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欠发达地区儿童教育困境的路径研究

2019-03-14杜媛媛

关键词:欠发达家庭儿童

杜媛媛

(池州学院 音乐与教育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乡村振兴的内涵并不仅仅是乡村GDP的增长,而是要谋求一条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等协同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伴随着近年来打造“社会公平教育体系”理念的迅速兴起,社会各界广泛认识到大力提升乡村教育水平,提高乡村人口综合素质是促进乡村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教育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带动乡村在经济、社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乡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过程中,农村基础教育获得了不断的优化和完善,但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受到地域、家庭等综合因素制约,儿童的教育现状仍不容乐观,欠发达地区儿童教育还面临着亟待解决的困境。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之下,分析欠发达地区儿童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对于进一步利用乡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助力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强化欠发达地区儿童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地区间和部分社会成员间收入分配差距有扩大趋势,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把维护社会公平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实现广大人民切实共享改革成果。尤其是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提出,大力推进精准扶贫,侧重帮扶我国农村欠发达地区家庭脱贫致富,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因此,帮助欠发达地区家庭脱贫,仅在物质上的扶持只能解决表面问题,关键之处是要从物质与精神层面双向解决欠发达地区家庭脱贫问题。强化欠发达地区儿童教育,对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维护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欠发达地区儿童教育的困境

(一)欠发达地区儿童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在儿童教育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儿童初始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形成与家庭教育之间是密不可分,且不可替代的。家长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对儿童的性格、兴趣产生直接影响。负面的潜移默化会使儿童学会不易矫正的不良习惯,对后期的学校、社会教育形成压力。欠发达地区部分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困顿,父母没有更多生计门路,不断劳作仅能够维持基本家庭生活需求,没有更多精力去关注儿童教育。也有一些家庭的父母,无法在本乡获得生计之后,就会远走他乡,留下老人和孩子谋生。孩子的家庭教育任务自然而然被转移给年迈且不识字的爷爷奶奶。另有一些家庭为了减轻经济负担,父母让儿童较早地接触社会谋生,不再接受教育。欠发达地区家庭父母角色和功能的缺失,致使家庭未能担负起应有的教育责任,未能为儿童正常成长创造温馨友爱的家庭氛围。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引导,使其言行举止易偏离正确的成长轨道,甚至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埋下隐患的种子[1]。

(二)欠发达地区儿童教育资源失衡

我国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的失衡影响到儿童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虽然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了每年资源投入的计划,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教育资源存在不均衡,如靠近政府驻地的乡村小学,其基础资源相对高一些,而其他地方则各有不足。其次,很多学校只能满足一些最基本的硬件建设需求,对于一些其他延伸的资源(如:图书室、运动场等)也无力承担。最后,教育资源不均衡,直接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可接触的资源受到了较大的局限性,这也直接影响到了教育效果。如因学校能够提供的阅读资源较少,儿童往往只能够在乡镇小卖部、租书店比较容易接触到读物的地方找一些课外阅读材料阅读。这些阅读材料往往较为杂乱,甚至会对其产生不良的影响[2]。

(三)欠发达地区儿童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发展程度。教师水平如何,影响到学生的受教育质量。在欠发达地区由于教学环境差,薪酬低,很难留住专业的年轻教师,很多教师都是原先的老教师,还有大量体制外的民办教师,其专业素质和教学观念有一定局限性。再加上日常参加的教学、交流研讨活动等机会比较有限,难以在自身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方面和同行业进行交流探讨、取长补短。这些都直接导致儿童受教育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欠发达地区整体师资力量的薄弱,无疑极大地制约了欠发达地区儿童教育水平的提高。

(四)欠发达地区儿童教育经济基础受限

欠发达地区大多信息资源传递和更新比较滞后,地方政府未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实现欠发达地区家庭的父母当地就业,家庭的经济收入得不到提升,致使儿童教育困境凸显。

(五)欠发达地区儿童教育社会环境恶劣

社区(村)生活对儿童教育有一定的潜移默化影响。欠发达地区的社区(村)缺乏一定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也不能够对影响儿童教育的不良生活环境进行管理。而一些社会企业、组织和个人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有的借助大众传媒和互联网以大量虚构的信息、不良视频短片、暴力游戏等换来利益。这些信息、视频短片和游戏等无时不刻地在侵蚀着儿童的身心健康。此外社会企业、组织和个人不关注儿童教育公益事业,对儿童教育忽视或者不重视,其合力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这就使解决教育问题失去了一定的社会帮扶力量,没有为欠发达地区儿童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三、制约欠发达地区儿童教育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生成了欠发达地区儿童教育问题

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制约,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的事,资源配置方面差距,人为地拉大了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加之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上的差异性,导致城乡家庭在教育资源上也会不均衡[3]。我国地处偏远地区的乡村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不能够充分支撑当地的儿童教育发展,教育设施与师资力量的不足,导致欠发达地区家庭儿童学业成就不佳,甚至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衍生退学或失学的念头。此外,欠发达地区家庭受经济压力所迫,部分家庭会让儿童辍学,这就从根本上剥夺了这部分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二)社会因素:社会漠视间接加重了欠发达地区儿童教育问题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乡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乡村经济社会较以前相比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企业、社会团体和组织也逐渐参与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但一些企业、社会团体和组织较多地关注于乡村经济社会中的大众性问题,比如空气污染、环境资源浪费、基础设施不健全等方面,未能够就欠发达地区家庭的儿童教育问题进行重点关注,而是处于漠视状态,认为欠发达地区儿童的教育问题由政府和学校解决即可。欠发达地区的儿童本身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缺失家庭教育,更容易被不良社会风气所侵蚀,造成其言行倾向于成人化,最终不利于儿童茁壮健康成长。

(三)教育因素:现行教育体制制约了欠发达地区儿童的教育发展

父母为了摆脱家庭贫因状态,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经济社会较发达的地区谋生,儿童则变成留守儿童或者流动儿童,孩子随父母入城就读,变留守儿童为流动儿童,但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实行属地原则,欠发达地区儿童的户籍地在哪里就在哪里入学,即使儿童随父母在一定就学政策的推动下入了学,但是我国的升学考试制度紧密与户籍进行捆绑,最终儿童还不得不返乡就学。现行教育体制使欠发达地区家庭的儿童不断在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身份之间转化,不仅他们的身心受到一定的打击和困惑,而且他们的学习生活不能够保持正常的状态,使他们的学业水平与其他正常家庭的儿童相差甚远,长此以往就可能造成因家庭教育水平不高问题引发贫困代际传递[4]。教育系统未正视当下教育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禁锢了儿童的教育发展。

(四)家庭因素:传统家庭结构解体造成了欠发达地区儿童教育链条断裂

社会学的结构功能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结构,每个家庭成员在这个结构中是一个必要存在因素,缺乏任何一个因素,孩子的家庭教育功能就会受到影响。欠发达地区家庭的父母一方外出,抑或双方外出务工寻求家庭经济来源,使得这样欠发达地区家庭的现实生活与正常性家庭生活有很大的落差性,儿童健康成长势必会受到影响。对于家庭的父母来说,本就生活困顿,为了解决最为紧迫的家庭经济困境,远赴他乡就业,这样的家庭结构解体必然使家庭角色缺失,父母与儿童沟通互动太少,进而无法发挥父母榜样力量,以及对儿童性格和心理的积极引导作用。欠发达地区父母家庭教育角色缺失,致使儿童教育陷入困境。

四、推进欠发达地区儿童教育的优化路径

(一)以政府为主导,实施政府职责解决教育经济困境

作为政府部门,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应将改善儿童教育作为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制定计划,序时推进,并将实施结果和相关负责干部考评绩效相挂钩。一是财政资源上适当倾斜,做好财政资源支出监督把关,真正用于改善儿童的教育环境。二是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改善儿童教育环境的项目中,并设立一定的鼓励机制,鼓励有实力、有资质、有能力的企业加入到该事业中,在相关税收、经营优惠等方面给予适当关心和支持。三是引导各类资源向乡村流动,对欠发达地区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给予欠发达地区发展提供财政支持[5],同时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进行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扶持帮助。四是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链和聚合农业经济圈,为欠发达地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实现欠发达地区家庭当地就业,减少欠发达地区家庭留守儿童数量。五是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和打好扶贫攻坚战,保障这些欠发达地区家庭的基本生活水平。利用基层党组织和村干部积极地推进欠发达地区家庭的扶贫帮扶工作,广大党员及机关干部要与欠发达地区家庭结对子,从欠发达地区家庭的困难着手,采取送科学、送技术和项目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欠发达地区儿童教育的经济基础问题。

(二)以社会为依托,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健康社会环境

利用社会多方合作,营造良好教育环境。一是社会公益资本进一步下移服务群体,支持改善欠发达地区儿童教育环境项目发展,推广基于儿童教育环境改善需求的长期公益资金投放机制。二是社区(村)完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以社区(村)图书馆、文化站、活动室、青少年教育基地等为平台,建立儿童关爱活动中心,广泛招募志愿者,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形式对儿童进行送温暖送教育活动。三是建立档案建制,充分利用村两委力量对儿童的日常性活动进行监管。四是社区(村)必须要对本管辖区域内一切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活动进行监管,比如游戏厅、网吧、棋牌室、影视播放厅等,明令禁止儿童进入,一旦发现有违规经营儿童生意的活动,要上报有关行政机关给予取缔或停业整顿。五是社会企业、组织和个人通过文化建设、科学的媒体宣传方式和教育引导等,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为儿童送去健康的精神食粮,也可以通过捐赠、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学习辅导等实质性帮助和关怀,切实地解决欠发达地区儿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使他们能够安心地学习完成学业。

(三)以教育系统为核心,深化教育改革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

教育主管部门要深化教育改革,注重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上公平。欠发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该地区教育资源分配的比例,以便于提升欠发达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6]。一是要提升对欠发达地区儿童的教育补偿比重,针对欠发达地区儿童,教育主管部门要核查落实这些儿童的基本个人资料,并建立电子档案,从教育资金中拨付专项资金对儿童教育进行救助[7]。二是教育主管部门逐渐地研究落实就学和升学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解除户籍与教育的捆绑关系,使儿童也有进入城市学校或者较高教育平台学习的机会。三是调动一切学校资源对欠发达地区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关注,比如从学校、年级到班主任形成三级监管,学校要积极落实一切教育政策、救助办法、营养餐发放等给予儿童进行生活上关怀和帮助,年级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帮扶活动,对儿童的学业生活进行长期跟踪引导,班主任要与各科任课教师沟通交流成立儿童教育引导队伍,利用一切课堂和课外时间对儿童思想、心理、学业、性格、情感等方面进行全面培育引导。四是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协调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系统,实现平台上对各类教学资源的涵盖和体现,包括图书、讲义、期刊、教研会议论文等远程可访问资源,以及各个学校一些适合公开的特色资源比如教学课件、优秀教学案例等。

(四)以家庭为基础,强化基础家庭教育彰显家庭教育核心功能

欠发达地区儿童的父母要重视自己在家庭角色和地位的必要性,认知到自己对孩子教养是任何人所代替不了且不能够缺失的,在日常生活中,不管经济负担是如何沉重,都要挤出一定的时间对孩子在心理、情感、思想、和价值等方面进行倾心沟通交流,对于孩子言行有突出表现的地方要大力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孩子言行不当之处要及时地给予制止和纠正。即使欠发达地区家庭的父母被迫远离他乡谋生,也要想法设法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现代通讯工具和信息渠道保持与孩子的亲密沟通交流关系,时时与孩子进行心理、学业、情感、个性等方面进行探讨,一有假期就要与孩子进行相聚互动,使孩子在内心深处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也要强化与孩子所在学校教师保持双方沟通联系,从学校教师那里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并配合孩子所在学校教师采取科学教育策略对孩子进行全面性教育引导。

猜你喜欢

欠发达家庭儿童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别让欠发达地区的新能源项目成摆设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欠发达地区经济报道策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