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香椿采穗圃的建立及其有害生物控制
2019-03-14王国枢韩利华
王国枢,韩利华
(太和县苗圃,安徽 阜阳236600)
无性繁殖能有效地保障太和香椿(Toona sinensis)的优良品质和独特风味。在现阶段规模化育苗生产中,香椿采穗圃的建设与集约化管理为无性繁殖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保证。笔者总结了多年太和香椿育苗的经验,尤其是香椿采穗圃的营建,以期为太和香椿规模化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 圃地选择
选择固定圃地时,要注意选择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有水源、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不超过1.5 m、土层厚度不少于50 cm、土壤肥沃、通透性好的微酸性至微碱性壤土或沙壤土。
2 整地施肥
整地时翻耕深度要在20~25 cm,随耕随耙,及时平整、镇压,667m2要施优质腐熟有机肥2 500 kg、复合肥50 kg,做到土肥均匀混合。同时,结合整地采用3%辛硫磷5 kg/667m2进行土壤消毒。
3 建造高床
由于太和香椿喜湿忌涝,所以采穗圃的母树应栽植在利于排水的高床上。具体做法是在整平的土地上先确定畦床的走向,一般畦床的走向与该地块的主路走向垂直,这样有利于后期劳动作业。床高于地面30 cm,上口宽5.0 m,下口宽6 m,两床之间排水沟上口宽1.0 m,深0.4 m。
4 种苗选择
采穗圃种苗应选择太和香椿良种,如黑油椿、红油椿、青油椿,其中以黑油椿为主。种苗的规格为1 年生壮苗,地径在1.2 cm、高1.0 m 以上,同时要求无焦梢、死梢和检疫病虫害。
5 苗木定植
定植最佳时间为每年的2 月中下旬至4 月上旬。刚出圃的苗木有的根系过长,应略加修剪,栽植时保证根系能舒展开。栽植深度与出圃前持平或略深,每床定植3 行,行距2 m,每床边行距高床外缘0.5 m,株距为1.5 m。栽植完毕要浇透定根水,在离地面0.5 m 处截干(目的是促进0.5 m 以下干部再萌发新枝,下部预留的空间不影响锄草、打药等),在切口涂抹油漆或伤口愈合剂,以减少组织水分蒸发,促进切口较早愈合。
6 母树的矮化修剪及插条枝的培育
待新枝长到0.3 m 高或谷雨前后,在距地0.8~1.0 m 处选择3~4 个生长健壮、分布均匀的新枝作为一级分枝保留,其余枝条全部剪除。冬季至第2年春,一级分枝会萌发许多枝条,母树的根部也会发出小树,去除长势弱的枝条,其余全部留下,此时1 年生的枝条就可以用作扦插(或采芽)了。待到第2 年冬季至第3 年春季适时修剪、采芽(根部萌发的小树用于分蘗育苗),把直径小于1.2 cm(直径0.7~1.2 cm 的插条成活率高)的枝条用于扦插,其余用于采芽。采芽后,将距地面0.3 m 以下的枝条剪掉,余者距地面0.8~1.0 m 处修剪。此时采穗母树即成型,以后逐年坚持如此培育即可。
7 采穗圃常见有害生物及防治
7.1 香椿病害及防治
7.1.1 白粉病
主要危害香椿叶。受危害的叶片呈黄白色病斑,严重时卷曲枯焦,嫩枝变形。病原侵染香椿叶后,最明显的症状是叶面、叶背及嫩枝表面形成白色粉状物,后期于白粉层上产生斑点,初为黄色,渐变成黄褐色,最后变成大小不等的黑色。病斑不太明显的叶片上有黄白色斑块,受危害严重的叶片卷曲枯焦,嫩枝条受害严重的叶片会扭曲变形,乃至枯死。
防治方法:及时清除病枝、病叶,并予烧毁。加强抚育管理,合理施肥,增强树体的生长势和抗病能力。药剂防治要在香椿发芽前及生长季节喷施2~3次0.3~0.5 Be°石硫合剂,或2.5%粉锈宁1 500~2 000倍液,或25%硫磺悬胶液200 倍液,或30%甲基托布津,或50%的多菌灵600~800 倍液。
7.1.2 干枯病
树势较弱或新发的枝条上常见,幼树受害较为严重,染病率高。轻者被害枝干干枯,重者导致全株枯死。染病初期,枝干被害部表皮变色,呈棕褐色,后期表皮出现密生的黑点时,枝干渐渐枯死。枝干被害部位以朝阳面为重,背阴面较轻。
防治方法:及时清除染病枝干,并予烧毁,减少侵染源。药剂防治在初发病斑上打小孔,深度达木质部,然后喷涂70%托布津200 倍液等进行防治。冬春树干涂白,同时加强肥水和抚育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预防感染。
7.1.3 叶锈病
苗木感病后,生长势下降,叶部出现锈斑,叶片早落。感病植株,叶片最初出现黄色小点,后在叶背出现疮状突起,破裂后散出金黄色粉状物,至秋季后渐生黑色疣状突起,破裂后产生黑色冬孢子,发病严重的叶片上冬孢子堆很多,冬孢子布满叶背面,使叶变黄、早落。
防治方法:落叶后及时扫除落叶,烧毁,减少侵染源。当夏季孢子初形成时,用0.2~0.3Be°石硫合剂,每15 d 喷1 次,667 m2每次用药100 kg 左右,连喷2~3 次,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7.1.4 根腐病
根腐病危害香椿的根和根际处,使树干基部的树皮腐烂,造成树木死亡。树木的幼根先侵染,后逐渐蔓延至粗大的主根和侧根。病根先失去光泽,后变黄褐色,最后变黑并腐烂,使皮层和木质部剥离。表层的皮面有紫色棉绒状菌丝层。雨季菌丝可蔓延至地面或主干上6~7 cm 处,菌丝层厚可达2 cm 左右,有蘑菇味,受害树木长势衰弱,逐渐枯黄,严重时死亡。
防治方法:避免低洼积水处造林,雨季或低湿地加强排水和养护管理,以增强抗病能力。进行苗木检疫,发现病苗,及时剪除病部后浸于1%硫酸铜液或20%的石灰水中进行消毒。如在造林地发现病株,可清除病株根部土壤,剪除病根,浇灌20%石灰水或0.5%硫酸亚铁等种植区域杀菌后覆盖无菌土壤。同时对已经死亡病株要及时清理销毁,并用1∶8的石灰水或3%的硫酸亚铁水消毒树穴。
7.2 香椿虫害及防治
7.2.1 斑衣蜡蝉
成虫和若虫吸食香椿叶或嫩枝的汁液,被害部位形成白斑而枯萎,影响树木生长。同时,该虫还能分泌含糖物质,有利于煤污菌的寄生,使叶面蒙黑,妨碍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不利于树木正常生长。斑衣蜡蝉的发生与气候关系密切。秋季干旱少雨,斑衣蜡蝉猖獗,常易酿成灾害。遇到8~9 月降雨量较大年份,斑衣蜡蝉会因来不及产卵而死亡,翌年危害会大大减轻。
防治方法:斑衣蜡蝉卵块集中,可采用人工手段进行及时清除,烧毁。药剂防治用50%久效磷水溶液2 000~3 000 倍喷洒受害部位。
7.2.2 黄刺蛾
杂食性害虫,初龄幼虫只取食叶肉,而将叶脉留下;幼虫长大以后,可将叶片吃成缺刻,以至只留下叶柄和主脉,严重影响树木生长。此虫在黄淮地区及以南1 年2 代,以老熟幼虫在树上结茧越冬。因各地气候不同,发生期显著不同。
防治方法:摘除越冬虫茧(冬季落叶后,树上虫茧裸露,结合修枝摘除虫茧)。上海青蜂、黑小蜂,赤眼蜂、小茧蜂和姬蜂均可在刺蛾幼虫体内产卵寄生,尤以上海青蜂寄生率高,幼蜂可将黄刺蛾致死,应予大力保护。利用成虫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在成虫羽化后,虫害高发期于每日19~21 时,设黑光灯诱杀成虫。
7.2.3 小地老虎
小地老虎是重要地下害虫,地势低洼,有季节性积水的地区发生尤为严重。其食性杂,危害百余种植物。以幼虫危害苗木,3 龄后,幼虫夜晚爬出活动,群集危害树木。
防治方法:在发蛾盛期用黑光灯诱杀成虫。春播幼苗出土前或幼虫1、2 龄时,清除杂草,及时烧毁或沤制肥料,防止杂草上的幼虫转移到幼苗上危害。可于清晨在圃地人工挖出幼虫杀死,也可以用灌水法,迫使幼虫出土,然后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