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芙拉:情绪稳定的妈妈是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

2019-03-15付洋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9年2期
关键词:科特大宝婴儿

付洋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陪伴他们长大的时光是宝贵的。身为父母,你给孩子带来的到底是温柔的雨露,还是刺骨的寒风?该怎样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和陪伴?2019年,本刊将在每一期的“教育会客厅”邀请一位教育大咖来做客,告诉我们该如何做更好的父母,養出更健康的孩子。

采访对象:

奥芙拉(Ofra Eshel),国际温尼科特协会(IWA)副主席,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会员,临床心理学博士,以色列精神分析协会会员、培训和督导精神分析师,以色列温尼科特中心的联合创始人,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萨克勒(Sackler)医学院心理治疗高级研究员。

唐纳德·温尼科特 (Donald. W. Winnicott),已故英国儿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师,一生行医40年,共接手6万多件儿童及其父母的案例,他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BBC无线广播节目中帮助成千上万的父母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绪世界,在英语世界极具影响力。

专家观点:

想要养育出一个自信快乐、有安全感和创造力的孩子,妈妈首先要拥有稳定的情绪,发自内心地喜爱孩子,陪伴孩子,给孩子提供一个促进性的环境。

不用追求完美,做个“足够好的妈妈”就够了

很多妈妈都想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想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完美的成长环境,按照最科学的方式来喂养。但是在英国精神分析大师、著名儿科学家唐纳德 · 温尼科特看来,妈妈只需能够最大限度地认同孩子的需要,给他提供一个促进性的环境,就是一个足够好的妈妈,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的是足够好的妈妈。

在我们以色列有两个妈妈,一个家境富裕,一个家境贫穷。她们的孩子都是早产儿。富妈妈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医院,在保温箱里住了一个半月,出院后又请了顶级的保姆,照顾得非常精细。穷妈妈的丈夫患了癌症,因为没有钱交电费,家里的电都被断掉了,自然也没有钱让医生护士照顾孩子,只能把孩子带回家里亲自照顾。

3个月后,医生发现:穷妈妈的宝宝,居然比富妈妈的宝宝发展得更好。原来,富妈妈的宝宝在哭的时候,保姆有时会把他抱给妈妈,有时不会;穷妈妈没有人帮忙,于是一直抱着她的孩子,而且让宝宝一直贴着她的胸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妈妈的怀抱对婴儿才是最重要的。

妈妈以及妈妈的怀抱就是一个促进性环境,简单地说,就是促进婴儿发展成熟的环境。促进性环境,需要妈妈足够稳定、可靠。在婴儿一岁之前,妈妈必须保持连续在场。如果妈妈可靠稳定,孩子就会很有安全感、很自信,他就知道在自己想要离开妈妈之前,妈妈是不会离开他的。相反,如果妈妈不够稳定可靠,那么孩子就会抓着妈妈不愿意放手,因为他总是害怕妈妈会消失,就不会有安全感。

促进性环境,需要妈妈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能够和孩子的需要保持在同一频道上,以便适应孩子的需要。比如,宝宝饿了,能马上喂他;宝宝哭了,能马上抱抱他……这时,婴儿才会感觉到他想要什么妈妈就能给他,便有了一种全能感,这是自信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妈妈不能把自己的需要强加在宝宝身上,认为是宝宝的需要。温尼科特曾经见过一个妈妈,她认定滞留在直肠里的大便会对宝宝有害,总是用肥皂条或灌肠剂帮助婴儿排干净粪便,宝宝非常痛苦,自发性的发展也受到了抑制。

妈妈还要适应孩子需要的变化。比如,孩子在这个阶段需要抱着,下一个阶段需要自己走。不能在宝宝想走的时候,妈妈非要抱着。孩子需要妈妈的时候,妈妈要在场;孩子不需要妈妈的时候,妈妈为了他成长的需要,必须与之分离。

其实,对于婴儿来说,妈妈就是一个最好的“环境”。因为从怀孕到生产的10个月里,妈妈一直在准备把自己跟婴儿调到同一个频道,成为一个很好的照顾者。我曾经沉浸在工作之中,但当第一个孩子出生时,我惊讶地发现,我和孩子非常亲密,以至于我都不想回去工作了。在婴儿出生后的几周之内,很多母亲都会把丈夫、工作统统抛在脑后,心里只有这个可爱的婴儿,用爱的目光注视他,亲近他。只有处于这种状态的妈妈,才能敏感地察觉到婴儿的需要,才能理解婴儿当下的感受。

如果妈妈确实没有条件照顾婴儿,其实爸爸也可以把孩子照顾得很好。在以色列,很多爸爸会主动照顾孩子,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因为以色列的老人从来就不会去照顾孙子孙女,所以爸爸们就很自然地感觉,照顾孩子是他们的责任之一。当一对年轻的夫妻决定要孩子的时候,丈夫就需要搞清楚:“我需要照顾这个孩子,还需要照顾孩子的妈妈,照顾这个家庭,我有没有这个能力?”同时,爸爸也要给妈妈提供一个促进性环境。就像婴儿需要妈妈的怀抱一样,孩子的妈妈非常需要孩子的爸爸给予一种“怀抱”那样的身体和心理的支持,温尼科特称之为“抱持”。

乖小孩的宿命,一边成功一边抑郁

在促进性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般会呈现出“真自体”的生命特征:他的内心是自由的,他的行动是自发性的,他有自己的想法,能表达自己的感受,他有生命的活力,有想象力和创造性,总之,他呈现的是一个真实的自我。在温尼科特看来,这就是活出了自己个性的人。

婴儿在出生的第一年之中,如果环境不能提供给婴儿生命所需要的抱持和适应,而总是让这个婴儿去适应环境,比如妈妈坚持3小时喂一次奶,那么婴儿饿的时候没奶吃,因为需要等待,他就会变得特别适应、顺从和乖巧。他必须了解和满足妈妈的需要才能生存下来,这种孩子就会对妈妈或环境的需要非常敏感,按照环境的需要而活动,会与他人建立一种虚假的关系,就好像裹着一层厚厚的外壳。这时候,孩子呈现的就是“假自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假自体”可以在任何阶段产生,产生的时间越早,假自体就会越厚重越僵化。

“假自体”的一个典型表现是我们常说的“乖小孩”。在这些孩子心中,他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不重要,妈妈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才是最重要的。在中国文化中,因为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从怀孕起就对孩子的期待很高,为了生存,孩子就得特别听话、顺从、懂事,只能变成爸爸妈妈希望的那个人—乖小孩、小大人、好孩子、“懂事儿”的孩子。

乖小孩的产生与妈妈的情绪也有很大的关系。在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屠杀了600万犹太人,很多孩子的父母亲人死于战争之中。当那些幸存的女孩们长大后做了妈妈,她们的内心是悲伤、抑郁和无活力的。温尼科特把这些妈妈称为“死掉的妈妈”,虽然她们的身体没有死亡,但是孩子从这种妈妈身上感受不到开心和活力,而这种妈妈恐惧孩子的活力会带来危险。于是她们的孩子就会变得很乖很听话,孩子们会想:“如果我乖一点儿,按照妈妈的要求去做,那么妈妈就会开心了。”虽然他们最后会发现自己的努力是徒劳的。

妈妈的情绪不好,不是说改变就可以改变的,但是,如果妈妈能够看到她的情绪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从而就会更理解孩子,就会对孩子很有帮助。我有一个女性求助者,因为心理创伤,晚上经常会做噩梦并且尖叫。她的孩子每次听见妈妈的尖叫,就会跑去找点儿甜食吃。妈妈感到很愤怒:“我都这么痛苦了,你还跑去找东西吃,你真是一个坏孩子!”心理咨询中,我帮助这个妈妈看到,她的孩子仅仅是想让自己在妈妈惊恐的尖叫中生存下来。经过心理咨询后,这个妈妈对待孩子的态度就变了,于是她对孩子说:“宝贝儿,妈妈能理解你,你听见我尖叫会感到害怕,所以想吃点儿东西,对吗?”孩子“哇”的一声哭了,紧紧地抱住了妈妈。

因为乖小孩从小就懂得察言观色,他们在潜意识中就知道别人的需求是什么,所以他们会主动照顾别人。长大后进入社会,在需要遵循别人制定标准的行业中,他们的事业和工作成就可能会比较成功,而且也会受人欢迎;如果他们的智力不错,也可能获得比较高的学术成就或社会地位。

2012年,我获得以色列5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以色列金融时报和杂志评)第16位金奖,当时一个记者问我:“既然乖小孩将来会事业成功,对社会有用,那不是很好吗?”其实,人们只看见了乖小孩长大后的事业和学术的成功,没有看到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差,心理压力也很大,内心是不自由的,生命是缺乏活力的。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感,无论地位多高,成就多大,都觉得活着没有意义,他们的感觉是疲劳、无用、空虚、无聊、抑郁和不真实。因此,一些乖小孩考上名牌大学后选择了自杀。

乖小孩们长大结婚、生子后,往往不知道怎么去做父母。因为他们内心中的小孩从来没有被别人认可过、理解过,他们也就很难去理解自己的孩子,感受不到孩子的需要。

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我看到很多乖小孩到了40岁以后,出现诸多心理问题,比如焦虑和抑郁。他们无法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因为这种焦虑和抑郁往往与现实并没有联系。于是,他们想要做一些事情来对抗内心的焦虑和抑郁,比如換车、换房子、换工作、换婚姻等。

在乖小孩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一直都在与别人的需要进行连接,而没有和自己的内在感受连接。就好像他们内在有一个小孩,这个小孩被包裹、囚禁了,一直没有机会和外界进行接触。所以,他们的内心世界特别的无力,他们无法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温尼科特认为,当这些人发生焦虑和抑郁问题时,都是他们的内在小孩在哭喊着需要一些东西,就好像轮船在海上遇难后,发出SOS的求救信号。这些人很需要心理咨询帮助。

游戏与退行,请照顾一下内在小孩

当乖小孩长大成人后,如果有机会进行心理咨询,咨询师必须要和他的内在小孩对话,让他慢慢体验到自己身体里属于孩子的那个部分。我们要关照他的内在小孩,认可他、理解他、照顾他,他才会逐渐变得不那么焦虑和抑郁,问题才能有所好转。

我有一个求助者大卫(化名),是一位很成功的商人。他经常会莫名其妙地精神崩溃,时常会陷入一阵子很严重的抑郁状态当中。大卫8岁时,爸爸投资失败破产了,他跟孩子们说:“你们必须要给我赚钱回来,否则就没饭吃!”妈妈每天也陷入痛苦之中,不停地抱怨。为了适应环境,大卫逼迫自己变得强大,绝对不能输,也不能承认输。

大卫对我说了一句话:“在我的人生中,我再也不会让自己变穷!”我的理解是,这是他内在的小孩在跟我谈话。我带着他去了一家玩具店,买了一个类似大富翁的玩具。我们一起玩,玩的时候有输有赢,他渐渐退行到小孩子的状态,享受着游戏。我给他提供了一个新的体验,他原本应该在孩童时代拥有却无法拥有的体验。他突然发现:啊,我原来也可以玩耍!我也可以赢,也可以输!我是自由的!我是真实的!我是安全的!经过两年的心理治疗,他终于走出了抑郁。

温尼科特在《游戏与现实》这本书里提到,“游戏”不仅指具体玩儿的游戏,还包括游戏的氛围。意思是说,人生应该像游戏一样多姿多彩,而不是用所有的时间都去考虑:我一定要成功,我一定要有钱,我一定要成为人上人……每个人都应该是自由的。

所以,我建议父母可以和孩子拥有一种游戏性的亲子关系,给孩子提供一个做他自己的促进性环境。比如在一周里,父母和孩子聊一些话题或做一些事,让孩子感觉到他是自由的,他想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他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都可以。

我想强调的是,如果父母能允许自己与孩子一起玩,其实他们自己也会很享受这个过程。我接触过一些父母,他们外表上看起来稳重、正经,但很无趣。如果直接跟他们说:“我们来玩儿一下吧!”他们一定会瞪大眼睛,怀疑你是不是疯了?但是,在我与他们的内在小孩进行对话后,内在小孩会告诉我:“我想玩儿,我想要游戏!”所以,我希望父母们不要把陪伴孩子作为一种责任和义务,其实父母们自己也是需要游戏的,也可以与自己的孩子一起享受这个过程。

有时候,孩子的一些退行性现象,也是在向父母发出求助信号。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拥有二宝。在二宝出生后,大宝就会出现突然不会走路、尿床、一直哭、不想离开妈妈、想看妈妈给孩子喂奶等现象,这是因为大宝的内在小孩退行到了小婴儿的状态。退行的原因是,当二宝降生后,大宝不想丧失继续当一个孩子的权利。

温尼科特建议,当二宝出生的时候,父母要把大宝也当成一个小婴儿来照顾,这才能帮他度过这个特殊时期,要让大宝感觉自己是被理解的,还是被重视和关注的。父母要让大宝感觉他还可以继续当个孩子,千万不能做相反的事情,对大宝说:“你已经长大了,是个大孩子了。”更严重的是把大宝送走了! 如果大宝发现,因为二宝的出生,他作为一个孩子的时代突然就结束了,这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天大的灾难。

想要养育出一个自信快乐、有安全感和创造力的孩子,妈妈要拥有稳定的情绪,发自内心地喜爱孩子,陪伴孩子,给孩子提供一个促进性的环境,这些要比经济的富足和权威专家的指导更加重要!

猜你喜欢

科特大宝婴儿
鳄鱼大宝
PCI—E 3.0配合NVMe第三款超级SSD来了
入门级高性能浦科特新系列M6V
浦科特M6 Pro 256GB
婴儿为何会发笑?
澳少年自认天下第一美男,每天都被自己帅醒
婴儿喂养硬指标
婴儿中耳炎与喂奶姿势
给婴儿制作补血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