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音的温度及其教育意蕴

2019-03-15

安顺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语气教育者

(贵州师范学院,贵州 贵阳550018)

引言

本文所讨论的声音是指说话的语音、语调、语速、语气等,它们伴随着语言来表达信息,包含着说话者的真情实感。在人与人交往中,人们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来表情达意传递思想。心理学家艾尔伯特·麦瑞宾通过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讲话人对听众情绪影响上,词汇起的作用占7%,言语因素占38%,面部表情占55%。”[1]也就是说,听者得出的结论,其中有93%的信息来自说话者怎么说,而不是说什么,可见非语言交际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影响非常大。非语言是一个语言学概念,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中外不同学者对之有不同分类,从二分法、三分法直至二十四分法不等,但是不管学者们如何定义,非语言交际都必然包括两个共同的重要的要素:一是它必须是没有语言的信息,一旦有了语言,不管是口头还是书面,就变成了语言交际;二是这些非语言交际行为,不管是与个体的动作、表情、声音、身势、外在装束有关,还是与个体所处的客观环境有关,都必须具有一定意义,并且与交际者语言一起,表情达意,传递信息。对于语言交际来说,“无论是通过有声语言,还是通过书面文字,人们传递或接收信息的渠道主要局限于视觉、听觉。运用非语言进行交际时,则综合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2]简言之,非语言就是在交际中不用言辞传达信息的表达方式,它与语言一起,更准确地表达说话者的真情实感。

一、何谓声音的温度

声音一般是指说话的语音、语调、语速、语气等,它伴随着语言来表达信息,包含着说话者的感情。本文以一种形象说法,用可感知的温度,比拟说话者语气的冷热程度,提出声音的温度这一概念,试图通过语音的标准度、音色的圆润度、语调的高低、发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重音的强调以及语气中表达的情绪等要素,分析影响声音温度的语音学因素,同时探究声音温度蕴含的教育要素。

交际时,说话者根据当时的情绪,表现出一定语气,传达出当下感受,在这个过程中,语气的运用与交际时双方在角色地位、性格特征、熟识程度、文化素养以及语言环境等等要素都密切相关,其实语气所表达的情感只有在实际交流中才显露出来,才能被感知,所以离开了言语的使用很难在真正意义上讨论语气问题。

每个个体在自己习惯性的交往中,会给人留下不同的声音感受,这种感受将决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状态,决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效果,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言,师生之间其实就是一种情感交流状态,一种生活互动方式,在互动中,教师通过无数教育细节,对学生产生全方位立体式生活化的影响,其影响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关系的亲疏取决于互动状态,互动时教师语气温和而坚定,情绪平稳而友爱,更能让学生接收到传递的信息,也就是说,声音温度里传递出的友善、接纳、平等和尊重,能让一个成长中的生命更自在、更自由、更鲜活,成长为本来该有的样子。

在教育场域中,哪些因素影响教育者声音的温度?首先,是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影响其教育情绪,教育情绪决定其声音温度。一位秉持尊重、平等教育理念的师者一定会以平等的口吻与学生交流对话;一位奉行爱的教育的师者一定会在言行间对学生关爱有加;一位认同生命教育的师者一定会更加珍惜学生失误时的教育机会;一位崇尚自我教育的师者一定会更注重在教学相长中引领好学生自我成长。如果教育者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引,更易产生唠叨、指责、批评、命令、抱怨等教育情绪,情绪流露于外,声音即成利剑。当然,并非有了正向的尊重和爱的教育理念就一定能够传递出声音的美好,教育者还需要内外兼修,注重语音学层面的操练,将修心和修形融合起来,既注重教育学理念的提升,又注重普通话技巧的修练,达到心中有教育,眼里有学生,嘴里有温暖,脚下有远方的理想状态。

二、影响声音温度的语音学因素

赵元任先生早在1932年的《英汉语调比较》中就明确指出,汉语的字调是表义的,而语调是表情的。这里所说的语调的“情”,受语音的标准度、音色的圆润度、语调的高低、发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重音的强调以及语气中表达的情绪等各种因素影响。

1.语音的标准度和音色的圆润度

发音标准的圆润的声音更能走进人的心灵,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感觉,个体需要通过综合训练美化声音的听觉效果,修饰声音,增强沟通的有效性。一般而言,语音越标准传递出的信息越清晰,准确性更高,沟通更有效。在师生交流中,如果教师方音太重,缺少基本的标准度,首先会影响学生的正确理解,交流效果大打折扣;其次会让学生产生疏离感,影响师生交往,出现教师课堂教学尽管精彩,而学生无动于衷的情况,大大影响良性互动,给交流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给彼此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音色是声音的特色,具有较强的个体差异,天生因素更多。人的音色有偏细、偏粗、偏哑、偏亮等不同特色,尤其在自然说话的状态,本我音色更明显,正常情况下,天生的音色确实较难改变,但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科学练习,让声音更圆润,更赋魅力。著名歌唱家李双江,经过声乐的专业训练,即使说话时声音偏沙哑,但是说话时情绪状态饱满,口腔开度好,声音圆润,气息厚实,让人舒服,歌唱时更是嗓音响亮极具穿透力。于教师而言,更需要修炼学生愿意听的声音,学生喜欢听的声音。

[6] 包毅楠:《美国“过度海洋主张”理论及其实践的批判性分析》,《国际问题研究》2017年第5期,第124页。

2.语调的高低和发音的轻重

语调的高低也称音高,即音的高度,是指各种声音的高低程度。音高是人耳对声音调子高低的主观感受。汉语里,音高变化引发声调变化,有区别词义的作用。我们在此探讨声音的温度,强调声音入耳的感受,它与声音频率的高低与响亮的程度有关。一般来说,“频率低的调子给人以平稳、舒缓、厚实、辽阔的感觉;频率高的调子给人以亮丽、明亮、尖刻的感觉”[3]。充满温度的声音应是一种音高适中,空气震动保持在16-2000赫兹范围内,不压抑、不高亢、不尖声尖气的,充满厚度、沉稳度和温度的声音,以人自然声区发出的声音为好。

发音的轻重也称音强,是语音的四要素之一,指声音的客观物理强弱,和主观的响度相对应。与人交流时,说话者根据不同的交流方式,面对面或打电话;根据不同场合,公开或私密,选择适度音强,声音过高过大让人产生震耳感,声音过小过沉也会影响双方的正常互动。面对面交流可以辅助手势、表情,此时获取的信息最完整,体验到的形象也最鲜活,有听觉的声音、视觉的体态、嗅觉的气味甚至还包括触觉方面的握手、拥抱等等行为。假如是电话交流,更需要说话者充满亲和力,通过电话让对方听到笑声,听到表情,听到声音的温度。

3.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强调

语速即语音的速度。《中国好声音》主持人华少语速惊人,在每一期节目的开头都要以每秒10个字的超语速飚广告,他是专业主持人,有过硬的语言基本功,吐字清晰,发音标准,尽管如此,观众还是无法完全听清他飞吐出来的具体内容,谈不上言语有亲切感,观众只能评价为说话超顺溜。由此可见,语速影响语调情感的表达,影响亲切度的传递。一般而言,亲切友善的声音,语速平缓,节奏从容,而呵斥的、指责的、愤怒的声音均语速急促。不管是教学还是在日常,教师都需要把握好恰当语速,让学生没有听觉急促感,或是拖沓感,让其听清楚,听明白,更好接收信息,达到效果。

交流中,根据表达的需要,个体会通过强调重音表达出说话者不同的意思,无规律而言,通常由说话者根据具体的语境和需要来确定。如:

“我知道你懂法文。” (别人不一定知道)

“我知道你懂法文。” (你瞒不住我)

“我知道你懂法文。” (你怎么说不懂呢)

“我知道你懂法文。” (我不知道你还懂日文呢)

师生互动中会有不同的交流形式和表达需要,师者一定要应景应情运用声音,尤其在面对学生不恰当的表现时,教师一定要拿捏好声音状态,让学生接收到被理解,被信任,被尊重,被期待,帮助其醒悟,助力其成长。切忌声嘶力竭,呵斥、指责、怀疑……所有负情绪支配下的语言都不可能给予人正能量,所有带情绪的互动都不可能达到积极的效果。

4.语气中表达的情绪

语气背后的情绪,传达出说话者的真实态度,表达出说话者的交际目的。任何一种语言的表达,都离不开语音标准度、音色圆润度、语调的高低、发音的轻重、以及语速的快慢等等因素的影响,汉语语系外加句末助词,共同表达说话者情感态度,实现交际目的。根据心理学研究显示,听者更多从说话者怎么说中获取真实的信息判断,口气才是个体表达的真实感受。下面几句话,结合括号中的词语,能让人读出不同的感情:

你真行啊!(欣赏、讽刺、挖苦、玩笑)

你还笑呢!(生气、疑问、关怀、取笑)

我理解你!(同情、不耐烦、嘲讽、口是心非)

你个调皮鬼!(痛恨、批评、玩笑、亲切)

这样是不对的!(温和、斥责、严肃、不耐烦)

可见,个体情绪不同,语气就很不一样。所以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互动中,务必把握好尺度,传递好信息,让学生在接收过程中感知到声音的温度,感受到教师由内而外的关爱,情感暖了,关系近了,灵魂的唤醒,生命的影响,便水到渠成了。

三、声音温度里的教育意蕴

歌德曾说,人类凭着聪明创造了很多界限,最后用爱把它们全部推倒。从一定程度上讲,情感教育胜过一切教育技巧,情由心生,更能对学生生发影响。苏霍姆林斯基、罗杰斯、斯卡特金等教育家分别提出过有关情感教育的理论,认为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情感意志的培养,有助于性格品性的形成,还有助于潜力的开发。我们常说的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创设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4]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妥善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其核心是,教师以情育人,以情感人,融情暖人,给予学生持续的情感支持,促使学生建立稳定的情感依托,帮助学生获得一份源源不断的情感力量。当然,教师的“情”,不是没有底线没有边界的愚情,而是将教育规律结合于教育实践,落地于学生,用学生能够接收的方式,传递教育真谛,怀揣理想教育,实现教育理想。肖川教授说:“一个受过情感教育的人,一定会是一个温顺、谦和、善于沟通且能唤起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的人,而不会是一个专横、霸道、粗野、暴戾之人”[5]。教师的教育,就是要在情感教育过程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让其成为一位热爱生活,谦逊友善的健全人。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决定相互影响的程度,关系的密切程度决定彼此的看重程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表明一个观点:情感教育能使教育者的话进入受教育者的内心。所以,学生因为与教师情感密切会尽量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会更希望将最好的状态呈现给教师,教师在情感上得到学生信任,话语影响力增强,互动更良好,关系更和谐,在施以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声音温度里的教育意蕴也是极其丰富的。

1.声音温度中包含了尊重教育

王澍和柳海民曾指出“尊重的教育”是兼具目的与过程、感性与理性、认知与行动的教育理论[6]。他们将教育者想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自身的理性认知和“对受教育者的尊重”,用感性的方式,具体的行动,体现在教育过程中,落地到教育实践里。教师以尊重学生为教育前提,方能以平等的姿态与受教育者对话。我们说,教师用有温度的声音与学生交流,而非命令的不容置疑的甚至是指责的语气面对受教育者时,学生首先感受到情绪上被接纳(尤其对后进生而言),有此前提,双方就有了平等交流的可能,在这样的交流过程里,学生更愿意聆听,更愿意交流,更可能感知到教师传递出的关爱、鼓励、信任、包容等正能量,达到情感流动,思想交流的效果。

尊重受教育者,意味着要尊重其基本的人性、尊严、人格特征、发展需要等等。“要承认人的生命是在具体个人中存活、生长、发展的;每一个具体个人都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个体生命是以整体的方式存活在环境中,并在与环境一日不可中断的相互构成中生存与发展”[7]。在教育过程中,每一个个体都有其特殊性,存在天性上的差异,成长环境的不同,成长过程性发展不均衡,成长阶段性发展不均衡,阶段性展现方式、生发速度也不均衡等各种因素,最后,因为诸多差别形成的受教育者不同的发展需求。这些,都需要教育者真正理解,才可能真正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成长的唯一性。教师身体力行尊重了学生,不能不说就是一种最好的教人“懂得尊重、学会尊重”的教育。

2.声音温度中体现了爱的教育

从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到现今的优秀教师榜样,没有哪一位不是在用“爱”进行教育。他们,可能拥有不同的教育观念,但却用共同的“爱”倾注于教育。教师心中有爱是源头。生活中,不乏教师满满的爱被排斥、被误解。我们说,教育效果不取决于教育者输出了多少,取决于受教育者接收到多少,所以,当教育者选择了要求、命令、指责的语气对受教育者说话时,个体因为不喜欢被要求、被命令、被指责,会压抑情感、蜷缩生命,也会选择屏蔽指令,排斥指令发出者。要求的指令,语气不容商量;命令的指令,语气充满强硬;指责的情绪,语气挑剔不满。语气的背后是情绪,情绪里包含真实情感,所以,有情绪的语气中没有爱,爱存在有温度的声音里。语气中的情绪还会伴随面部表情,表现出对受教育者的不接纳,以致缺少倾听的姿态。

教育中的“爱”是双向的,学生接收到教师传递的“爱”,自会有“爱”的反馈。歌德年轻时曾说过,人们只能认识自己所爱的,爱或激情越强烈越充沛,认识就越深刻越完整。教师用“爱”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就是在教学生如何表达爱,教师的爱越充沛,学生的感受就越强烈,学生对爱的认识就越深刻,这是最好的爱的教育,这也是最有价值的教育。教师有温度的声音为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提供了良好的交流方式,有温度的声音足以温暖学生整个世界。

3.声音温度中融入了生命教育

教育的过程,不只是认知性地传递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让人成长其为人的过程,是学生多种潜能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教师指导学生交往,都是重要的促进生命教育的形式。生命教育,将融入到受教育者整个成长过程之中。人的世界是关系的世界,人生的幸福在于关系的和谐,和谐的关系有赖于个体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理解,有赖于个体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互动。教育者充满温度的声音里,本身就彰显出个体生命的平和与宁静,充满着包容性,体现出生命张力,这于受教育者而言,声音带来的稳定感,能帮助其进入宁静状态,教师给了学生良好示范,又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互动环境。教师就是在用自己通透、平和的生命状态影响成长中的生命。正如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者的生命状态从何而来?来源于个体对生命的理解,个体对生命的敬畏,个体对生命的尊重,个体对生命的修为。

一个温和而坚定的声音里透着无限能量,能让迷惑中的学生接收到指引的力量;能让胆怯中的学生接收到鼓励的信息;能让失足的学生感知到被理解被包容的关爱;能让心灵受伤的学生在温暖的支持中加速疗愈……教育者的价值就是在受教育者个体生命成长过程中,用无限可能的视角,无比相信的力量,无数教育的智慧,以赋有温度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践行在自己与生命的对话中。教育者有怎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怎样的教育行为,有怎样的价值取向就会有怎样的生命关照,声音的温度里传递出了一种对生命的关照,能让学生接收到一份爱,感知到一种美,一种由心灵散发出的言行美,在这种美的感受中,促进学生在祥和的氛围中感悟生命,在温和的互动中长进智慧,在平和的交流中成长人格。关照受教育者的生命,更能真正走进他们的灵魂,实现灵魂对灵魂的感召,生命对生命的影响。

4.声音温度中践行了自我教育

教师如果没有一颗自我成长的心,就很难以一种成长的视角关照学生。生命是一个成长过程,有其阶段性,有阶段成长的不平衡性;有其丰富性,有丰富性背后的特殊性。教育者将自己的生命拉长来审视,看重生命的过程,内心就会多一些宁静,声音就会多一些温度。如果学生没有遵守课堂纪律,教育者需要反思是不是自己对他关注太少,学生产生了被忽略感;如果学生没有按时完成课后练习,教育者需要反思教学行为的影响因素;如果孩子厌学,教育者需要关注孩子家庭生活的环境和与其互动的方式等等,总而言之,教育者践行自我教育,从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反馈中去看见自己,能更好成长自己,更能让孩子得以成长。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当教育者透过教育对象体察自我的时候,心中少了向外的指责,多了向内的反思,这与处于一定弱势的受教育者而言,更能释放灵性,经“悟”而“道”长。

修炼声音,根本在修心、修行、修性。教师在教育互动过程中,观察学生反应,关注学生变化,反思不同反应,反思不同变化,审视教学行为,调整教学行为,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思想来反观自身的教育成长。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助推一把,给予学生需要的帮助、引领和支持,成为学生成功时的祝贺者、迷茫时的引领者、孤独时的陪伴者、挫折时的鼓励者;成为一个懂得欣赏,懂得喝彩,懂得恰当扶正,然后目送他们远行的引领者、陪伴人。教育者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成长自我,更能在教育场景中生发教育智慧,在启发学生的同时,完善自身,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结 语

我们说,声音的温度传递出的是一个人的素养和心灵的温度,透着个体内在的综合涵养。生活中,一个走路毛毛躁躁,眼神忽上忽下,表情变化万千,语调忽高忽低的人,很难让人将其同有涵养的形象联系起来。那些声音充满温度而有涵养的人,大多语言表达贴切,情感传递真诚,举止透出从容,声音把控妥贴。涵养之人的从容淡定还表现在眼神、表情、举止等各个方面的自然统一,这个统一的过程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多方修炼,其过程,不仅要修炼语音的整体状态,还要修炼教育者之于教育的内在涵养,更要修炼教育者之于生命的心灵温度,历经修心修行修性之路,塑造出一个赋有吸引力的充满温度的声音,这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言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语气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