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當家做主,澳門20+的成功探索

2019-03-14卜樂

澳门月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內地服務經濟

卜樂

對比顯著,回歸成就巨大

20年的時間,似乎轉瞬即逝。回想到回歸前,澳門的治安、經濟等各方面狀況並不是很好。當時適逢澳葡政府統治的後期,當局無心執政,導致社會出現不穩定的局面,也使得整體經濟社會發展的氛圍非常之一般。在就業層面,澳門人大多希望前往臺灣、香港尋求更好的工作機會。而在政府管治與行政效率上,當時在澳葡政府辦理一項業務極其複雜,需要跑很多次,耗時許久,等待政府的審批這些冗雜且低效的行政程序,讓民眾怨聲載道,至今仍記憶猶新。

很明顯,歷經澳葡政府統治再來到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這20年澳門在經濟、社會環境、治安、就業發展等多方面都發生了徹底的翻轉。在經濟數據指標上,總體GDP與個人GDP的增長與平均數,澳門早已名列世界前茅。而在社會政策上,澳門的超高福利政策,尤其是對婦幼、老人等的關懷,是不少地區難以企及的,令周圍地區紛紛投以羨慕的眼光。而論其行政效率,最直接的觀察就是如今特區政府的行政效率比起澳葡政府時代有了非常大的改觀。例如現在澳門市民辦理身份證只需網上預約,按照指定的時間到達現場辦理,約30分鐘之內就可以快速拿到,不再需要經過冗長繁雜的行政程序,耗時耗力。

在就業層面,如今澳門人大規模前往港台尋求更好的工作環境與人工報酬,早已成為過往的歷史。隨著澳門的快速發展,博彩與非博彩元素的擴張,澳門出現了人力資源較為不足的情況,需要引入外地僱員來支持本澳經濟社會的發展,來支援整體職業市場的供需平衡。

這些都是我們最直觀的觀察。而澳門回歸祖國20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於每一位澳門市民而言,都是感同身受,大家能夠發自內心地來表達澳門回歸祖國後的巨大成就和喜悅。

改革與回歸,制度成功實踐

回顧40年前,內地開始推行改革開放,歷經40載的發展,如今的中國早已舊貌換新顏,穩健且自信地推動著“中國崛起”。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我就曾前往內地廣州讀書,仍然記得那時候的天河區有著大片未開發的土地,四處有不少泥地、田地,生活上極為不便,大部分生活用品都是從香港帶入內地。

而如今隨著內地改革開放40年來的深入發展,內地與港澳之間關係更加緊密,香港、澳門社會也開始更多地享受內地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紅利。比如說利用淘寶來購買全世界的物品,早已成為不少港澳人生活當中的重要習慣。在這段歷程中,澳門與內地的關係則是更加緊密。由於地緣、文化等的關係,澳門與內地的關係相對香港而言是較為緊密的,因為可以發現,澳門市民走著路就可以過關。也許白天還在澳門上班,夜晚一過關就可以來到拱北聚餐,之後又回到澳門家中,也因為這樣的地緣關係與頻繁往來,澳門對內地社會有了充分的接受與認同。尤其是珠澳兩地、粵澳兩地的頻繁交往,加速了兩地經貿、文化、民間交流的深化,從最初澳門居民帶著資金、經驗前往內地助力改革開放到後期隨著內地發展壯大,逐漸依賴內地發展澳門自身經濟,特別是澳門受限於獨特的地域情勢,無法出產自己的農副產品等生活用品,必須依靠內地大量的進口、專供,這些都顯示出澳門與內地在過去40年的時間,尤其是在回歸的這20年中,互動來往越來越緊密。同時,又因為曾經是葡萄牙殖民地的緣故,澳門與外界接觸的機會非常之多,也相對方便,從而成為了內地產品、技術、服務等走向國際的重要跳板。

所以改革開放的40年,尤其是後半段又恰逢澳門回歸20年,這20年兩地的發展更加驗證了澳門與內地是共生共存共發展的關係。而如今澳門這樣的成就完全離不開中央政府的支持。如同前述所講,在澳葡政府時代,包含回歸初期的一兩年,澳門的總體經濟依然不好,樓市處於非常低迷的狀態,社會整體氛圍低沉,而正是因為一國兩制的確立與實踐,使得澳門能夠保有原來的政治制度不變,又能充分享受澳人治澳、高度自治,使得澳門人真正當家作主,從特首到主要官員的任命都留給了澳門人,中央也給予澳門社會極大的自由,來維護原來的市場經濟、自由港等運作,吸引來自全球各地的遊客前來此地觀光體驗。

同時也因澳門過去400年獨特的歷史與文化,被中央政府賦予了“一個中心,一個平臺”的發展定位。無論是中央還是澳門社會,都希望將澳門打造成一座國際化的旅遊休閒城市。所以在這樣的基礎上,中央送給澳門“自由行”的政策,進一步為澳門帶動人流、金流,促進澳門的博彩旅遊休閒產業發展與經濟增長。

而新時期隨著大灣區計劃的落地,澳門被成功納入“9+2”大灣區城市圈,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使得澳門的發展不再停留在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之上,未來有了更大的發展腹地與發展舞臺。所以中央對於澳門的支持,在過去20年以及未來下一階段的20年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足以證明“一國兩制”在澳門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實踐。澳門與香港不同,因為地緣等的優勢,澳門與內地密不可分,日常生活娛樂早已實現“同城化”,且澳門大多居民的祖籍就在珠海、中山一帶,所以他們對內地的文化,對內地社會不會有明顯的抗拒心態,在澳門,回鄉證放在身邊是一個尋常之事。而相較之下,香港人就不會隨身帶上回鄉證,因為對於他們而言來到內地需要花費一些時間,例如採取汽車或者火車出行等方式,因而對於香港人而言,很多時候就像去外地的感覺一般,因為地緣上的相對陌生加之殖民歷史等的影響,使得香港社會對於內地並沒有那麼包容、理解與接受,不少時候因為誤會出現一種抗拒心態。澳門相較之下,就顯得兩地融合的非常之多了。

所以正是在一個理解、包容又期待自身快速發展的前提之下,澳門人真實感受到自己做主人的感覺,社會上下推動“一國兩制”在澳門的穩定實踐。澳門憑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以及中央賦予的定位與角色,積極發展以旅遊博彩業為主的多元經濟,同時強化與葡語系國家聯繫,推動雙邊經貿文化交流,成為中國對葡語系國家乃至對外的重要溝通平臺。加上中央在“一帶一路”戰略、大灣區建設中賦予澳門的角色,使得其能夠在國家發展的大局中佔有關鍵的一席之地。

這均是澳門社會回歸以來所享受到的紅利與發展成就,所以我們期待澳門新一代的年輕人能夠在“一國兩制”的優勢基礎上,要在大灣區、“一帶一路”戰略的推行下,懷抱遠大夢想,不要把眼光僅僅停留在澳門,而是走進更大舞臺發揮己長,實現自我價值。

當然今日的澳門與歷史一脈相承,回歸百年來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澳門在近現代歷史上,對於中國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今日的澳門,我們除了看到百餘年來博彩業發展的軌跡,亦能夠看到例如孫中山先生在澳門推動社會變革、宣揚政治理念,推廣西醫建立鏡湖醫院等的痕跡。而這片微妙的土地也是近代《望廈條約》的簽署地,見證了中國近代屈辱史的開端。在澳門的青洲山上,仍然可以看到不少碉堡,作為軍事基地,它曾經也發揮了關鍵作用;亦可以找到林則徐在澳門的相關軌跡。因而澳門在近代中國的歷史上就是一個對外交往的重要平臺。

城市深化,施政更需進步

而回歸以後,隨著澳門發展與開放更加系統化、國際化,結合中央對於澳門旅遊城市的規劃,澳門自身也在積極推動旅遊的升級與深化,努力打造一座國際化的旅遊名城,讓大家前來充分感知體驗。

例如澳門一年一度的藝術節都能夠吸引到香港、內地乃至亞洲區不少的民眾前來參加。在這裡可以以相對廉價的票價觀看到世界級的藝術表演,觀賞到到世界級藝術大師的作品,這是澳門回饋世界各地遊客的重要表徵之一。而事實上,無論是打造世界旅遊休閒中心,還是提升澳門城市多元發展,中央賦予澳門的優勢政策,澳門尚未完全善加利用,很多地方仍需深化。從視覺效果看,如今的澳門隨處可見大型賭場、酒店,在金光大道走一圈,全世界最有名的品牌都盡入眼底,但細細思考之下,澳門仍然有獨特之處尚未被開發與展現。

在澳門這片神奇的土地之上,中西文化巧妙融合,象徵著遠東天主教信仰的教堂,如今變成大三巴牌坊,成為熱門景點,供大家觀賞、朝聖。而其旁邊就是有著數百年香火的傳統中國廟宇:哪吒廟,兩者毫不違和地相處了百年。這足以驗證,不同宗教信仰、文化、風俗,都能夠在澳門落地生根,相互包容,共生共存。而在走到中區的瘋堂10號,聯排的葡式建築讓遊客仿佛置身歐洲小鎮之中,體驗歐式風情。

如今前往歐洲,例如法國、義大利,遊客都會擔心可能遭遇搶劫等危險。而在澳門這樣一個治安在全球位居前列的安全區域,遊客們完全可以輕鬆自在地旅行、觀賞,又加上作為世界美食之都的澳門為大家提供了精緻小食、特色小吃,無論哪一國度的遊客都可以在此充分感受“慢活”的理念。加上傳統的世界物質文化遺產,例如《盛世危言》的作者鄭觀應的祖宅:鄭家大屋;又例如葡國人在澳門上岸的第一個地方:媽閣廟,這些元素如何更好地呈現給來澳遊客,就是“深化”的要求所在。

而“一中心,一平臺”,包含文化基地的深入挖掘,都離不開一個關鍵角色,即主政者:澳門特區政府。回歸前,澳葡政府的組成以葡人為主,華人參與極少,即使要參與,也必須是熟悉葡文的華人才能夠進入,去做相對輔助的工作。而自回歸以來,由澳門人自己來組建特區政府,鼓舞人心。但萬事開頭難,要在一個短時間內,由澳葡政府過渡到澳門人的政府,對於華人而言,需要更多的努力來承擔起社會治理的重任。

如今來看,即使當時社會上普遍存在著對於政府過度的擔憂,如今都平穩過渡,20年來特區政府穩健施政,從成效來看,特區政府可謂是不過不失。在經濟面,澳門社會取得巨大繁榮成果,制度的實施與推行進步顯著。社會福利政策良好,對於老人的照顧,更是全球模範。從回歸前社會服務上大量的長者個案,歷經十多年來的發展,如今長者因為經濟困頓而產生的個案極少,這也證明澳門對於愛老敬老的政策著墨甚深。

在民生領域,澳門積極推動15年免費教育,這是周遭地區都無法輕易推行的。加上在醫療領域,對於長者、學生、公務員的免費醫療,以及對於市民在醫療上包含醫療券在內的補助,都極大地解決了民生需求。要知道過去澳葡政府是完全不會理會澳門居民的民生事務,正因如此才催生了澳門深厚的社團文化。當澳葡政府視若無睹之際,澳門人便自發組織互相照顧、扶持,滿足自己的教育、醫療、養老、殯葬等的需求,這也是街坊會形成的重要原因。特區政府成立後,完全扭轉澳葡時代不作為的行政風氣,積極推動澳門教育、醫療等民生事務的完善,讓市民看到了特區政府的努力,在四平八穩的施政過程中,保障重大社會民生建設。

而且在博彩收入一年高過一年的基礎上更推動了“現金分享計劃”與持續教育津貼,讓澳門人切實地感受到政府的施政成果,以及分享紅利的喜悅。當然,再完美的施政也必然存在不足之處,目前政府的交通、房屋政策與民眾的期待仍有非常大的落差。在經濟高速發展之下,澳門人同樣承擔著交通嚴重堵塞、樓價高企的壓力。所以政府如何能夠在關係到市民幸福感以及日常生活最基本權益的民生議題上,加大改革的力度,是澳門市民在新的一年對於政府的殷殷期待。

同時,政府的施政在“社團文化”濃厚的澳門,自然離不開各大社團的支持。以街坊會為例,自新中國成立時就陸續產生,已經有60多年的歷史,它擔負起了社區服務的重責大任。在澳葡政府漠視華人權益的時代,街坊們自發組織展開互助自救。到了1983年,在《中葡聯合聲明》簽署過後,澳門社會尤其是澳門各街坊會,深感有成立總會之必要,來配合後續澳門回歸祖國的相關工作。因此,澳門街坊聯合總會就這樣誕生,邁入提供更加專業服務,深入社區幫扶的新時代。比如開設頤康中心,為老年人服務,同時開設青年中心、社區中心,引入專業社工,也是澳門第一批使用專業社工的社團,來設立規範的社會服務制度,系統且專業地提供社會服務專案。在特區政府回歸以來,更是積極幫助政府展開社會服務,比如在政府第一個招標專案:“平安通”項目上,街總憑藉多年社會服務經驗,拿下了標案,接受政府的委託在澳門社會開展專業的社會服務。

因此,街總雖是傳統社團,但一直緊跟社會發展潮流與脈絡,瞭解社會的需求,不斷成長,維持自身發展活力,持續地貢獻澳門社會。從成立之初的兩個專職人員,到如今發展到700多個專職,加上學校系統其實已經破千,足以看出街總專業團隊的壯大與付出。而一個社團的發展,必緊隨社會發展,才能夠更好地立足,不被時代淘汰。在大灣區發展的現實之下,街總同樣關注灣區設立之後帶給澳門的機會,觀察到澳門不少居民除了祖籍來自於中山(過去稱為“香山縣”),加之澳門現下許多居民在三鄉、中山等地購買物業,不僅有返鄉養老的需求,也有不少青年人來到中山創業、就業、生活。在此情形下,街總在2018年12月在中山掛牌成立辦公室,為在中山居住的澳門人提供相關的社會服務。在過去的兩個多月中,已接受了近一千個個案的服務諮詢,足以看到澳人在內地發展的迫切需求。而未來我們也在進一步瞭解澳門人生活需求的基礎上,推動多個項目的落地,尤其是養老、醫療等服務上的探索。當然,我們也希望通過辦事處的設立以及項目的落地,能將澳門優秀的社會服務經驗能夠帶入灣區城市,推動大灣區內各城市的社會服務發展水準,彰顯澳門在灣區中的關鍵角色與重要地位。

關鍵2019,充滿新期待

邁入2019,是澳門回歸20年的關鍵年份,同時也即將會迎來新一屆政府的誕生。每一屆政府都會面臨到不同的情勢,都會在國際、國內重大的形勢變化之下負重前行。對於年底即將到來的新一屆政府,我們期待它能夠重點關注舊區重建與環境改善的問題,因為當前不少建築已經出現了高危狀況,舊區環境較為惡劣嚴重影響澳門整體城市形象以及居民生活品質的提升。

第二,在經濟與社會發展層面,我們期待新一屆政府能夠繼續在遵循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等的定位下持續深挖內涵,提升城市品質與競爭力,更好地展現出澳門作為“一中心,一平臺”的國家關鍵城市的突出作用。

第三,新一屆政府要找到澳門在灣區中不可取代的角色,將澳門的經驗優勢帶入灣區內,服務灣區民眾,同時也要積極為澳門民眾在灣區內找到新的舞臺,方便澳門人在灣區城市創新、創業、就業、生活。

第四,新一屆政府應在大型建設等方面,比如說輕軌建設、防潮閘的建立上盡快完工。同時加大應對大型天文災害(颱風等)的防護措施的落實。

這些都關係著澳門社會的長治久安,市民期待著一個更大改變、更新發展的澳門,能夠在全新的區域與國際競爭的環境之中行穩致遠,不落人後。

猜你喜欢

內地服務經濟
本刊读者服务部实用产品推荐
物业服务
tuning up
經典是怎樣煉成的——重讀《中國5—10世紀的寺院經濟》
絲綢之路與唐西州經濟研究述略
絲綢之路與唐西州經濟研究述略
2018上海服务业企业100强
余永定 中國經濟正向通縮區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