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十八大以来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2019-03-15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明绿色生态

沙 莎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形成,不仅是对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的新概括,同时也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建构了新举措,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条件下怎样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是党的生态文明建设史上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

一、十八大以来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内涵的新发展

十八大以来,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自然生态价值与自然资本价值、良好生态环境与普惠民生福祉的有机统一,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

1.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人首先依赖于自然”[1](p63),它“既提供劳动资料,又提供劳动材料,还提供共同体居住的地方,即共同体的基础。”[2](p466)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3](p507)在这个“生命共同体”里,山水林田湖作为客观存在的自然要素,供养人的存在和发展,不断满足人的生活需求。虽然“在所有的生物中,只有人类才能说对食物的生产取得了绝对控制权”[4](p14),但是,人的劳动实践必须以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要素的供给为基础,这些自然要素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生命共同体”思想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物质第一性的观点,而且还将自然界的物质要素进一步具体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第一性的自然观。

恩格斯指出:“我们所接触到的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5](p952)。在这里,恩格斯将“整个自然界”看作一个“系统”,作为这一“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处于相互联系的状态之中。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6](p831)因为,在这个复合系统中,“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3](p507)这一思想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自然生态领域的唯物辩证法。

2.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统一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依赖的对象性关系,人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7](p209),自然对人具有制约性,实践主体的人的劳动活动必须遵循其自身的“对象性”身份来进行,而其中最基本的遵循,就是对自然客观规律的遵循。换而言之,人类开发或改造自然的对象性实践,必须在自然客观规律所运行的范围之内来进行,任何对生态资源无限制的掠夺或开发,都会因违背生态平衡规律而给人类自身带来损害。

十八大以来,党始终把握对自然规律的科学认知,统筹自然与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坚持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8](p209),“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9](p19)这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对象性”关系科学把握的体现,对自然生态自身发展规律的遵循,只有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3.实现了自然生态价值与自然资本价值的统一

恩格斯认为:“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10](p550)恩格斯从财富形成过程的维度出发,肯定了自然界和劳动一样,同样具有价值,这里所讲的自然生态价值和自然资本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与“资本逻辑”相联系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下的“资本价值”,而是自然本身所具有的生态价值和资本价值。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价值观的基础上,秉承自然生态价值和自然资本价值相统一的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9](p21)“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9](p68),将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起来,在生态价值基础上实现经济价值,在获得生态效益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进而促进社会物质财富和生态财富的增长,不断推动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相融合。

4.实现了良好生态环境与普惠民生福祉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7](p531)吃喝住穿等物质需要是人的根本需要,这种需要是人的客观存在的内在根源。除物质需要外,人还具有生态需要。生态需要,就其作为一种对象性的规定而言,是人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需要,它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自然对人的资源供给,这为人的生产实践提供物质前提;第二层次是自然环境适宜生存,即人对清洁的水、干净的空气等的需要,这是人生存的最基础需要,它和第一层次需要一样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论断,体现了党对人民生态诉求的关切,对人民的生态需求价值的认同。“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11](p233),习近平总书记从人民需求变化的角度出发,论证了生态民生问题,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人民的生态权益,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普惠人民群众。

二、十八大以来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原则的新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自然、人、社会等因素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认识,在丰富和发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内涵的同时,又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原则提出了新的要求。

1.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基本导向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宗旨。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提出“环境就是民生”的重要论断,强调要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也积累了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民生领域的重要消极因素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约环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导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良好生态环境需要,“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12],保证人民发展受益权和环境受益权的统一,努力建成人民群众满意的全面小康社会。

2.把“绿色发展”作为发展战略

绿色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南。“绿色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符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践行“绿色发展”战略,将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9](p28),这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内在的一致性,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相吻合。一方面,绿色发展既是一种发展战略,也是一种发展理念,它是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指导;另一方面,生态文明作为一种较高形态的文明形式,既是绿色发展的价值导向,也是绿色发展的未来目标,二者统一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之中。因此,要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在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实践中,实现“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推进,进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

3.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实现目标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目标,它体现了人的发展与生态发展的统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生态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实现目标,符合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保障了人民的生态权益、生态富裕和环境健康。首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9](p8),小康社会建设涉及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在内的社会领域各个方面,其中生态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中国梦也包括生态梦,生态梦符合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符合人民幸福的要求。

4.把“深化生态改革”作为发展动力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活力源泉,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改革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将改革扩展至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坚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9](p109)其一,构建并完善生态制度,用最严格的制度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成果;其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用最严密的法治体系、完备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其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生态改革。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需要发挥市场的作用,使市场成为引领生态改革的主体,同时注重政府职能的发挥,引导、生产、交换、消费等领域生态化发展,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参与作用,畅通生态环境公益监督渠道。

三、十八大以来党的生态文明建设践行路径的新举措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方面,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美丽中国梦”实现的关键环节。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思想的基础上、在总结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的前提下,不断地推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新举措。

1.提高政府生态治理能力,加强生态法治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9](p99),要在社会主义制度范畴内,充分发挥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性作用,通过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加强生态法治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治保证。

首先,提高政府生态治理能力。政府作为国家政权的直接管理者,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一方面,强化制度约束作用,“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主要是对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制度。”[9](p100)使各级政府在决策过程中,注重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另一方面,完善生态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9](p99),引导推进各类生态主体有效参与政府生态决策。

其次,加强生态法治建设。其一,要制定和完善各种生态法律法规。建立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其二,严格执法,提高执法队伍法律素养和执法水平。改革环境执法管理体制,实施“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9](p108),保证相关生态法律法规的统一性和有效性。其三,加强立法、执法监督,完善生态立法、执法监督机制。要畅通群众(包括各类生态主体)的监督渠道,充分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2.创新绿色科技,发展生态经济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需要探寻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的路径,这就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9](p71),发展生态经济。

首先,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绿色科技。绿色科技是指以实现自然生态保护为目的,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活动形式。发展绿色科技是节约能源消费、保证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推进绿色科技创新,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发挥市场经济中科技创新主体的作用,同时加强政府对绿色科技的支持和引导,“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9](p59),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保障能源安全。

其次,发展生态经济,即按照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发展,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模式是指通过产业结构的生态化重组,以改善经济产业系统的生态化功能质态为重要内容的经济体系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模式的运行是以生态化的生产、消费方式为支撑的。在生产、消费领域,促进生产、消费过程由传统的线型模式转向环型模式,实现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的生态化转变,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3.转变民众价值认同,培养生态意识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离不开全体人民价值观的认同,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应该积极培养民众的生态意识,用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规范民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生态文明成为民众的自觉行为。

首先,加强生态实践。生态实践强调民众实践过程的生态化,即在实践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同性,其实质就是对自然生态价值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6](p500),使民众形成对自然生态价值的认同,培养民众生态意识,进而实现民众对自身行为的约束。

其次,规范民众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民众价值认同转变,最根本的是要通过民众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化转变来实现,在实践中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结合。在生产过程中,适度开采利用自然资源、使用清洁生产和循环生产技术;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身有效需求的满足,自觉践行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合理消费,避免奢侈浪费。

4.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节约资源是破解资源瓶颈、实现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之选。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中国现实国情,正视资源环境现状,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首先,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8](p209)要积极推动树立资源节约利用的观念,在全社会开展节约资源计划,加强城乡资源节约一体化,推进农业、工业、第三产业资源协调利用,提高资源节约利用技术的开发及应用效率,加强科技创新对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贡献率。

其次,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13](p141)。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本身的承载力,使生产、生活等活动符合自然的承载阀值,努力维系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减少新污染的同时,对已经形成的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要加快污染治理,改善环境状态。

5.维护地球生态,建设美丽地球

生态问题,既是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也是国际社会的共性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要统筹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也要放眼国际大局,发挥大国担当意识,“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9](p127)通过加强国家间的合作,开展生态文明交流,共同促进全球范围内生态治理及环境保护,维护地球生态,携手共建美丽地球。

首先,加强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治理合作。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坚持奉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9](p130),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致力于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做出贡献。一方面,加强南南合作,设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另一方面,加强与发达国家在环保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借鉴发达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经验,满足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合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其次,加强绿色领域国际合作。中国秉承开放发展理念,推进国际绿色领域合作,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绿色能源开发技术的交流与协作、保护投资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加强沿线国家新能源产业合作、加强对沿线国家绿色金融投资,担负大国责任,以绿色发展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建设美丽地球。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指导下,我国要立足当前的自然环境现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建设程度、社会政治条件和民众生态素养,坚持“四个统一”、秉承“四个原则”、统筹“多方路径”,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携手共建美丽地球。这不仅是中国梦,也是人类梦。

猜你喜欢

文明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