,籍贯:四川省峨眉山市,学校:成都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底色科学技术人文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永恒的底色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底色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