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在新经委十年

2019-03-15袁宝华

百年潮 2019年2期
关键词:质量管理工作

新经委十年

1978年3月,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恢复经委的决议,并任命康世恩为副总理兼国家经委主任,中共中央任命康为党组书记,我任副书记、常务副主任。

组建新经委首要的事,就是要尽快组成一批熟悉业务的干部队伍。除计委生产组外,还从国务院钢铁领导小组办公室、经委“五七干校”调回一些人,分别组成办公厅(同计委一起)、调查研究室、工业学大庆办公室、支援农业办公室、生产综合局、生产调度局、轻工业局、交通局、燃料动力局、重工局、机械局、技术局等职能局室。干部编制350人。组建初期,副主任还有马仪、徐良图、郭洪涛、岳志坚、薛仁宗、周凤鸣、邱纯甫。委员有张彦宁、赵荫华、张雁翔、郝一军、刘昆等。

新经委组建后,主要任务除了组织工交生产,完成国家年度计划,搞好挖潜、革新、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外,主要是继续抓整顿、抓企业管理、抓学大庆。我在这段时间按照李先念的意见,带着经济代表团先后访问日本、访问美国,1980年还访问了西欧。每次都在一个月左右,对这件事,康世恩都积极支持。工作上康世恩对我们很放手。对老经委的几位老副主任郭洪涛、周仲英、王逢原等,他都很尊重。

遗憾的是,我们共事仅两年多,1980年10月他因病休息,以后和余秋里一起调离了计委、经委。而我又恰恰此时因刚刚做完胆囊手术,在广东疗养。他们调走的事,是我回京后先念同我讲了他们的情况才知道的。

1981年1月,康世恩辞去经委主任,3月我被任命为经委主任。直到1982年5月底“大”经委成立,我担任经委主任不到一年半时间。这时经委的工作一分为三,除经委外,又成立了国家能源委和国家机械委。余秋里辞去计委主任改兼能源委主任,康世恩兼能源委第一副主任并兼石油部长。能源委分管煤、电、油三个部。薄一波副总理兼机械委主任,调三机部吕东部长做第一副主任,分管几个机械部。当时有记者问我新成立两委后经委的分工范围,我说是“半个”工交办。因为冶金、化工、建材、铁路、交通、邮电、轻工、纺织部仍归经委口。经委还是经济管理的综合机构,机械委和能源委是专业综合机构,也就是说两委行业管辖的工作,经委可以不具体过问,但涉及国民经济综合问题时,还是由经委负责。

中国经济代表团在日本的工厂、车间、研究院所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日本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图为1978 年11 月代表团到日本原子能发电所调研时,所长铃木先生(前排左三)率员工迎接袁宝华(前排左二)一行

在这段时间里,尽管经委工作范围缩小了一半,但局(室)设置和干部队伍基本没有变化。每年开一次全国工交会议,这是“文化大革命”前一波兼任经委主任时立下的惯例,不过那时叫全国工业书记会议,康世恩任主任时期改为工交会议。1979年在成都召开了第一次工交会议,1980年在南京召开了第二次工交会议。1981年我在上海主持召开了第三次工交会议。虽然康世恩离开了经委,但经委和计委的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的。这时计委主任由姚依林副总理兼,宋平、柴树藩是副主任,都是熟人,彼此互动也多,合作得比较好。

这期间我的工作除经委这一块外,国务院要我还兼管了几件事:一是安全生产工作。我兼全国安全生产委员会第一副主任,除每年召开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外,日常也用了我不少精力。这项工作同生产管理领导责任制密切相关,抓生产,抓管理,必须抓安全,强调“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二是国务院成立清仓核资扭亏增盈领导小组,由经委和财政部负责清仓查库、压缩库存物资。我是这个领导小组两个负责人之一。因为这时的国家物资总局归口在经委,总局局长李开信“文化大革命”前是经委副主任,也是老熟人。这件事涉及部门多,协调难度也很大,但由于人熟,做起来还算比较顺手。三是中央决定成立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我是主任,办事机构设在经委。四是受国务院委托,帮助唐克协调冶金部一些事。这事之所以交给我,不光是冶金归口在经委,还因为我是冶金部出来的人,对冶金部几十年的人事关系知道一些。唐克又是我的老朋友,我们在东北解放战争期间都曾在乾安工作过,彼此熟悉。1981年至1982年这几件事占我很多工作时间。

1982年初,中央政治局在小平主持下討论中央机构的精简问题。在这次精简中,提出重组国家经委,取消机械委、能源委、建委、农委和国务院财贸小组,合并重建国家经委。重建的国家经委集工交、基本建设(不久又分离出去)、农业、财贸于一体。这是名副其实的国家经济委员会,一些人说它是“大”经委。由国务委员张劲夫兼经委党组书记、主任,这么多单位合在一起,当时最大的困难是上述部门原领导干部的安排。因为六个单位仅部级干部就有二三十位,怎么安排都是难题。最后决定由吕东、我和原财贸小组组长王磊三人为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马仪为副主任,原农委主任李瑞山、原经委副主任郭洪涛、原机械委副主任张明远、原国务院财贸小组副组长史立德为顾问。因王磊一再坚持辞去副主任,改任顾问,这时原甘肃省委书记冯纪新来经委,这样经委的顾问就有六位。田纪云为党组成员兼秘书长(上任不久就到国务院任职)。其他同志,有的离退休,有的另有任用。

张劲夫早年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是新四军老干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华东财办副主任,后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兼国家科委副主任,曾参与组织“两弹一星”试制的领导工作,工作能力强,“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靠边站”。1977年我参加国务院召开的务虚会时,他的发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劲夫还先后担任过财政部长,国务院副秘书长,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省长。安徽人对他的工作评价很高。新组建的“大”经委,他来兼任“一把手”是合适的人选。当时干部安排困难很大,思想也比较混乱,他沉着应对,硬是把整个局面安定下来了。1983年7月,中央调劲夫去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工作,任命吕东为国家经委党组书记、主任。

1988年4月,计委、经委合并。生产综合、技术改造、质量等局归到计委;企业管理、经济法规等局归到了体改委;职教办归到了劳动部。

从1978年3月5日新经委成立到1988年4月计经委合并,新经委存在整10年。“文化大革命”前的老经委是1956年5月成立的,到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撤销,也是整整10年。新老经委共计20年。

我从1960年9月到老经委,到1988年4月新经委结束,有幸在新老经委工作16年,如果包括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计委生产组在内,我50多年的经济工作生涯中,风风雨雨,耳闻目睹,多半是在国民经济综合部门度过的,见证了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有那“文化大革命”十年的无序经济。新老经委(包括生产组)在不同时期都做了不可替代的工作。

“文化大革命”前,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下,历经“反右派”、“反右倾”、“大跃进”、三年调整等历史事件。国家经委在寻求新中国工业发展方向、发展道路的重要时期,组织了“企业下放”、“发展地方工业”、“以钢为纲”的工业跃进、“企业大协作”、“增产节约运动”、“调整企业隶属关系”、“推动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清理企业拖欠货款”、“制定和试行工业七十条”、“试办托拉斯”、“工业学大庆”和协调调度工业交通生产、支援农业,以及组织推动全国工业交通企业学习解放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等重要工作,为当好党中央、国务院的“参谋部”,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组作为国家经济特殊发展时期的指挥机构,在同林彪和“四人帮”干扰反干扰的斗争中,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齐心协力,团结战斗,兢兢业业埋头工作,千方百计为工矿企业、交通运输排忧解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文化大革命”对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的冲击,保持了经济的适度增长,使一些部门和工交企业有新的进步,为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文化大革命”后,新经委在重建生产秩序,恢复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恢复工业学大庆活动、普及大庆式企业,贯彻实施“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新八字方针,调整企业领导班子,在通过“双补”活动提高员工政治、技术素质等方面,在组织工业、交通年度生产计划实施进行老企业挖潜、革新、改造和技术革新、新技术推广方面,在按专业化协作的原则进行工业整顿,组织有关部门为国民经济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组织开展工业支援农业方面,在协同工交各部门和省市区抓好工交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的革命化建设等方面,都认真履行了国务院赋予的职责,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新经委在经济体制改革中集中力量抓了企业整顿和企业改革,整顿劳动组织、财经纪律,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业交通、基建和财贸企业推行经济责任制。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为全面推行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新经委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以扩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改革试点,对企业放权让利,使企业从过去没有任何经营自主权,没有自身经济利益,转变成为拥有一定限度的经营自主权和一定比例的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在贯彻以法治理经济,建立国家经济立法,特别是赋予企业独立的法人地位,实现政企分开方面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得到广大企业的赞许,受到职工的欢迎。

在适当调整和稳定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关系条件下,新经委探索了对企业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的改革。在一些企业试点股份制,在小企业试行租赁制等,普遍推行承包制,使企业逐步转为眼睛向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挖掘内部潜力。同时,新经委还推行了一系列企业内部配套改革。例如: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和任期目标制;改革企业组织机构,使之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干部委任制为干部聘任制,试行招标选拔经营者;改革劳动制度,实行劳动合同制,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逐步开展了优化劳动组合;改革工资制度,实行工资总额和经济效益挂钩,职工个人收入与劳动贡献相联系,使按劳分配的方式多样化。这些改革使企业经营管理有了明显加强和改善,管理现代化得到进一步发展,企业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在改革中,新经委还对企业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包括企业承包企业,企业兼并企业,发展横向联合,组建企业集团等,还成立了发挥政府与企业问桥梁纽带作用的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工业经济协会(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质量协会、中国包装协会、中国交通协会、中国机械协会等一批社会经济团体组织。

经过十年改革,我国企业从多年的重产量、重速度、轻效益,转向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重质量、重技术、重管理的模式,把经济推向了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轨道。

我50多年的经济工作生涯,尤其在计委、经委这两个经济综合部门工作,就我个人说,是教训颇多,受益匪浅。下面主要回顾一下新经委两项重要的工作,一個是实施老企业技术改造,一个是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实施老企业技术改造

老企业技术改造是国家经委的一项开创性的重要工作。由于经委担负全国工交企业的生产组织和协调,我们对企业维持日常简单再生产的需求和挖潜、革新、改造蕴藏着巨大的生产能力,体会深刻,所以始终在积极探索推动这项工作。新经委成立后,在综合局内设立了挖、革、改处,专门负责这项工作。1979年7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工交会议,挖潜、革新、改造是一项重要内容。同年10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一书记座谈会,会上我专门讲了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造问题。主要内容是:我国经过30年的经济建设,初步建立了一个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建起了38万多个工业交通企业,拥有5000万职工,4000多亿元固定资产(相当于旧中国近百年积累起来的固定资产的20多倍)。全国工业企业为国家提供的利润和税金,占国家财政收入总额的比重,由建国初期的32%提高到“四五”时期的75%。但同一些工业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是产品品种少,许多高精尖的关键设备自己不能制造;二是不少产品性能差、质量低、消耗高;三是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企业生产技术装备总的状况是:“基础不小,欠账不少,潜力很大,亟待改造”。我提出,要认真抓好老企业挖潜,这是多快好省迅速发展工业的必由之路。在做法上,一是把国内成熟的先进技术,尽快地推广应用到老企业的技术改造上去;二是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老企业技术改造结合起来,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果;三是结合大修理对现有工艺进行改造,充分挖掘生产潜力;四是对现有企业进行填平补齐,成龙配套,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五是结合经济改组,调整工业内部结构,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

为了使现有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造逐步走上正轨,1979年夏,国家经委针对企业缺少更新改造资金的情况,向国务院提出了三点建议:(1)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2)将折旧费的大部分,即70%留给企业自行使用(原规定企业只留50%);(3)企业扩建性质的投资由基本建设投资解决,促使企业把折旧费真正用于现有技术装备的更新改造。这一建议,经国务院批准试行。按此原则,国家经委商同有关部门、地区,在京、津、沪选择了首都钢铁公司等八个企业进行试点。结果表明,企业掌握一定的资金,自主地更新改造其技术装备,把微观搞活同宏观控制结合起来,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加速企业的技术进步,比国家财政集中企业折旧基金的办法要好。这就为以后逐步提高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率,把折旧费的大部分或全部留给企业使用开辟了一条路子。

1979年秋,面对当时市场轻纺产品供不应求,企业潜力很大,稍加填平补齐,即可迅速增产、增收的形势,负责轻纺工作的邱纯甫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之后,同中国人民银行、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等单位商议,在国家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和技术措施费以外,每年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分别发放20亿元轻工、纺织工业中短期专项贷款和3亿美元买方外汇贷款,用于支援轻纺工业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以提高市场紧俏商品的生产能力。这一建议,经国务院批准,从1980年起执行。这批项目对我国轻纺工业产品更新换代,解决商品紧缺、品种单一问题起了重要作用。

此后,负责这方面工作的马仪,在全面总结1976年以来挖潜、革新、改造工作的基础上,组织起草了《关于加强现有工业交通企业挖潜、革新、改造工作的暂行办法》,经国家计委、财政部会审同意后,联合报请国务院批准,于1980年6月21日颁发执行。

这个《办法》是建国以来关于技术改造方面的第一个全面、系统的文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办法》指出:依靠现有企业,进行挖潜、革新、改造,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这是四个现代化的立足点,进行新长征的“根据地”。特别是国民经济调整期间,工业交通生产的增长,国内市场和出口商品的增加,资金的积累,将主要依靠挖掘现有企业的潜力来实现。因此,坚持“先生产后基建,先挖潜后新建”的方针,搞好现有工业交通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造,这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问题,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办法》提出了八项具体要求。

为进行老企业技术改造,国家除拿出一部分财政拨款和集中的企业折旧费外,又陆续增加了轻纺、机械等专项贷款。1979 1982年,国家安排的挖潜、革新、改造资金共计168亿元,其中专项贷款53亿元,重点用于节约能源、增产轻纺市场产品、加强交通运输以及配套原材料等措施。这些措施对调整时期保持一定的工业发展速度,改变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保证市场的稳定供应和增加财政收入,都起了重要作用。

1982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新经委专门成立了技术改造局,负责全国企业的技术改造管理工作,由年富力强的朱镕基任局长,后来他担任经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时仍然分管这项工作。镕基思维敏捷,处事果断,工作雷厉风行。从1982年2月到1983年4月,经委召开了三次全国性技术改造工作会议,解决对技术改造工作的思想认识,研究技术改造战略,布置技术改造规划。直到1988年4月计委、经委合并,国家经委围绕节能降耗,提高质量,开发新品,扩大优质和短线产品的生产能力,加强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重点组织实施了引进技术3000项、轻纺出口“三为主”改造1200项、机电工业重点改造1115项、军转民改造296项等技术改造专项。技术改造年投资规模由1982年的290亿元增加到1990年的1029亿元,年均增长17.3%。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我国一些行業和部分产品实现了“跳跃式”的提高,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消费类产品的有效供给迅速增加,改变了我国经济长期短缺的状况,提高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并总结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条例,为以后的技术改造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8年11月,中国经济代表团参加日本第16 次质量月活动,袁宝华在大会致词。照片由日本质量管理著名专家石川馨教授摄于东京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在全国企业恢复性整顿和开展工业学大庆活动过程中,产品质量问题十分严重,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日益迫切。当时冶金部抽查6500吨入库的钢锭、钢坯、钢材,产品合格率分别只有76.6%、54%和61%。有家机床厂生产10台铣床就有6台不合格,有的拖拉机厂生产的手扶拖拉机,刚出厂门就熄火,轻工、纺织、邮电、交通等行业质量管理问题都十分严重,不仅造成损失和浪费,而且影响到经济的整顿和发展。

我国的全面质量管理是学习日本的经验搞起来的。开展第一次“质量月”活动的起因是新经委1978年3月成立后,把国家科委的标准计量局划到经委里来,局长岳志坚担任经委副主任(标准计量局到经委后又分成两个局,一个标准局,一个计量局,岳志坚分管这两个局。同年8月成立国家标准总局,直属国务院,由国家经委代管。岳志坚兼局长)。他没到经委以前,曾到日本的科技联访问过,参观了日本的规格协会,所谓规格协会就是质量协会(日本的规格协会归科技联领导)。他专门向我介绍了日本质量管理的经验和“质量月”活动的情况,还向我介绍了一位日本质量专家,叫石川馨。这人一辈子搞质量工作,1989年去世。

石川馨教授是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1978年来中国进行考察,在北京、上海、天津考察了大半个月,回来后专门与我谈了三次。那个时候计委、经委已经分开,我请计委副主任段云一起听了他的考察意见。石川馨提出中国制造业,特别是机械加工业,潜力很大,但管理落后,只要把管理搞上去,生产能力可以成倍提高。这使我大吃一惊,我详细地询问了他的见解,他一共提了14条意见,概括起来就是只要中国推广全面质量管理,经济效益可以成倍提高。听了他的话,我既惊讶,更感慨,我们这些多年搞经济工作的人,对提高产品质量,话说了不少,但办法不多。后来我向经委党组专门汇报了一次,经委党组认为很重要,要学习日本的经验,从搞“质量月”活动开始,推广全面质量管理。石川馨与我谈话是在1978年6月,7月5日经委就发出相关通知,开展第一次“质量月”活动。

1978年8月31日,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了全国第一次“质量月”活动广播电视大会。李先念、余秋里、方毅、王震、陈慕华、谷牧、康世恩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我主持,康世恩讲话,组织全国2000多万职工和家属收听收看大会实况,规模之大是当时前所未有的。

1979年3月28日,袁宝华会见到中国考察访问的日本质量管理创始人石川馨(左二)和日中经济协会河合良一先生(左四)

由于质量问题涉及千家万户,涉及方方面面,我们吸收搞群众运动的经验,报请国务院批准,决定从1978年起,每年9月为全国“质量月”。当然,所谓“质量月”活动,不是一个月的事,而是每时每刻都要做,只不过这个“月”要集中力量总结与回顾一年的工作,通过发动群众大张旗鼓地宣传和交流,表彰先进,推动质量管理工作深入开展。“质量月”对加强全民的质量意识,提高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水平,起了推动作用。这项活动在当时引起不小的震动。开展“质量月”活动以后,我们又开展了“节能月”活动。“节能月”是张雁翔到日本考察回来后提出的,也是想联合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全民节能意识。“节能月”是在每年2月。这时,邓力群在中宣部正在推动“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人们叫它“五四三”活动月。还搞了“安全月”。一时间出现几个“活动月”。但在1985年就都被取消了,很是可惜。好在中国质量管理协会仍在,且作用日益明显。后来在镕基的支持下,“质量月”活动又恢复了。

为了解日本的企业管理尤其是质量管理,1978年10月底,国家经委决定组团访问日本,这一年的上半年国家计委已经组织了一个团访问日本,林乎加带队,房维中参加了。接着建委又组团访问日本,韩光带队。11月初我带队组织国家经济代表团访问日本,国家科委也同时组团访问日本,武衡带队,我在东京的时候,就看到他了。这四个委在1978年都组团访问了日本。

1978年11月,我和邓力群、马洪组织中国经济代表团到日本考察,考察时参加了日本“质量月”活动,开阔了视野。我们深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制造”一扫过去“东洋货”质量低劣的形象,其根本原因是认真改进了质量管理。日本推广的全面质量管理所包含的一整套观念,系统的原理,科学的方法,整体优化的思想,协调一致、全员参与和全过程控制的管理原则,充分体现了现代工业生产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客观要求,对我国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是适用的,应当予以引进和推广应用。因此,我们在邀请日本学者继续来华讲学的同时,还邀请了日本小松制作所株式会社社长河合良一1979年派专家来华讲学并与我国北京内燃机总厂开展对口交流试点,帮助推广全面质量管理。河合良一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早在6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帮助小松制作所渡过难关。在70年代,河合良一就提出要帮助中国推广全面质量管理,因当时正在搞“文化大革命”,所以未成。

与此同时,我国质量管理学者刘源张也应清河毛纺厂厂长丁鸿谟之邀,在清河毛纺厂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试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样,在我国工业企业中,1978年引进、1979年开始试点并广泛地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经过不到一年的时间,全面质量管理在全国企业中引起了巨大反响,涌现出一大批参加质量管理的积极分子和主动学习试行全面质量管理的企业。

为了搞好全国第二次“质量月”活动,1979年8月11日国家经委专门召开电话会议,我在电话会议上对第二次“质量月”活动作了部署。我在讲话中指出:“质量不好是最大的浪费,既害国家,又害人民。提高产品质量,既是最好的增产,又是最好的节约,是调整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项基本要求”。“因此,要把提高产品质量作为增产节约运动的重要内容来抓,要在保证质量的条件下,完成和超额完成今年的工业生产计划”。通过全国第二次“质量月”活动,我们还要抓紧办好两件事:第一,要召开全国质量管理小组代表会议,总结交流我国质量管理工作的经验,讨论《工业产品质量管理条例》,成立中国质量管理协会,把我国的质量管理工作逐步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第二,要从全国的优质产品中评选出拔尖过硬的产品,在全国第二次“质量月”广播电视大会上授予金质奖章和银质奖章。这是国家产品质量金银奖的起始。

1979年8月24日,第一次全国质量管理小组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命名表彰了第一批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全面质量管理需要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是职工参与质量管理活动的重要形式。为了推动职工参与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从1978年开始,经委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全国质量管理小组代表会议(1985年后由中国质协、中国科协、全总、团中央每年联合召开),总结一年来的质量管理小组工作,交流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成功经验,发表成果,表彰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的向前发展,为国家和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提升了企业员工队伍的素质,培育了大批人才。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实际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群众基础,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质量管理是全民的长期的工作,我们吸取了日本通过民间组织推动这项工作的经验启示。1979年8月31日,在第一次全国质量管理小组代表会议闭幕的同时,成立了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由岳志坚担任理事长。这是一个由分管质量工作的領导、企业技术人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媒体的质量专业人员组成的群众社团组织,通过它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开展活动、总结交流经验,提高全国的质量管理水平。全国质协成立后,各省区市、地方也都相继成立质量管理协会,形成了全国范围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体系。中国质协一成立,就担负起在政府组织领导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职能,迅速在全国掀起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高潮。

为了引导全面质量管理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健康发展,1980年3月10日,国家经委颁布了《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办法》强调:领导重视是关键,职工参与是基础,产品质量是载体,技术基础是保证,要求企业以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纲,真正形成全企业、全过程、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体系,使产品质量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处于严格的受控状态。为贯彻好这个《办法》,1980年9月1日在全国第三次“质量月”广播电视大会上,我对当时的质量管理工作又提出了三条要求:一是要继续做好质量管理基础工作,广泛开展全面质量管理,认真贯彻国家经委颁布的《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二是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创造更多的优质产品。三是从原材料、元器件抓起,保证产品质量,做到让用户满意。

在普及推广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为加强质量管理理论研究,使质量管理深入持久,1982年3月中国质协邀请世界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美国的朱兰博士到北京作为期一周的讲学。事先朱兰博士特地为讲学提供了他主编的《质量管理》(第四版),由中国质协翻译出版。这次讲学效果很好。许多企业及质量管理学者、专家一致要求:应结合我国历年来比、学、赶、帮、超的实践,借鉴日本戴明奖的经验,对全面质量管理应用较有成效、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在行业和地区领先的企业予以表彰,以便比学有榜样,赶超有目标。于是,由经委起草文件,报请国务院同意,决定于1982年设立国家质量管理奖,由中国质量协会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表彰那些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做得好,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好,在行业或地区领先的企业。

继日本在质量管理方面设立戴明奖、中国政府设立国家质量管理奖之后,1987年美国里根总统签署了《马尔科姆·鲍德里奇国家质量提高法》,并据此设立了美国国家质量奖。此后,欧共体国家设立了欧洲质量管理奖,新加坡、澳大利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效仿设立了国家或地区质量管理奖。从评奖的要求来看,大同小异,目标基本相同。这就是:(1)把设立“质量奖”作为实现国家经济振兴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2)把设立“质量奖”作为弘扬优秀社会文化的一种形式;(3)为了鼓励企业和组织向榜样、向标杆学习。国内外实践均证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可以不同,但都需要政府从宏观上积极引导企业,站在质量经营角度从优秀追求卓越。

在朱兰博士讲学期间,国家机构正在进行较大调整,参加朱兰讲习班的我国26位质量专家、学者和质量管理工作者联名给国务院领导写信,陈述了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建议国务院在机构改革中设质量管理委员会,加强对质量工作的领导。1982年3月31日下午,我专门去首钢红楼朱兰讲习班所在地,召开了专家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同时,也向他们表达在国家机构改革过程中独立设立一个质量管理委员会,不符合中央精简机构的原则,可能性不大;重新组建的国家经委,是全国经济综合协调运行的主管部门,职能之一就是对全国的质量工作实施宏观指导;建议在国家经委内增设质量管理局,加强对质量管理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宏观指导,这个意见,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赞同。

在新经委刚组建时,曾在技术局内设立了质量管理处,并要求国务院的各个行业主管部门和各省、市经委必须建立相应的机构,形成全国的质量管理工作系统,对全国的质量管理实行宏观指导,但随着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一个处级机构确实不能适应,于是,经国务院批准,1982年4月成立了国家经委质量管理局,加强对全国质量工作的宏观指导、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质量管理局出色完成了制定质量管理方针、政策、条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开展“质量月”活动,组织优质产品、优质工程、先进企业评比、考核奖励活动,以及处理重大质量问题,推动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地经委加强质量管理等大量工作。直到1988年计委、经委合并,质量管理局的工作和这个局成建制地并入到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实施名牌战略是国家经委鼓励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的积极性,形成一种“生产优质产品光荣”的社会氛围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搞好这项工作,由国家经委起草,并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于1979年6月30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优质产品奖励条例》,设立国家优质产品奖。随后,国家经委又发布了《优质产品标志实施办法》,明确把优质产品分为金质奖、银质奖两类。1981年2月28日,国家经委又发出了《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优质产品奖励条例>的补充规定》,对评奖做了更具体的规定。并结合我国行业管理和传统工艺产品的特点,在国家优质产品奖中把优质工程和工艺美术单列颁奖,设国家优质工程奖和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

1983年9月9日,袁宝华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全国第五次QC( 质量管理) 小组代表大会开幕式上讲话

优质产品奖的评选活动,调动了全国各行各业创优的积极性。为了把评优工作引导到产品创新的方向上来,1983年3月,国家经委发布了《关于在工业企业中加快发展品种,提高质量步伐的规定》。这个《规定》鼓励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支持依靠技术进步,推动产品创新。1987年4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经委又公布了《国家优质产品评选条例》,目的是把国家优质产品奖的评选方法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使整个评奖活动向国家的品牌战略方向推进。

国家经委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和采取多项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一些急功近利、偷工减料、假冒伪劣的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在查处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法律依据不足。为解决这个问题,国家经委起草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试行条例》,于1984年4月7日由國务院颁发执行;随后不久,国家经委又颁发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使质量监督主管部门查处有法可依。1986年4月5日,由国家经委历时三年多时间起草的《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由国务院发布。从此,消费者在产品质量方面开始有了维权的法律武器。随着《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的发布,许多行业主管部门陆续颁发了补充规定,使我国产品责任赔偿的法规开始走上轨道。

产品质量标准是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这些生产管理部门,对这个问题并不重视,认为只要满足了基本需要就算完成任务。日本把标准叫“规格”,有规格协会,相当于我们后来的标准协会。我到日本规格协会参观了他们制定的一套日本产品标准,还有其他国家的产品标准都整整齐齐地放在许多大书架子上,其中也存有我国的质量标准,但只占书架上一小点儿位置,而且多数还是我们翻译苏联的“高斯特”。当时我感到差距太大了。回来后,我和岳志坚商量,要奋力赶上,一定要把国家标准的制定搞上去,实现产品质量标准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1979年7月13日,由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进一步明确由国家标准总局和省、区、市标准局负责管理产品质量的监督和检验,统一组织和指导有关专业检验机构开展监督检验工作,并在国家标准总局内设立了比较独立的产品质量监督局,各地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负责产品质量监督和检验工作。国家经委还从技措费中拨出专款,在全国组建近200个国家质检中心,各省、区、市及地、县组建了2000多个质检机构,作为技术基础保证。此后,还陆续发布了国务院批转国家标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报告》的通知和《产品质量监督试行办法》,推动和规范这项工作。1984年1月和1986年6月,国家经委和国家标准总局连续两次专门召开了全国采用国际标准工作会议,在采用国际标准认识方面普遍增强了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加快了我国标准的制定修订速度,迅速开创了我国标准工作的新局面。为了加快国际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的引用和转化工作,国家经委连续多年从技措费中拨出专款支持。

1988年9月17日,在全国第十次质量管理小组代表会议上,袁宝华给获奖单位发奖牌

与标准化工作一样,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技、现代国防、现代教育等,都离不开相应的计量技术,离开计量就寸步难行。計量工作也是质量工作的重要基础,因此,计量工作同样得到了国家经委的高度重视。1985年9月6日,六届全国人大十二次会议审议批准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从此,我国计量工作在法制化轨道上取得了长足发展,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证作用。

国家经委在质量管理方面的一些恢复性工作或开创性工作,在我国质量管理史上确实是可以浓墨重彩地写上几笔的。这些工作,在后来国务院发布的《质量振兴纲要》中都得到了肯定。应当说,国家经委的质量管理工作为我国新时期的质量管理工作打下了一个较为坚实的基础。

(编辑 黄艳)

猜你喜欢

质量管理工作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不工作,爽飞了?
质量投诉超六成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选工作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