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反弓形式对前后站立式前掷实心球成绩的影响
2019-03-14周嘉华杭州市行知中学浙江杭州310000
□ 周嘉华(杭州市行知中学 浙江 杭州 310000)
1、引言
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作为杭州地区体育中考力量类项目之一,向来都为教师和学生所重视。它相对于引体向上的纯力量又多了些技术性,加大了学掌握技术的难度。这难度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投掷动作中自下而上的力量传递,超越器械、满弓、以及左侧支撑蹬伸制动并提高合理出手高度和角度的理解和运用上。在不考虑动力链传递中身体各环节能量损失的前提下,学生最重要的是理解和学会投掷技术的精髓超越器械和左支撑技术(以左脚支撑为例),最终目的是在自己所能控制的最快出手速度中控制好出手的高度和角度以获得最佳的远度。
在教学中却发现在按照教材教法中的双脚前后开立,面朝前,双手持球从体前预摆至头后上方,身体后仰(尽力成满弓)的技术动作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未必是最好的技术。依我多年学习投掷的浅见。首先,从前至后的预摆,旨在加大做工距离和配合腿部蹬伸引起更强的牵张反射,刺激更多的肌肉参与做功。但在一般情况下,最后用力预摆速度较快,预摆到反弓过程的重力加速度反而也增加了实心球的重力,不利于加速发力。其次,正面后仰的形式,在教学中有许多学生,腰骶部承受不住满弓动作,动作还未到位且未发力多数已经支撑不住了。考虑到初中生还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为避免不必要运动损伤,多数学生身体形态以及力量、柔韧、协调等方面的因素。在提高练习所需的身体素质前提下,也要适当改进反弓的形式。
因此,以改进反弓的预摆形式为主要切入点,在原地以类似标枪最后用力时的蹬转挺髋、翻肩转肘发力的过程为动作模型。动作形式如下:双脚斜向,前后开立,双手自然持球与身前体侧,预摆时从前至后,从下至上,以圆弧形经由体侧髋部摆至身后略高于头部水平位,预摆开始即刻侧转上体,后侧下肢跟随实心球的摆动同步屈膝屈髋,使身体重心配合实心球的摆动自然后移,重心压至后侧支撑腿上,摆至双臂贴近双耳,使躯干、头和双臂在同一额状面为佳。开始发力时配合实心球的预摆惯性,下肢略提起脚跟边蹬边转,使膝关节和髋关节转向投掷方向,通过积极的蹬地挺髋扭紧身体,而后上体经过翻肩的形式,由侧向转至正向,配合蹬地挺髋翻肩挺胸快速挥臂拨腕将球掷出。由于动作模拟标枪投掷称其为原地双手标枪式前掷实心球。
由于缺乏高速摄影捕捉系统和分析系统,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和实验探讨印证原地双手标枪式对比正面式技术动作最终成绩是否优越。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不同反弓形式对前后站立式前掷实心球的成绩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学术文献总库、万方数据库等网络资源,以及人教版与浙教版的教师用书,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结合自身掌握的情况,对涉及到的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
(2)实验研究法。
以初二年级两个普通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将两个班随即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8学时实验结束后每班抽取10名男生作对比。为尽量保证减小实验误差,两个组的教学人数、时间、练习次数等均保持一致。且所选的学生实验前关于实心球投掷的相关身体素质经过统计学检验。教学任务结束后收集两个组技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
(3)数理统计法。
把实验前后学生的身高、体重、身体素质以及技评成绩等数据进行整理,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来分析两组之间有无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
3、研究结果与讨论
3.1、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指标对比分析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前测数据对比分析(N=20)
在教学前,为了尽可能的排除各种因素对实验准确性的干扰。有必要对随机挑选的学生进行身高、体重和身体素质的测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通过对两个组的身高、体重等指标的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相伴概率都为P>0.05.由此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前期的形态指标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为实验的进行提供了前期保障。
3.2、实验后测试结果分析
教学论指出学生的学是教师教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教的过程,也就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是检验教师教的主要依据。通过测试学生的投掷成绩和技术评定,可以有效的检测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也有助于教师及时改进教学进度和教学形式。
(1)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投掷成绩对比分析。
表2 实验后两个组投掷成绩对比分析(N=20)
图1 实验组与对照组成绩分布图(N=20)
由表1可知,实验后,虽然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测的平均成绩无显著性差异,但实验组比对照组的平均成绩远了0.81m,实验组的投掷的最好成绩也远了1m。由图1看出实验组在9-10m、10m以上两个区间略好于对照组。但两个组学生成绩多集中在8m以下,可知短时间内技术性因素不能完全解决成绩问题,或许学生有关投掷方面的身体素质也要同步跟进。实验结果未呈现正态分布可能在于抽测的人数不足。
通过实验表明原地标枪式双手投掷实心球有利于学生短期内获得更好的成绩。但实验的结果也告诉我们提高学生的投掷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实验组短期所获得的成绩还远远不够。优异成绩的取得需要学生体能、技术、心理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实验组能在短期内平均成绩取得优势,单从技术角度分析我认为主要在以下几点:①实心球预摆的最终惯性方向与投掷方向相同,便于借力;②双手预摆到侧向持球最高点时,球、手臂、头和上体躯干在同一水平面。相比正面预摆结束时的脊柱与椎间盘的压迫小,便于动作的衔接,减少腰椎长时压迫;③预摆结束衔接最后发力时,身体处在放松状态,在开始蹬地转髋翻肩做满弓动作之前,体前的髂腰肌、腹直肌、胸大肌、肱三头肌还处在放松状态,通过一气呵成的快速反弓鞭打动作可以有效刺激前侧肌群的牵张反射,提升整体肌肉的超等长收缩效果,充分发挥肌肉的快速做工能力。相对于正面满弓可以缩短动作时间,减少长时牵张引起的肌肉应激性下降。但也由于以上因素,原地双手标枪式投掷技术对于学生双肩柔韧性,腰腹核心力量、腿部力量以及身体协调性的要求也更高了。并且,反弓动作为反关节形式。这也是为何会有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原因。
(2)实验后两组投掷技评成绩对比分析。
表3 实验后两组技评成绩对比分析表
根据表3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预摆和最后用力的技评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持球和制动技评中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实验组的平均成绩略好一些。
预摆不但是为了使器械摆脱静止的状态,而且可以使躯干和胸锁关节处的肌肉获得预拉长,以便得到一个理想的发力状态和发力点,为最后用力准备较好的做功距离和和初速度。实验组平均技评成绩比对照组高5.21分,存在显著性差异。预摆是衔接满弓动作重要一环。通过观察发现,对照组学生正面式的预摆,往往和满弓动作是重叠在一起的,且起始预摆的速度很快。这样导致实心球向后的重力很大,容易使体前躯干和胸锁关节处的肌肉预拉长过度和延展时间过长,从而影响牵张反射效果。而且这样的动作使初中生腰椎承受的力量过大,有受伤的风险。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往往还没有预摆到位就已经支撑不住或者屈肘吊球了。甚至为了强行做好所谓的预摆满弓,出现收下颌含胸的动作。而实验组双手标枪式投掷法中的预摆,如前所述,实心球预摆结束即刻初速度方向和投掷方向一致。预摆结束时,躯干侧向投掷方向一侧肌肉处在应激状态,身体充分舒展,手臂、头、躯干处在同一平面,腰和腰骶部的压力也小很多,便于动作准备。
最后用力技术一直是所有投掷项目的重点环节。实验组标枪式投掷法采用的多轴旋转的方式,即使身体扭紧积蓄势能,又可充分调动身体更多关节参与发力。从右脚蹬转的积极发力到胸臂的快速鞭打,右脚边蹬边转,依次转膝挺髋,翻肩挺胸完成满弓动作,当身体转到面向投掷方向时,右脚快速蹬地人体各关节自下而上依次形成完整的动力链完成鞭打动作。如此比正面式单一的矢状面投掷更能发挥人体的潜能。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实验证明原地双手标枪式投掷法比正面式在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效果要好。其动作模式更加符合投掷的一般规律,便于学生充分的体会发力的时机和满弓鞭打的运用;
(2)投掷成绩的决定因素,最终还是取决于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和出手高度。本文的技术探讨更倾向于有利于发挥动作速度和动作的完成度。无论采用那种技术都应该在科学合理的动作模式下去练习和完善。
4.2、建议
(1)原地双手标枪式投掷法对于学生的力量、柔韧、协调性等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较高,可根据学生情况区别教学,在学习的过程注意预摆与最后用力的衔接以及身体素质的配套练习;
(2)正面式预摆时至头正上方略偏后,感到胸大肌有牵张感即可。重心落在后腿上,不以腰椎为力量支点。体会蹬地挺髋、挺胸以胸带臂的鞭打动作。做好预摆与最后用力的转换时机。慢预摆,满弓动作在蹬地发力后做出,配合躯干牵张反射完成鞭打。对腰椎的压迫时间短;
(3)使用“钳式”握球法,对于双手标枪式投掷的掌握更有利,通过手肘的内旋可以减少鞭打时的“吊肘”,夹取式的手法,既延长了球的出手高度又使腕关节可以按解剖结构合理扣碗提高鞭打速度。