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家生态智慧与生态教育及林业生态建设路径探讨

2019-03-15程仲

安徽林业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道家林业文明

程仲

(安徽理工大学,安徽 淮南2 32001)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1],并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系统提出了生态建设的新理论与新论断。如:理念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上,尊重顺应保护自然;方略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途径上,山水田林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等等,给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根基作用,纠正与克服部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与少数地方林业生态建设中的问题,本文结合当今生态建设实际与趋势,辩证汲取了道家的生态智慧,探讨了生态教育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具体路径与对策。

1 归属地球又毁灭地球的悖论与道家生态智慧[3]

随着原生自然的逐渐消失,人类的物质需求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人的思想似乎已经达到一种新的自主和独立状态。但是这种自主和独立是建立在人对自然的统治和任意使用的基础之上,从而切断了人类在地球上赖以生存、汲取营养的根系。高科技带来的副作用,以及人类以自然的主宰自居的观念不仅造成了人类精神上的伤害,而且对我们生存的地球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严重威胁,从而使人类陷入了我们既归属地球同时又在毁灭地球的悖论之中。扪心自问:“人类究竟错在哪了?”生态浩劫正在逼近,文明误区频发,百家智慧逐鹿中原,东方思想抑或西方哲学谁主沉浮?中国传统道家思想在解决上述问题上另辟蹊径,独树一帜。

1.1 “道法自然”

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人类社会行为应当效仿自然之变,尊重自然之规律。《道德经》里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在所有万象之先就已经存在的,“一”为一气,是成为万物根本的那个元气,有此元气,万物才能化生,而生命则是“道”在世间的具体体现。祖天师在《老子想尔注》中说:“道大、天大、地大、生大。“道法自然”揭示了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围绕着“道”这一核心,生命的缘起、样貌、本质和意义一一展现。

道家思想特别重视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法自然”这一观念落实于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即人要保护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实行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必须在一定的自然规律和条件之下,任何有违自然规律的行为终将受到自然的惩罚。《列子·力命》中描述了自然“自然者,默之成之,平之宁之,将之迎之”[4]最本质的情况。

1.2 “天人合一”

自然是大天地,人类则是局限在此范围内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共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思想,更是一种理想状态。“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故“道大、天大、地大、生大。”上天入地,万物共生,相互依存,和谐共处是道家思想中整体和谐世界观的具象体现。

从根本上来说,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属于以“自然”为纲目的情形。从本体论的层面上看,道家思想可以归类为生态哲学思想。“自然”即所有可能态势中不可打破的、最后必将回归的动态恒稳态势。在老庄眼里,不论变与不变、存在抑或超越,凡是事态都有“常”、有“正”,也就是说,必有最佳状态,与这个最佳状态最接近的,也就是自然常态。“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无为而无不为”,古代中国道家思想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颇具智慧,主张以平等的身份同大自然交朋友,善于整合大自然内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顺应自然律法,提倡愉悦身心的养生之道,正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与儒家不同的是,道家不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不认为“人定胜天”,反对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榨取,反对对自然的屠戮,反对对自然的索取和控制,强调人与自然友好和谐共生、共存、共处。而古代西方智慧则截然相反,他们强调“人贵自然轻”,认为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甚至是奴役自然才是人地关系之根本。

1.3 “兼容并包”

在道家旷世奇书《淮南子》中,刘安更为强调的是以开放包容的“大道”理念及精神,对人地关系进行梳理、综合与会通,此自然观求得与道家治国学说优势互补。道教早期重要经典《太平青领书》有言:“是故古者圣王治,能治万二千物,为上富君也。善物不足三分之二为中富君也。不足三分之一为下富君也。万物半伤为衰家也。悉伤为下贫之人。”道家的生态智慧在于注重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成分,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经济和未来的发展都是极其有利的。“兼容并包”,方能“富”甲天下。[5]从这个角度来看,判断当今的自然生态和生活环境是否良好,必须要有开放性的大局整体视角。在“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的基础上达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才是生态优秀的标杆。

1.4 积极“无为”

积极的“无为”与消极的“无为”相对,是《淮南子》黄老新“道治”的思想来源。“无为而治”在形而上的“治道”和形而下的“治术”来看,兼具“治理国事”和“阅历世事”之功能。与其说是“自然少为”,毋宁说是“因循自然而善为”,使其从一种消极自然“无为”,内化为积极“通而无为”[6]。置于生态领域之中,“无为而治”也不再是被动的顺应自然,而是能够与“人”的行为有着内在的有机契合性,成为其有限度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的主动行为。“无为而治”的实质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自然的创造力,做到人和自然双向的自我实现。“无为”也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寻道而为。实际上,积极“无所不为”,实乃在一定格局和框架之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有选择地不为或为之。正如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指出:“就早期原始科学的道家哲学而言,‘无为’的意思就是‘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亦即不固执地违反事物的本性。”[7]积极“无为”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对现代生态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 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与林业生态建设的认知

2.1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旨趣

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生态文明教育是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为目标,在全体高校成员中开展涉及学生生态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方面面的价值取向培养,旨在教育学生成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和谐关系的新一代,这对于林业高校尤为重要。高等院校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有的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口号、意识、理念和思想阶段,因此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是今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必然走向。

2.2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问题

高校是人类文明的前沿阵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建设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早期的生态文明教育重在树立受教育者保护环境,培养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的意识。“重理念、轻实践”的宣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实际解决高校高速发展与高校生态建设体系的突出矛盾。我国现代高等教育速度发展相对较快,部分教育体系设置未能与时俱进,连林业高校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教育体系也没有重大有效改观,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也没系统形成,呈现出结构性的不平衡发展状态。新形势下的高校发展呼吁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内容的同步发展。

2.3 林业生态建设中的问题

林业生态建设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生态建设的目的,最重要的是给人类生存与发展持续提供生态安全屏障,不仅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林副产品,更要为优化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环境需求提供生态产品,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在生态建设中必须遵从自然规律。可是,在林业生态建设中,仍发现少数不尽如自然之意的现象,如:忽视充分利用自然力,缺少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对“生态”是一个开放的且相互联系的系统认识不足;忽视乡土树种的重要性,求“洋”(未经区域化试验的引种)贪大(栽大树与大“更新”),生物多样性不足;忽视生物措施的有效性,过度“硬化”(广场、植物根部、沟塘渠岸),阻断了地上与地下、陆地与湿地系统的生态因子间的有机联系,自然度不高[2]等。

3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讨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及实施措施是确保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的有效保障,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索与创新模式研究,必然是此项工作可持续进行的必要理论保证。在建设高校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道家思想中生态智慧的研究。

3.1 培育生态意识

首先,从大局出发,整体把握,顺应和尊重自然规律。从源头上培育学生生态环保意识。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开展节能减排知识及生态文明建设教育活动,增加学生同大自然接触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其次,陆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活动,组织在此方面有专长的教师讲授生态文明相关课程,引导学生转变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学习者和研究者,形成敬畏自然、感恩自然、保护自然的环保新风尚。再次,要求师生切实增强生态文明责任意识和危机感,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紧迫且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执行,提上议事日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施行方案,形成具有较大影响的校园氛围。

3.2 生态课程体系多样化建设

一所高校的育人理念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将产生极大的影响。第一,将文理学科融会贯通,鼓励学生从交叉学科视角认识、研究生态学。第二,将生态学知识与现有专业课学习相联系,编写系列教材,规范相关课程内容,相互渗透,插入与专业学习相关的环境保护知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专业学习中的环境问题。第三,在思政类公共课内,增加完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讲授生态与环保知识,介绍党和国家的生态政策、法律和行政条例。第四,开设全校生态伦理学选修课程。从全校范围征集兴趣选题,选取明星教师,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关注与同学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主题。

3.3 鼓励科技创新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青年大学生是科技创新的主干力量。鼓励高校大学生在植树造林、节约水资源和垃圾处理等方面开展再生资源节约与资源化的创意活动,从政策、制度等宏观方面支持大学生“生态文明创新”项目研究。从生态理念、生态责任、生态积极“无为”三个方面辐射整个高校环境,以技术支持带动绿色校园硬件和软件全面建设,通过电子节能监管设备有效管控校内资源配置和使用。运用创新驱动,实施能耗配额信息化管理,为进一步节能改造及生态文明校园建设提供依据和支撑。成立专项基金,奖励大学生参与生态发明、创新活动,并以先进实例在全校范围内宣传、展示。

3.4 倡导生态文明实践

高校的任务包含为学生创造生态实践机会的条件,支持、引导大学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主体力量。第一,在校园内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以学生党支部、团组织和班级为中坚力量,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保护地球环境。可以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国际湿地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环境日”“植树节”等特殊节日开展征文、主题讨论和主题教育活动,包括生态环保主题的班会、小组讨论、辩论赛、演讲比赛和爱国卫生运动等。第二,充分利用校园所在区域的地理优势,如自然保护区、湿地及湿地公园、公共海滩、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动植物园等适合的公共自然场所,因地取材,建设高质量、长久性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第三,组织学生调研所在城市周边废水、温室气体等污染源的排放情况,让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调研报告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和策略。

4 林业生态建设路径探讨

林业生态建设,主要围绕生态和文明这一对关系入手。生态是广义上自然界的主体、要素之间各种关系的综合反应。文明是有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是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目标,建立林业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对国家、民族、个人和子孙后代负有高度的责任感,引导现代林业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林业生态建设,本质就是还原人类所需的优良的生态环境,使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所以,研究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林业生态建设的新路径是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必行之路[8]。

4.1 “尊重自然”“普惠民生”的保护建设理念

牢固树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从生态格局上,构建安全有效的生态模式。在人类活动开展的时候,尽量尊重自然原有的状态和承载能力,切忌打破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提高林区和附近居民的环保意识,“克己制欲”是人对人的行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认知[9],从外部环境上禁止一切滥砍滥伐、违规使用林地、随意开发与开采地下资源,提高森林数量和质量,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新科技革命以来给自然和林地造成的伤害[10]。大自然是人类生身、衣食父母,普惠民生。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4.2 协调各要素关系

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要素包括:森林、湿地、荒漠和生物多样性,统筹协调这三者生态系统的关系成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森林和生物多样性相互关联,森林减少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最大威胁,生物多样性是与人类社会休戚与共的最重要因素。湿地是地球上富有生物多样性、多功能的生态系统,是公认的“地球之肾”。无论从生态价值还是经济价值来看,湿地都是最具潜力的单体生态系统。同森林一样,湿地目前面临着污染、围垦、过度开发等威胁,湿地资源急剧减少,生物多样化受到严峻挑战。

对生命共同体山水田林湖草要整体施策。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能够保障荒漠生态系统以及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能够保持荒漠的水土,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而湿地生态系统可以涵养水源,调节湿地地区的气候等,确保荒漠以及湿地系统生态功能发挥应有的效应。在人类活动聚集的城镇里,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发展有利于减少噪音,吸收二氧化碳、 甲烷等有害气体和粉尘,清新空气,洁净人们生活环境,保护人类身体健康,防止呼吸道等各类疾病的侵袭。

4.3 打造新型管理模式

近年来,随着科学的日新月异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原有的林业生态管理模式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对林业生态建设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科学的林业生态管理办法和正确措施有利于提高森林的有效利用率,提高森林的自我修复能力。当前,我国应当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借鉴德国、美国等林业先进国家现代林业生态建设的有益经验,以及安徽首创的“林长制改革”等,采取政府推动、一家负责、多部门全社会协同的一体化管理,工程化运作及配套项目化管理,对重点工程进行全过程监控,创新建立适应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林业新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道家林业文明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请文明演绎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漫说文明
land produces
漫画道家思想
对不文明说“不”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