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9-03-14景邵春张宝琦陈悦慧
景邵春,张宝琦,陈悦慧
(秦皇岛市第二医院,河北 秦皇岛 066600)
胸腰段脊柱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脊柱损伤,发病率较高,目前临床多采用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而内固定手术方式的选择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病患预后效果[1]。本文为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最佳治疗方式分析对比了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在该疾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措施将其分为微创组和开放组,各25例。纳入标准:①影像学检查示胸腰段脊柱骨折;②具有内固定手术指征且愿意积极配合治疗;③损伤时间在1~2周以内。排除标准:①存在内固定手术禁忌或对研究使用药物有禁忌症者;②病理性骨折。其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18~59岁,平均(40.1±8.9)岁;伤后至手术时间1~2周,平均(7.6±3.4)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微创组
本组患者均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行全身麻醉,保持俯卧位,以前胸及双侧骼嵴为支点,使腰部悬空,实施常规手术消毒。在拟固定的上一节段棘突上安装导航示踪器透视,并依靠导航引导在患者皮肤上开长1.5 cm的切口,实施皮下组织分离,并在导航引导下钝性分离多裂肌。用尖锥在皮质开孔,并用开路器在锥前体和椎弓根之间进行打孔。将长导针放置于椎弓根通道,通过透视确认位置,然后沿着导针在其中置入4~6枚空心螺钉空心椎弓根螺钉。手术期间实时监测在三维C型臂透视下对导针及螺钉的位置。将导针置入对侧后安装连杆,以防椎体位置在安装一侧连杆后发生改变。
1.2.2 开放组
本组患者均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手术准备与上述一致,然后在病变平面-棘突到平面下-棘突上开正中纵形切口。顺沿皮肤切口将皮下脂肪及筋膜切开,进而显露出棘突和腰背筋膜。用骨膜玻璃器配合电刀实现椎旁肌的骨膜下剥离,从棘突沿着椎板向下外侧剥离至锥间小关节,通过填塞干纱布进行压迫止血。 将锥间小关节的关节囊进行剥离,用椎板牵开器将椎旁肌向两侧牵开。暴露后常规置入椎弓根螺钉[2]。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最高体温、下床活动时间及腰背痛VAS评分等手术指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微创组除手术时间外各项手术指标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情况比较(±s)
组别 手术时间(min) 出血量(mL) 下床活动时间(d) 术后最高体温(℃) 腰背痛VAS评分(分)术前 术后3 d微创组(n=25) 124.6±41.3 90.2±54.9 1.6±0.7 36.9±0.3 9.7±0.5 3.5±0.7开放组(n=25) 121.5±36.7 205.8±61.5 4.5±3.8 37.9±0.5 9.8±0.6 5.5±1.5 t 0.281 7.011 3.753 8.575 0.640 6.041 P 0.780 0.000 0.001 0.000 0.525 0.000
3 讨 论
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可避免对自动牵开器引发的肌肉挤压伤以及对重要肌腱附着点造成破坏,充分利用已知的肌间隔面及神经血管,通过限制手术通路范围减轻软组织损伤,与开放手术治疗效果一致。此外,由于空心钉钉尾较长所以操作简单,加上针尖有侧孔,可对骨质疏松症疾病患者注入生物骨质液,提高患者骨质度,固定呈锥形有利于置棒。本文研究得知,较之开放组,微创组患者的出血量较小,下床活动时间较短,且术后3 d的最高体温及腰背痛VAS评分均较低[3]。综上,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患者恢复较快,术后病痛程度明显减轻,以上手术指标均明显优于开放式手术,可有效降低慢性腰脊复发率以及手术切口延迟复合发生率,临床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