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别人的善心成为一堆灰烬(外二题)
2019-03-14李华
李华
我是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說法的。对全人类抱着仁慈和博爱的托尔斯泰恐怕也是相信的,他说,“人富有爱心,这是自然而然的,正如水往低处流是自然而然的一样。”善心和爱心虽非同义,却属近亲。人类与生俱来的善心,或者爱心,在社会大染缸的熏染面前,如果得不到正面强化,很可能会偏废,以至于最终丧失善良的“记忆”。
说实在的,对于像我这样对周遭环境如此敏感而神经脆弱的人来说,虽然心存善念,但很多时候,这种善念仅仅停留于思想层面。说起来可能有些令人费解,内向如我者,置身于陌生人群中即是一种难堪,而要近距离对陌生人做一件善事,哪怕是说一句话,都是害羞和为难的。让座一事就让我颇费踌躇。这个美容业发达的时代,判定老年人似乎有些难度,白发苍苍算是老年人吗?皱纹满面算是老年人吗?相反的,皮光肉滑就不是老年人吗?有些时候,外在形象往往是一种误导。贸然让座,尤其是为女性让座,容易给人制造一种“你已经老了”的压力,难免为女性朋友所忌讳。不让吧,一个老人端端立在你身旁,但凡有点良知,就会喘不过气来。
就算你打定主意让座,也未必就如愿。像我经常乘坐的18路和40路公交车,总是人满为患(上下班高峰期)。这个时候,你看到有老人像一片波涛中的树叶一样被人流裹挟着上车,离你有好几步远。怎么办?叫他过来吗?声音小了他听不见,声音大些吧,可能把一车人的目光都吸引了过来。我是最怕这些来路不明用心难测的目光的。而且,老人近处那些安然稳坐的年轻人,如果听到你“越俎代庖”式的让座,恐怕也是深恨被陷于不义境地的。而且,如果多数人都不愿意让座,你的行为便算另类了,是需要勇气的。所以,我常常小偷似的,悄悄走过去拉拉老人的衣角,或者碰碰他的手臂,示意他去坐。但有时候又觉得,挤来挤去的麻烦,再说,行车途中万一一个急刹车,老人摔了算谁的?便也只好罢了。于是,或假寐,或故作欣赏窗外风景,掩耳盗铃似的认为可以逃离尴尬现实。行善还真需要一种氛围,以前在成都,是不必担心让座不自然这种事的,让座已成为一种习惯,老人上车都有坐,你不让,自有人抢着起身。
还有一些情况是你所不能左右的。你好心让座,而对方并不领情。或许是他认为自己还够年轻,没必要让人为他挪地方,或许是他下一站就要下车,嫌挤过来坐座位不值得,或许他出于好心,认为君子不夺人之美。总而言之,你站起来后,那个位置并没有及时补缺。而你既已起身,便不好意思再坐下。于是,便让某个投机分子拣了便宜,或者一直空着,浪费座位资源不说,还无端让人觉得你有毛病占着座位不坐。时间一久,便学得聪明了。见有老年人上车,早早地起身挪到车后面去。有时候,会有一些“不懂音乐”的人捷足先登。登就登吧,只要自己没有坐,也就问心无愧了。多数时候,上来的老人会顺利坐到这个座位,而他并不知道你的善意,你也省却了那种种客套。
芝麻样的事,也需要经历这么多的琐碎。而一个人好不容易才下定决心、鼓起勇气做一件善事,那就不要冷了别人的心,让这历经周折的善意的火种熄灭为一堆灰烬。如果多几次热脸贴冷屁股的尴尬,恐怕他就缺少继续行善的动力了——我是指像我这种内心不够强大的人,很容易在环境的麻木中走向自我的麻木。
我一直觉得,让人的好心无处安放,是一种残忍。有时候人需要示弱。就算你并不需要别人的善意,这种帮助在你甚至是一种负担,你也要把它接受下来。让别人的善意最终成为善举,这对行善的人来说,是一种鼓励。他会从帮助人的过程中找到快乐,得到自己存在的确证。因此,必要的时候,应该给别人制造帮助你的机会,努力让对方犹犹豫豫的行善变得果断,变得光明正大。记住,你不是在接受帮助,你是在温暖一种公德和良心。
遗忘是记忆的另一种形式
身体不太好,又没有运动的恒心,于是每日里走路上班,聊充锻炼。从明珠小区到檀木林,约5公里路,常邂逅一些有趣有意味的事。前数日,遇一女子,着长筒牛仔裤,但膝盖及以下,剜去一半只剩后半部牵牵连连。同行者笑称“好烂”。各种穿着眼花缭乱之今日,传统打扮精致也难出彩,自有人剑走偏锋。不过,现在唯记那一处破洞,于女子的面容已不甚了了,这未必是其本意吧?
现代人的表达,和穿衣服一样,标新立异。一些人的叙述,常追求一种陌生化。这本身无可厚非,但为了陌生化而陌生化,仿佛要把汉语支解破碎才甘休,就远离初衷了。我一直不能理解“悲伤逆流成河”是什么意思,更不能理解居然那么多人追捧诸如此类的表达。一些人的叙述更是玩绕口令:本来对立的两个词汇,却一味消解它们之间的差异,使之模糊一体。第一次看到“遗忘是记忆的另一种形式”时便有这种错觉。
其实不然。科学家与文学家有着本质的不同。弗洛伊德认为,一般遗忘从机体上来说,都是自我不乐意接受而压制的东西,是意识状态覆盖了它。一旦意识隐退,过去遗忘的东西又找回来了。弗氏认为,遗忘只是被放在无意识的黑箱里。一种情况是不被重视的正常流失,另一种情况是被意识认为不好的,被意识这个检察官强行抵制回去了,因之而有压抑之说。
我们的一生,总在压抑中度过。一些人,由于后天的努力或者其它的机缘巧合,成为了人上人,或者近似人上人,便忘记了过去,忘记了来处,把自己掩饰为天生贵族——说起来,上溯三代,都是农民,哪有贵族之说。事实上,就像弗氏所说,被压抑的,总会以各种伪装的形式再现。被掩饰的,也总是在不经意间被泄露了秘密。一个人的习惯,一个人的动作,或者身体的一点小小差异,都会是一种暗示,一种俏皮的泄密。
一个周吴郑王的人,目无斜视惯了——也许是装的,有些人缺什么显示什么,以我小人之心度之,先前那位女士会否也是如此——正眼也不曾扫我辈一眼,尤其是那种自诩天仙下凡者,吹气都带着五分骄傲。于这类人,我总是下意识地以带毒的眼光去观察他或她的左手食指。据我的经验,大凡农村出来的人,十之八九左手都有或大或小的伤疤,这是童年时宰猪草留下的烙印——也是我们身份的烙印。每当看到对方左手食指第一、二关节处隐隐约约的伤疤,我便在心里坏笑:原来我们是一丘之貉。自信心瞬间爆棚。
泄露我們秘密的某些细节,实际上与我们的经历有关,与我们的童年有关。我的童年是在快乐的贫困中度过的。那个时候,只有过年才能勉强置上一身新衣服。印象颇深的是正月间去舅舅家,爬上高高的树端又缘树滑下,把新缝制的灯芯绒裤子勾破了,好生心疼。更心疼的是,后来这条裤子不知所终,直到很久以后才从床下拖出来,彼时已经因长期受潮而腐坏掉了。还有,读小学时,好不容易争取让父母买了一双“回力”白网鞋,刚买时,舍不得下地走,只穿着它志得意满地在床上兜圈。后来终于穿到学校去,每日就像爱惜自己的脸一样,小心往上面扑满白粉。
正是穷得刻骨铭心,造成今天一些不合时宜的习惯。比如,喜欢收罗各种收银条,就连挂面的包装纸、废旧的信封也不舍扔掉——我的两部长篇小说的构思都是写在废纸上的。在洁白的稿纸上,我不大敢下笔,心疼纸张。有几个硬面抄笔记本,随我成都、自贡地东奔西走,至今仍作为摆设存之高阁。
现在,我开始训练自己面对事物的麻木感。以前,看到老婆把自己的旧衣服扔了,心里就难受,看到没吃完的饭菜被倒掉,也难受。老婆不以为然地开导我,这个值多少钱嘛。但这似乎不是钱的问题。但是,穿的衣服、鞋子,总不断被淘汰,自己的垃圾越来越多,如果不亲手处理,就得假人之手。老婆替我做这件事,省却了我之不忍,但心理的成长,得挣扎疼痛。于是自我安慰: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让生命拥抱更多美丽。
怀疑主义与熟人依赖症
女生做好事送孕妇回家,却陷入设计好的圈套,被孕妇的丈夫奸杀;老妪明明是自己摔倒,却要诬陷来扶自己的小学生……这样的事情让人愤慨而悲凉,长此以往,谁还愿意行善积德?谁又敢行善积德?极端的恶劣事件,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种种现实,让我们不幸成为了一个怀疑主义者,对陌生人,一概采取不信任态度。
中国人总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对于熟人,他们却寄予了无限信任,几近于患病,一种对于熟人的依赖症。这种病有时候甚至是有害的,那个拐卖婴儿的张霞不正是利用了熟人的信任么?当然,这和开篇所列之事一样,都只是个案。
可能很多人会在替别人办事中找到一种存在的确证和荣耀,但如果这种帮忙是经常性的,那就是一种打扰了。很多在医院工作的人都有一种焦虑,就是那些七大姑八大姨的人,不断会从意想不到的地方冒出来找你给他行方便。
我是一个表面随和内心清高的人,对于朋友的选择比较挑剔。以前也没觉得有多少朋友,自从到了医院工作,就有许多根本不认识的人,通过种种关系搭桥,跋山涉水而来。目的只有一个,他生病了,或者他的戚友生病了,要我帮忙找一个熟悉的而且水平高的医生。
人吃五谷杂粮,焉能不病?一般的还好,有些还是性病之类的,中国人对此总有所忌讳。医生会怎么看?近朱赤近墨黑,朋友患了这种病,可见我也是一丘之貉。即使如此,总还是热情、认真去做。以为别人既然找到你,便是对你的信任,可不能随便辜负。
然而,一所千多人的医院,不可能每个人都认识,所以,这种帮忙,很多时候都只是象征性的。如果遇上个熟悉的医生,能省却一些手续,解释可能耐心些,用药可能注意些,但注意到什么程度,恐怕也很难说。还有一些只是点头之交的,碍于同事关系,只可能勉强关照一下。遇上根本不认识的医生,但又是不得不帮的忙,便辗转通过其他同事从中说项。如果限于眼界而找不到中间人,便也只好拿起内部通讯录,贸然求人。
而我们的那些病亲患戚们,又是不太自觉的,以为在医院有熟人,便可以享受某种特权,理所当然地要耍脾气,对于医生的某些指令拒不执行,甚至提出过分要求,让夹在中间的我颇感为难。他们哪里知道,就算是我本人看病,也还对医生客客气气的呢。而且这类人大抵不知道感恩为何物,认为我们之间有那么一点藕丝般的关系,就有了某种契约,帮助他是应该的,出院时悄悄走了,连个谢字也听不到。
我本人并不奢望回报,除了三次推脱不掉之外,从未收受钱物。一个是朋友,送了一瓶酒、一盒茶,后来我去看望他,还了他两百元慰问金;一个是农村亲戚,因为反复帮忙,且也得到了些实惠,便送我一只鹅。我过意不去要给她钱。她沉下脸说,要给我就把鹅提回去。只好罢了;还有一个也是老家亲戚,帮了点小忙,在我坚决拒绝其红包后,趁我不在场,生死给了我三岁儿子五十元钱。
而大多数时候,你不仅要负责联系医生,还承担慰问他们的义务。既然人家生病了,你又知道了这个事情,不去看望总是不好的。慰问了那么多人,只有一个朋友是坚决拒绝了的。在医院五年多来,也不清楚送出去多少钱,有些是可以给老婆说的,有些就只能节衣缩食自己消化。后来感觉长期如此也不是办法,就装厚脸皮,有选择性地进行慰问。
如果确实是亲朋好友,帮忙也好,慰问也好,倒都无所谓。但有些人,为了显示自己交游广、面子大,总是大包大揽的,家小看病、上司看病、远亲看病、同事看病,甚至才在路边上搭讪认识的人肚子疼了,他都认为有必要仗义拔刀,一个电话就找上你了,好像医院是自家开的,来去自由。
后来看到一句古人的话:君子爱人以德,细人爱人以姑息。毫无原则地帮助他们,不是在姑息他们么?我岂不成了小人?有了这个理由作后盾,于是,对这样的人便可以以一种君子姿态婉言相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