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黟县香榧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9-03-14薛诒安

安徽林业科技 2019年6期
关键词:黟县香榧

薛诒安

(黟县渔亭林业站,安徽 黄山245500)

香榧(Torreya grandis cv. Merrillii),为红豆杉科、榧树属常绿乔木,树高可达20~25 m,自然分布于江苏南部、浙江、安徽的大别山区和皖南、福建北部、江西北部、湖南西南部及贵州等地海拔1 400 m以下山地。香榧性喜温湿凉爽,成年结果后则要求光照充足。

香榧对生长环境要求较为严格。气候条件要求年平均气温14~17 ℃,极端最低气温-l5 ℃,极端最高气温43.2 ℃。土壤条件要求土层深厚、肥沃、湿润、通透性好的酸性到中性沙壤土,黄壤、红壤次之,石灰土不宜栽植。香榧一般雌雄异株,且雌雄花期不一致,需通过人工嫁接或人工辅助授粉以促进丰产。香榧实生苗结实较晚,挂果要20 多年;而香榧嫁接苗6~8 年即可挂果,是目前人工栽培的首选。

近几十年来,黟县政府不断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将香榧产业打造成为当地林业特色产业,促进本地林业由传统林业向高产高效能型林业转型。

1 黟县香榧产业发展现状

安徽省香榧主产区位于皖南南部的黄山山区和浙皖交界的天目山区,以黟县、黄山区产量最多,其次为绩溪、休宁、歙县等,大别山亦有散生,是安徽省著名特产干果之一。

黟县曾是安徽省香榧的主要产区之一,但1984年全县森林资源清查的结果显示全县香榧仅存5.13 hm2。历史上较为集中分布区域的有洪星、宏村两个乡镇,近几十年全县除宏村、洪星乡扩大香榧种植规模以外,碧阳镇、渔亭镇、美溪乡、宏潭乡、西递镇、柯村镇6 个乡镇也均有不同规模的种植发展。至2010 年,全县香榧栽培面积已经上升至266.67 hm2,之后,新发展香榧人工林面积达466.67 hm2。目前全县香榧面积已有800 hm2,产果期的香榧约533.33 hm2,其中100 hm2进入盛果期。2019 年全县预计香榧鲜果产量达185 t,产值可达3 700 万元。

2 黟县香榧的历史传承

2.1 栽培历史

我国南宋(公元1175 年)时编写的《新安志》载有“柀之小而美者,出于黟。”古代称榧为柀。清嘉庆年间的《黟县志》载有:“榧,一名赤果,一名玉山果”“出十二都大星(现洪星乡)者佳,壳薄心实,香美异常,一树可下数十斛。”《黟山志鉴》上记载的千年香榧古树就有3 株。从这些文献记载可以看出,香榧在黟县至少有千年以上的种植历史。

2.2 栽植品种

黟县香榧大致分两种,一种是个头大,一头尖的;另一种是个头小而圆的。2004 年“花生榧”“和尚榧”“小米榧”3 个品种通过省级良种审定。近年又从浙江东阳、诸暨等地引进浙江“枫桥香榧”等细榧品种进行栽培和嫁接改良。

3 黟县香榧产业的优势

3.1 自然条件优越

黟县地处皖南,位于117°38′~118°06′E,29°47′~30°12′N,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低山丘陵地貌,海拔180~1 430 m;年平均降雨量1 783.6 mm;年平均气温15.8 ℃,年无霜期214~245 d,有记载的低温极值为-12.2 ℃,全年有效积温4 986 ℃,非常适宜香榧的栽植。

3.2 古树资源丰富

2017 年全县古树名木调查数据显示,黟县现存香榧古树374 株,其中一级古树21 株,宏村镇占有其中的19 株;二级古树83 株,宏村镇占有其中的81 株、西递镇和洪星乡各1 株;三级古树269 株,宏村镇占有其中的249 株,洪星乡16 株,宏潭乡2株,碧阳镇和美溪乡各1 株。黟县香榧种源保存之古老、数量之庞大、种源之丰富是全省罕见的。

3.3 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大

多年来,黟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香榧产业作为林业特色产业进行扶持,香榧种植面积从1984 年的5.13 hm2发展到如今的800 hm2,凝结了几代人的心血。从2013 年起,为扶持香榧产业发展,县政府多方筹措,每年划拨200 万元资金,出台了“大户基地造林、农户零星造林、低产树高枝嫁接、育苗基地、加工大户”五大资金补助政策,对造林散户、造林大户、加工企业和个人、香榧合作社等从种苗补助到生产性奖励补助一应俱全,极大促进了全县香榧产业的发展。

3.4 区位优势明显

黟县是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核心区之一,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生态示范区”“中国旅游强县”等名片和“世外桃源、画里乡村”的美誉,知名的旅游景点达10 余处,每年接待游客数量超300 万人。香榧作为本地名优土特产,有着良好的销售前景。

境内有皖赣铁路、黄祁景高速公路和两条省道,合计48.8 km;县道7 条,合计151 km;乡道30 条,合计235.9 km;村道85 条,合计165.1 km;即将修建的昌景黄高铁和池黄高铁也将横跨黟县,在西递建黟县东站。届时交通将更加便捷,为香榧产品的销售运输提供了便利。

4 存在的问题

4.1 不注重原产地保护和品牌建设

黟县虽然香榧种植历史悠久,但对于种源地保护意识不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放任浙江的商家来黟县采集良种香榧种源和接穗,导致本地种源不足,近年还需要从浙江引种。

全县至今也没有发展出一个香榧知名品牌。不同品系的香榧,虽加工工艺略有不同,但口感就会产生很大区别。因此,不建立自己的品牌,就难以形成名优产品效应。

4.2 缺乏科学的技术管理

香榧产业的生产周期长、前期投入较大,产生效益时间较迟,影响了部分林农种植的积极性。黟县香榧自然分布区域内的林农多是靠天收,由于他们掌握的技术不足,香榧林自然授粉不足、水肥管理跟不上,导致香榧结实迟且产量低,因遭受病虫害而减产或死亡的情况时有发生;大户造林同样存在栽植密度不合理、管理粗放、不同品种雌雄株配置比例不科学、病虫害防治不及时或不得法等问题。

4.3 加工作坊化

在香榧产品的加工上,基本是家庭作坊式加工,缺乏大型企业,没有做到品种分类和分级,产品口感千差万别。

4.4 局部栽培选址不当

种植户选址时没有注意适地适树,在一些土质黏重、低洼地及土层瘠薄的山场种植香榧林,导致香榧生长不良、黄化和不挂果,给种植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4.5 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存在瓶颈制约

上世纪90 年代开始实施“五·八”造林绿化规划以来,黟县空闲的林地资源基本都被利用起来了,近些年发展香榧能形成规模的,都是在次生林采伐基地和火烧基地的基础上建立的,这样的地块也不多了。而且,全县公益林占林地总面积的60%以上,可用于兴建香榧基地建设的商品林地已不多,成为制约香榧规模发展的瓶颈。

5 发展对策

5.1 加强良种种源地保护

要以良种保护为基础和重点,绝不能让良种消失;要充分利用乡土树种开展良种嫁接,扩大良种种源;加速建立良种种苗基地,以促进香榧产业的发展。以宏村镇泗溪为重点,加强本土优良香榧种源地的保护,就近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地。同时,加大对现存香榧古树的保护力度,及时对生长不良和受伤的香榧古树进行抢救修复。

5.2 重视品牌打造

尽快注册黟县知名香榧商业品牌,借助黟县旅游业发展的快车,扩大香榧产品的知名度。增加培育香榧产业联合体,加快建立数家规模化精细加工香榧的企业;扶持在建的香榧产业园项目,推动香榧产业、旅游业、文化产业“三位一体,三产融合”的发展。

5.3 强化技术培训

加大对林业基层服务人员和香榧造林大户的技术培训,把香榧栽植、管理、修枝、施肥、授粉、病虫害防治、采收等环节的不足补上,培养一大批香榧种植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可由林业局或行业协会聘请专家和组织人员进行培训和研讨,加大全县香榧产业的技术储备。

5.4 坚持适地适树原则

任何时候都要坚持适地适树,林业部门要及时与林农沟通,在林农进行苗木订购时就要当好参谋,帮助他们做好造林地的选址、品种选育工作,避免盲目性种植。

5.5 扩大香榧种植规模

5.5.1 打造果茶混交模式

在现有茶园中套种香榧。根据碧阳镇深冲渔亭镇楠玛的板栗与茶叶混交种植经验,一般种植密度8~10 株/667m2的香榧林,基本不影响茶叶产量。2016 年宏潭乡香榧种植基地进行了香榧与茶叶混交实验,取得了很好地效果,而且果茶混交有利于茶叶的抗霜冻。全县茶园面积3 066.67 hm2,即使一半茶园实行套种,也可增加香榧20 万株,折算面积至少333.33 hm2。

5.4.2 退化林更新香榧树种

结合次生林改造和退化林修复,将商品林中的次生退化林树种更新为香榧,同时加强更换树种后的管理。为形成规模经营效应,可采取投山入股或买断经营权的方式,由企业和大户进行此项工作。

5.4.3 退耕还林树种更新

结合退耕还林树种调优,将退耕还林经济林的一些当年仓促上马栽种的低效经济林树种(如不适合本地栽培的石榴)替换掉,改种香榧;对一些低产值的树种也可通过逐年间伐补种香榧的方式进行更新,在保障退耕还林生态功能不减少的情况下,增加农民收入,起到长效经营的成效。

5.4.4 “四旁”绿化种植香榧

扩大“四旁”树栽种中的香榧比例,政策性引导农户在家前屋后栽植香榧树,绿化和增收两不误。结合全县“一村万树”工作规划,增加香榧树在乡村绿化中的比重,继续给予政策扶持。

5.5 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

尽快建成几条香榧产品加工生产线,提高香榧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充分运用“互联网+”形式,在香榧的栽培、授粉、采集、加工、销售等环节及时互联互通,确保香榧产业可持续发展,打造具有全省特色的香榧种植基地和生产基地。

2019 年安徽湿地日活动暨候鸟护飞行动在池州启动。11 月4 日,主题为“湿地与候鸟”的2019 年安徽湿地日宣传活动暨候鸟护飞行动启动仪式在池州平天湖国家湿地公园举行。省政府副省长周喜安宣布第四个安徽湿地日活动暨候鸟护飞行动启动,并向候鸟护飞志愿者授旗。省林业局局长牛向阳和池州市政府副市长方能斌致辞。学生代表宣读了保护湿地生态和候鸟护飞倡议书。活动还举办了精彩的湿地文化演出。

活动期间,周喜安副省长实地查看了平天湖西部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工程,调研了解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生态修复项目实施等情况;实地查看了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杨娥头管护点,调研了解保护区生态修复和候鸟越冬等情况。

安徽省湿地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水鸟聚集区,为东亚—澳大利亚迁徙水鸟提供重要的越冬和迁徙停歇地,秋冬季将迎来候鸟大规模南迁和集群越冬。安徽省要求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打击行动,严厉打击非法猎捕鸟类的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障候鸟迁徙及越冬安全。

安徽再添3 个国家森林城市。11 月15 日,2019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在河南省信阳市召开。会上授予全国28 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安徽省马鞍山、淮北、宿州市榜上有名。

“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是一座城市绿化成就的最高荣誉,是目前我国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的最高评价。近年来,安徽省以林长制改革为总牵引,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积极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省共有11 个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安徽圆满完成国有林场改革任务。11 月11~15日,由国家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工作小组会同有关部委联合组织的国家验收组对安徽省国有林场改革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抽查、实地查验,先后听取国有林场改革情况汇报,仔细查阅相关资料,并在滁州、蚌埠、淮南市和有关县实地查验国有林场改革的实际成效。

国家验收组认为,安徽各级党委和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政治站位高、推进力度大、创新举措实、实际成效好,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改革合力,林场职工积极参与改革、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全省国有林场改革的各项任务已圆满完成。

合肥立法保护环巢湖十大湿地。合肥市人大常委会近日出台加强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的决定,依法划定十大湿地保护面积和范围,确保其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合肥市采取建立环湖国家、省市级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等方式,对湿地进行严格保护。市政府将建立健全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和多元化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采取生态补水、封育、退耕还湿、植被恢复、保护野生动物、移民搬迁等措施,扩大湿地面积,增强十大湿地生态功能。

环巢湖现有湿地面积7.8 万hm2,占合肥市湿地总面积的67%。这些湿地在涵养水源、改善入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巢湖生态的天然屏障。

2019 年宣城市林业生态扶贫工作成效显著。一是吸纳贫困户从事生态护林员。据统计,2019 年全市共吸纳贫困户1 452 人作为生态护林员,人均月收入在300~500 元。二是落实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发放。全市共发放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07.3 万元,覆盖全市33 个乡镇134 个村,惠及贫困户7 769 人。三是发挥林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全市涉林带动主体112 家,带动贫困群众1 017 人,增收309.6 万元。

歙县徽派盆景技艺上榜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日前发布了《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并公布了调整后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其中“歙县徽派盆景技艺”榜上有名。

盆景技艺是一种传统的人工置景手段,它将植物、奇石等种植和布置于盆内,经过艺术加工使之成为浓缩自然美景的一种陈设品。盆景制作技艺综合了园艺、奇石和美石鉴赏、雕塑造型等众多工艺技巧,成为一种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创作。

猜你喜欢

黟县香榧
金玉琴:香榧树下好乘凉
老 爸 和香榧
安徽省黄山市:油菜花开景如画
徽州传统村落祠堂空间功能更新及活化利用
香榧驱虫述古今
磐安榧树不同类型种实性状比较研究
“腊八豆腐”香飘黟县
千年古董
——香榧(fěi)树
松阳香榧迎来发展新篇章
画里乡村水为魂 钟灵毓秀客忘归——安徽省黟县环保局治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